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秀梅,王 雪,董 博,孙晓婷,毛智慧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社会职能不断拓展,要求护士应有健全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完善的职业角色人格。职业角色人格由人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1]。护士角色人格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形成的相似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2]。这些特征因护理职业需要而促成,也是社会对护士的角色期待。职业角色人格健全的护士不仅能应对各种复杂的临床工作情境,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潜能,在工作中保持正向情绪,从而保证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奥尔波特等从不同层面阐述人格特质的内涵,如气质、性格、动机、价值观、自我意识等,上述特质受自我意识调节成为稳定的有机整体[3],它们贯穿在护士个体职业生涯的心理过程中,剖析护士角色人格的要素特质内涵如下。
1.1 观察敏锐,记忆精确 护理评估即动态观察病人的身心状况,要求护士洞悉病人的各种细微变化,为诊疗、施护及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以提高疗效。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必须牢记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各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项目等,精确的记忆力可提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差错事故发生的风险。
1.2 注意宽广,思维缜密 护理工作千头万绪,抢救时需争分夺秒,这就要求护士恰当地应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既能准确排除干扰信息,又能分清轻重缓急,及时完成工作内容。护士时刻工作在服务对象身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往往需要护士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有效施护,这就要求护士缜密思考,即有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1.3 正确认识、积极悦纳并有效控制自我 护士只有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不断地反省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在护理工作中,经常看到自己内在价值的护士,从中也经历了自我肯定,并能全面看待自身优缺点。积极悦纳自身的护士,才能产生良好的职业态度,主观上对护理学科产生积极评价和比较持久肯定的心理反应倾向,进而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护理职业,在工作中积极表现。护士只有积极进行自我行为调节,健全自我意识,使角色行为符合护士群体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1.4 情绪平稳,心境乐观 情绪稳定意味着遇事审慎分析,保持理智情感,不把个人的不愉快发泄到周围人身上,是护士职业角色的要求。心境作为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对人的生活有很大影响。护理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护士易产生情绪问题,但又要求护士为病人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因此,具有稳定情绪、乐观心境的护士,才能在琐碎紧张的护理工作中保持情绪饱满、工作高效有序。
1.5 恪尽职守,博爱同情 护理工作肩负着促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忠诚护理事业是护士首要的道德素质,具有强烈职业使命感的护士才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坚持“慎独”精神,恪尽职守。爱护病人和乐于奉献是护士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道德素质,这种博爱与同情可内化为护士稳定的职业角色人格。
1.6 善于沟通,迅速适应 信任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护士职能特点要求其善于沟通,与各种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人际能力及其主导性。护士面对生、老、病、死不同阶段及不同年龄段的人时,无论置身于纷繁或孤寂的环境,都应变化不同的自身角色,迅速适应,表现出适宜的职业角色行为。
1.7 态度和蔼,举止适度 就护士的职业特点而言,除遵循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公认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外,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构成护士的外表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内心世界与情趣。
健全角色人格的培养是个体人格与职业角色人格有机结合的过程[2]。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不仅需要护士的职业教育,更有赖于终身教育。因此,护理角色人格的培养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护士角色人格优化涉及教育机构的教育者、用人单位的管理者、护生或护士本人。护士角色人格的优化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夯实护理专业“三基”,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夯实护理专业“三基”,即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它既是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前提,又使护士在工作中充满自信,具有较好职业角色人格的保证,也为个体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为强化“三基”,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向专科护士角色如急症执业护士、开业儿科护士等培养方向迈进,护士要充分利用各种专业期刊及网上平台等学习资源,不断充实自己,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向,满足未来护士职业角色日趋全面化、国际化、专科化的要求。
2.2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护士角色形象要求个体智商与情商并重,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教育机构及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单纯专业素质教育向综合性素质教育转变,并在教育实践中增加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或死亡教育。
2.2.1 增加人文知识 人文课程在培养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逻辑思维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4]。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起步晚,虽然近几年发展较快,但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比例少且缺乏实践环节,严重影响护士角色人格的培养。因此,教育机构应加大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课程比例,将护理学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有机结合。同时,用人单位在护士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中也要适当增加历史、哲学等人文知识。
2.2.2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随着卫生政策的不断改革,公民法律意识增强,护士必须加强基本法律知识学习,如举证责任倒置、卫生法学知识、医疗保险政策等,否则就会在日常工作中受到来自病人、家属及保险机构的压力与烦恼。护士在护理实践中只有在遵循伦理学原则基础上,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才能有效规避风险[5]。
2.2.3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或死亡教育 死亡作为个体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始终客观存在,逝者及丧亲者在整个临终阶段均经历着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临终关怀中,护士需要被授予并恰当地运用相对独立的决策和行动的权利。报道显示,此时病人及家属均期待护士更多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期待更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多的交流及更完善的护理计划,以实现生命最后阶段高质量的护理[6]。临终关怀教育或死亡教育会使护士真正领悟护理工作的内涵和深刻意义。
2.3 加强可操作性强的职业角色行为模拟训练 可操作性强的职业角色行为模拟训练主要指对言谈举止、情绪调控等系统训练,如利用现场摄像直接观察、随时调控护士模拟“护患沟通”的职业行为,通过反复训练,使其熟练掌握沟通的技巧和行为,藉此助其明确与不同病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变通方式,提高沟通能力。在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行为模拟教育早已普遍开展;在我国,随着计算机高仿真模拟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此类培训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研究证实,在一定情境中,某些操作性强的职业角色行为经过多次模拟训练后,可被个体掌握,一旦在现实中相似情景再现时,该角色行为则会本能地表现出来[2]。
2.4 强调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在教育机构中,专业教师不但要注重自身职业情感的培养,更要为护生树立职业角色榜样。对缺乏职业价值判断能力的个体,开始阶段应运用正面人物事迹教育,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其职业价值观;待其有一定职业成熟度后,再采用反面人物材料教育,起到警示作用,以杜绝或减少工作中的差错事故。若教师能清晰地呈现理想、现实两种职业形象,引导护生思考二者间差距成因,则既能使其对现实形象有所准备,又可激发其改变护理队伍现状的使命感。其次,社会实践可使护生产生职业替代性体验,既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强化职业意识。多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礼仪展示、护理技能大赛等,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形成健康的护士角色人格。校外社会实践如参观医院、参加扶助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活动等,可使护生不同程度地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热爱生命、服务病人的职业观念,从而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2.5 认识自我,加强自我调节 每个人在择业之初都应关注自身职业认同水平及人格特征。职业认同水平高的个体会据此目标有意识地调整和重建自己的职业角色人格,且在未来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反之,缺乏职业认同感的个体则较盲目,一遇挫折就会有所动摇,悲观甚至离职[7]。为加强自我调节,护士应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疏导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同时恰当运用习得的心理学知识,如放松、想象等情绪调控技巧。此外,护士应加强医护合作、护护合作,协调护患关系,促进与家人的有效沟通,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2.6 完善护理管理 医院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管理:第一,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比例,改善护士超负荷状态,满足优质护理服务的需要;第二,建立激励机制及关怀性管理方式,打造健全的内部成长机制,如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和提供学习深造机会等,因为护士不仅是机构内的客体,也是被关怀的主体,高关怀、高要求的管理方式具有双重激励作用,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促进护士身心健康[8];第三,借助媒体,大力宣传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引领社会舆论对护士形象评价的正确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爱护护士的良好风尚,激发护士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定期组织出游、健身等集体福利性娱乐活动,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综上所述,一名优秀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健全的职业角色人格。为优化护士角色人格,需要护士自身、管理部门及教育机构协同努力,护士自身在夯实“三基”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管理部门在完善护理管理的同时,应与教育机构一道注重对护生或护士的人文素质培养,加强职业角色行为模拟训练,强调职业态度与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而这应贯穿护士终身教育的全程。拥有健全的护士角色人格的护士才能适应时代,向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1] 郝玉芳,韩丽莎,牛慧君.护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219-221.
[2] 杨艳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0-64.
[3] 孔军辉.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34.
[4] 丁衍文.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当代医学,2010,16(3):159-160.
[5] 王香,徐晓云,任玉华.“以人为本”践行优质护理服务——人性化护理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3):367-368.
[6] Daren KH,Deborah JC,Graeme MR,et al.Defining priorities for improving end-of-life care in Canda for the Canadian researchers[J].CMAJ,2010,182(16):E747-E752.
[7] 蒋爱华.护士职业压力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84-185.
[8] 张荣清.影响护士职业心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3):6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