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举隅

2014-08-15 00:45熊燕指导何晓晖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阳太阴干姜

熊燕 指导:何晓晖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6)

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举隅

熊燕1指导:何晓晖2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6)

桂枝人参汤;临床运用;发热;过敏性鼻炎;便秘

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的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原为太阳病经误下后或太阴本虚,由太阳传入太阴而成为太阴虚寒兼有表证。由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笔者遵《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会到太阳病未愈,误诊或体虚可直中太阴,并不一定由三阳经一一传变的规律。本文三则病案虽为不同疾病,有发热、过敏性鼻炎、便秘,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笔者宗其温中补虚、通阳化气兼解表之功用治杂症,亦收佳效,现介绍如下,以和大家共勉,若有不足之处,请前辈们和同道们批评指正。

1 发热

1.1 病例资料 周某,男,50岁,2012年3月4日以“发热伴恶风10 d”初诊为主诉。患者10 d前因受风寒发热,于当地西医诊所诊治,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并予以静滴阿昔洛韦及头孢类,安痛定一支退热,当晚身热见退,经1周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发热又现,体温38.9℃,伴恶风,无汗,无咳嗽及咽部不适感,伴身体倦怠,腹泻,每日泻3~4次,成水样便,色黄或青色,伴有腥味,胃脘胀满,喜温喜按,纳差,夜寐一般。舌质淡红,苔白底浮黄而厚,四诊合参,脉浮右弦左弱,中医诊断:发热;辨证为太阳病误治,使表寒内陷,表寒之邪直中太阴,协热下利。治从温中阳、透表寒之邪于外下手。拟桂枝人参汤加味,处方:桂枝10 g、干姜10 g、党参12 g、炙甘草6 g、炮附子8 g,初诊服4剂,水煎服。复诊:身热、恶风寒均除,略感剑突下痞满,较前有减轻,食欲好转,大便转为每日1次,色黄,成软条。无口渴等伤津液的表现。予上方并将干姜改为12 g,党参改为15 g,再进5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1.2 讨论 此发热乃属于外感发热,外感风寒,经误治,太阳表邪不愈,表寒之邪直中太阴,太阴脾虚,脾不能健运,协热下利。风寒外束,卫阳被郁遏,故见发热、无汗,因风寒之中,风偏重,故恶风明显;太阳误治后,素体脾气不足,太阳表风寒越三阳经直中太阴经,太阴脾虚,脾不能健运,故腹泻。《伤寒论·太阳篇》有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足见太阳证仍在,当解之予以汗法。《伤寒论·太阴篇》第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故需表里双解,拟桂枝人参补中阳,透表寒。考虑患者有脾阳不足累及肾阳之势,故加炮温附子散下焦之寒。全方表里双解,发热恶风、腹泻自止。

2 过敏性鼻炎

2.1 病例资料 蔡某,女,50岁,鼻炎5年,加重3年,2012年11月20日再次发病就诊。喷嚏频作,流清涕,鼻腔痒,自汗,面色苍白,食欲一般,口不渴,大便日一行,便溏,色黄,夜眠一般。已绝经4年,无带下,易疲倦。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略缓。既往史:曾在当地医院经用抗组胺类药物、扩张鼻腔黏膜毛细血管的滴鼻液及抗生素类消炎,初期有缓解,但易复发。辅助检查:提示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查血常规示正常;过敏原检查为花粉、烟尘、螨虫过敏。中医诊断为鼻渊,辨证为中阳不足兼有表寒,予温补中阳、祛风宣肺。拟桂枝人参汤加减,处方为:桂枝10 g、白术10 g、党参10 g、干姜10 g、炙甘草6 g、苦杏仁5 g、大枣10枚。服用中药期间停用西药,3剂,水煎服。二诊:药后病势稍缓,守上方进5剂。三诊,诸症消失,查鼻腔黏膜恢复正常,过敏原阴性,上方继服15 d,病未复发而告愈,嘱咐患者平时多食用牛肉、羊肉等甘温之品,少食生冷食物及饮料,加强锻炼,避风寒,随访至今未复发。

2.2 讨论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学“鼻渊”的范畴,辨证中医多属风热袭肺、脾经湿热、胆府郁热、脾气虚弱、肺气虚寒的范畴。此案例为中阳不足兼有表寒的病证,患者免疫力逐渐下降,年龄50岁,天癸已绝,患者5年来鼻炎反复发作,及机体阴阳均各半,体虚反复感受风寒。《内经》有云“年四十,阴阳各半也……”细究病机:卫气不足,脾阳不足不能健运以致不能生金,受风寒所致,临床上常兼见桂枝人参汤证,故用桂枝人参汤温中阳透表寒于外。鼻为肺之窍,土不能生金,肺气卫外功能下降,脾气不足渐发展为脾阳不足故加苦杏仁、大枣;苦杏仁宣发肺气,大枣助脾之健运,调和诸药。

3 便秘

3.1 病例资料 李某,女,60岁,2012年2月15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排便困难4年余。患者5年前因患高血压病于当地中医院门诊求治,自诉眩晕、心悸时作,头目胀痛,心烦易怒,难入眠,二便尚正常。当地医生多数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用药后上述症状渐减,但血压仍未稳定,继用苦寒泻火之品治疗,病者食欲逐渐减,口淡不渴,气短,心悸,大便日趋困难,质稍硬难排,渐至每周1行,转入于我院治疗。就诊时症见:面色白,气短倦怠,心悸,眩晕,口淡,腹胀满而痛,时有肠鸣,大便不畅,努责仍难下,已3 d未解,小便清长,肢冷,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弱。诊断为便秘,辨证为虚秘。投以桂枝人参汤加减,处方:桂枝10 g、党参15 g、干姜10 g、白术15 g、炙甘草6 g、肉苁蓉15 g、小茴香4 g、炙黄芪18 g。3剂,水煎服。二诊:患者喜笑颜开,精神转佳,气短、肢冷减,大便通畅,但仍量少,夜尿多。说明药已对症,守上方,加当归10 g、巴戟天10 g,进15剂。三诊:诸症消失,因患者要外出务工,不方便服用汤剂,故用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膳后,随访至今,症状未再反复,血压也较平稳。

3.2 讨论 患者便秘初为1周左右1次大便,努责难下,面色白,气短倦怠,心悸、眩晕,口淡,腹胀满而痛,时有肠鸣,是久服苦寒的龙胆泻肝汤后形成的,属阳虚便秘,习惯用济川煎加减,但考虑到患者中阳不足为当前之急,故选桂枝人参汤加减,温中阳,通阳化气助通便。考虑患者脾阳不足已累及肾阳,前人有“伤寒重在救阳,温病重在救阴”之说。肠道气血不足故加肉苁蓉养血润肠通便,温补肾阳,小茴香暖下焦兼散寒,炙黄芪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助排便。全方温阳通便,益气养血安心神,诸症自愈。

R289.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4.02.040

2013-08-30)

猜你喜欢
中阳太阴干姜
浙江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
中阳剪纸的创新性发展研究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
行走在习艺修行的路上
——小记书家廖中阳先生
书法家廖中阳 行走在习艺修行的路上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