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态问题日益重视,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证人们能够健康的生活,同样生态环境还能够反映农村的文明程度。而对于农村而言,新农村建设中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能够为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等提供保证。但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严重抑制了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本文将以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现综述如下。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近年来提出来建设农村的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加符合我国的农村国情,更加有利于农村更好的发展,本文将从农业、农民、外源等方面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农业是农村的立身之本,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产生的污染较大,并且这些污染类型也比较多,常见的有:农膜污染、农药污染、化肥等污染,给农村生态环境等带来很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新型技术在农业中不断使用,使得化肥、农药等大量滥用,给农业生态带来很大的问题。此外,对于存在污染的农业生态,相关部门并不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威胁。
农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场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高,农民城镇化生活方式也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在传统的农村建设中,农村所产生的垃圾更多的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产生的一些轻微的垃圾。但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产生的垃圾更是是一些新型的垃圾,如电池、薄膜等。再加上农民对于这些垃圾的处理认识不够,处理方法也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当农村生态遭到破坏了又会反过来抑制浓缩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新农村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从我国新农村建设角度来说,我国农村和城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定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农村外源污染,如:乡镇企业、城市工业的转入垃圾等,使得农村周围的一些企业、工业等潜移默化的向农村转移污染物,使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受到很大的威胁。再加上,农村周围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将垃圾转移后并不采取有效的治理等措施,从而破坏了农村生态。最后,城镇等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规划并不合理,使得企业和农村之间没有明确界限,造成农村污染得不到控制,甚至进一步扩大,从而增加了环境污染。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破坏问题来讲,外源污染和其他污染相比更加重要,严重抑制了我国新农村的持续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既是建设者,同样更是受益者。针对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生态环境缺乏认识等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宣传农村生态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农民对于神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农村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投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去,从而帮助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国属于发展中大国,从建国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环境损失下,使农村生态遭到破坏。为此保持新农村建设能够持续有效的发展,相关闭门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让农民从思想上重视农村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和本农村相适应的态补偿机制。如退耕还林等,这些政策从农民角度来说会受到一定的经济损失,国家必须予以补偿,这样才能够调动农民参与环保,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合理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为了解决农村生态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管理力度,具体方法如下:(1)加大生态环境管理力度。(2)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治理农村突出污染问题。(3)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为了降低农村生态中的污染,新农村建设中还应该积极探讨转型经济,这是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态的有效方法。
但是这些转型都必须结合当地相关政策实施,具体方法如下:(1)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2)转变养殖业发展方式。(3)转变农业工业发展方式等,使得不同的经济都能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农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场所,农村中生态问题对于农民的身体健康、农民的持续发展等关系密切,良好的农村生态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相关不么应该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策略,一个目标,应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相关部门应该目光长远,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等起到的作用,并根据农村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合理措施,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村生态中的问题,切实为农民着想,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