□ 克山县水务局
克山县从2012年起按照国家和省水利厅的要求,实施了“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此项工程对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建设内容的要求,我县从那时起就掀起了“节水增粮行动”的建设高潮,并于2013年底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同时承担了部长项目区相关实验和示范性工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克服了施工时间短、天气寒冷、工作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在“节水增粮行动”中打造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同时结合我县土地规模流转经营,把节水增粮项目的实施作为巩固农业生产基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手段和核心措施紧紧抓在手上,受到当地百姓的好评。为了达到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目的,我们按照省水利厅建设管护的要求,认真借鉴外地经验,努力工作,切实将“节水增粮”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2012年,我县共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9处,落实面积6.5万亩。秋收之后,又将其作为农村七项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秋收之后、封冻之前的有效时间,全面谋划,继续深入推进。
为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水务、发改、财政、电业、农业、林业、农机、农经等相关部门和10个乡镇协调配合的节水增效灌溉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制定出台了《克山县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同时,进一步强化宣传,不断提升群众对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认识,使高效节水灌溉深入人心,为全面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为充分发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作用,实现效益最大化,我们结合实际确定实施地块。一是围绕合作社和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确定地块。以合作社和大户等经营主体为重点,选择基础较好、规模连片面积较大的地块进行投放,全年共为合作社和大户安装喷灌设备142套,喷灌面积5万亩。兴佳薯业在大型喷灌设施的保障下,马铃薯种植标准和产量大幅提升,秋后马铃薯单产最高达4.2吨,比常规产量增加2.6吨,效益十分可观。二是围绕高效优质作物种植确定地块。把节水灌溉项目主要向马铃薯和玉米等高质高效作物上配套。全年共为4万亩马铃薯种植地块安装喷灌135套,为2.5万亩玉米、亚麻等种植地块安装喷灌66套,马铃薯和玉米单产平均分别比普通地块高出4600斤和400斤。三是围绕优势水源条件确定地块。对拟安装喷灌设备的地块事先进行水源勘查,选择水量充足地块进行规划设计。已安装喷灌的地块水资源储备丰富,完全能够满足灌溉高峰期的用水需求。四是围绕“百公里高产攻关示范带”确定地块。以碾北、克拜和讷克等公路沿线百公里示范带为主干,以打造“一线两地”高产攻关示范带和玉米吨粮田、马铃薯5吨田为带动,确定安装喷灌地块。同时,着力打造沈空后勤部克山农副业生产基地、北联镇新兴村、西建乡同启村、发展乡民胜村等“七位一体”的综合节水灌溉项目区。五是围绕高产攻关模式化栽培确定地块。按照标准化种植要求,对100万亩模式化栽培地块进行节水喷灌项目配套,极大提升了模式化栽培的标准和水平。
为确保喷灌项目尽早发挥作用,我们在水利专家的指导下,不等不靠,对项目区水源探测、喷灌中心塔定位、高效节水井钻探等工作同步推进,确保工程进度。一是工程建设早启动。从2012年秋季开始,就着手进行钻井工作,至2013年4月共新打水源井211眼,完成了所有钻井工作。春播前又克服资金短缺、工期有限等困难,采取超常规措施,加班加点,加快设备安装和线路架接工作,于4月末全面完成了所有设备安装,共安装中心支轴式喷灌119套,卷盘式喷灌82套,架设高压线路48公里、低压线路50公里,5月份调试后全部达到了使用状态。二是瓶颈问题早破解。按照全国创新土地规模经营制度改革试验区规划要求,对影响大型喷灌设备安装、大型机械优势发挥的农防林网格副带进行调整,共采伐林带22条,面积230亩。同时,通过组织乡村干部走村入户发动,帮助合作社和大户调串地块5万余亩,使70多万亩耕地顺利实现连片规模经营。三是后续工程早安排。为着力打造国家级节水增粮项目精品工程,我们在项目区的核心区新修3条道路,新建2座大型标识牌和2个简介牌,在电线杆上悬挂节水增粮宣传牌,并栽植了花草和树木,极大提升了项目区品味。同时,对打井遗留下来的泥浆坑进行清理和回填,将所有被压耕地进行复翻起垄。
充分挖掘和整合我县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支持高效节水项目。一是整合投入资金。围绕“节水增粮”工程的实施,按照“资金捆绑、集中投放”的原则,对上级投放的补贴资金、奖励资金、农业开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支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打捆投向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用。二是配套机械装备。以34个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依托,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配置马铃薯和玉米等专用机械,并重点向灌溉项目区倾斜,实现了水利和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让科技人员与土地经营主体通过双向选择实行包保责任制,全年共选择包保地块16个,2.2万亩,其中大部分为水利配套地块,确保节水增粮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抓好节水灌溉设备管护是确保灌溉作用有效发挥的必要保障。为此,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克山特点的管护路子,核心是突出“三个原则”,强化“三项措施”。
一是突出现代化原则。现代化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而水利化建设是推进和支撑现代大农业建设的必要手段,节水增粮项目只有集中落实在现代大农业实验区,落实在规模经营地块,让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成为管理主体,只有确保使用主体和管理主体的集中和明晰,才能确保其发挥作用并得到有效维护。
二是突出市场化原则。随着“节水增粮”工程的实施推进和喷灌等水利设施数量的增多,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解决这些设备管理和维护就势在必行,所以必须面向社会选择口碑好、实力强、经验丰富的组织、大户或能人参与管理和维护。
三是突出专业化原则。要确保项目实施、设施管护及作用发挥,单纯依靠水务系统的专业人才来管护,力量远远不够,所以必须加强专业化技术人才培养,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在乡村大力培养设备使用和管护的明白人,确保设备管护小事不出村、中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
一是设置专业机构。为确保节水灌溉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我县建立了克山县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服务中心,该中心由水务局下属单位水利物资公司转型而成,隶属水务局,代表水务局实施高效节水喷灌设备管理和服务职能。中心设技术服务部、维修管护部、培训部和材料部等职能窗口,配置人员8人。主要职能:一是负责日常管理。主要是加强对全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备、设施的管理,将这些设备、设施进行登记造册,归档立案,同时与工程使用主体签订使用、维修和管护协议,并适当收取一定的运行管护费用。二是负责技术服务。主要是在抓好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的同时,根据喷灌设备的运行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做好应急材料、易损部件和设备的购置及抢修等工作,确保高效节水灌溉设备正常运行。
二是完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克山县大型喷灌设备管理办法》、《大型喷灌设备保养与维修制度》、《大型喷灌设备运行技术操作规程》和《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对节水灌溉设备的使用、管护、维修及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设备使用并及时维护的,管理中心可以适当减免其运行管护费用;对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从事喷灌设备使用、维修或无管护能力的,管理服务中心将依法收回其使用权,并追收设备损失费;对于故意损坏、私自变卖喷灌设备的,司法机关将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真正将设备管护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保障其规范运行,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创新管护办法。为便于管护,提升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我们将管护职能由管理服务中心向合作社和农户延伸,使管护责任更加直接具体。主要采取三种管护方式:一是由合作社管护。在设备产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将设备的使用、维修和看护全部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安排专人进行操作,在设备出现故障时由合作社负责维修,如遇技术难题则由县管理服务中心技术人员进行维修,仍然解决不了的,再咨询厂商解决。电费、人员工资等运行费用都由合作社负责,设备闲置时由合作社负责看护,如出现损坏、丢失等情况由合作社完全负责。二是由大户管护。就是把管护义务交给有水利设施配套地块的大户负责,考虑到由于耕地承包年限不固定,大户主体变换较快,管理服务中心与大户所在的村委会确定双方共同管理。经营大户变更时由村集体确定一个新用户,保证灌溉设备用得上、不闲置。三是由散户管护。就是把日常看护有偿委托当地农户代管,2012年我县只有一小部分灌溉设备采取这种管护方式,2013通过变更土地经营主体,实施大户、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已取缔散户管理,今后实施的项目将全部由大户和合作社负责管护。
我县是全省“一线五片”范围内的部长项目区,为完成此项工作,省水利厅2013年春季率项目区领导分别赴河北、新疆参观考察,按要求我县完成一期工作任务,安排核心区2万亩(包括马铃薯、玉米等),示范区1500亩。项目区共完成信息化监控室2处,一处在县局负责全县监控,一处在部长项目区707部队农场,面积分别为100和160平方米。在项目区建视频监视点6处,地下水位监测点3处,墒情监测点5处,小型气象站1处,户外信息发布系统1处,土壤测试仪2套,一级信息监控1套,二级远程监控系统1套。这样项目区的设备管理、地块管理、人员管理全部纳入数据库,为农民进行一体化建设服务。二期我们将按要求落实任务,重点建在合作社、大户地块上。
以上是我们在建管上进行的一些尝试,在今后的“节水增粮行动”中,我们要把此项工作研究的更为科学,更为透彻,为我县节水增粮项目的实施发挥长效作用,为保障我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