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燕萍
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养老需求逐渐增加。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已超过1.776亿。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特别是探索解决老有所养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为此,笔者对我国养老模式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现实情况的养老模式提供依据。现将文献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1.1 养老服务机构与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远不能适应需要
1.1.1 养老服务机构现况 据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10.1万个、床位349.6万张,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61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19.6张。其中,各类养老机构38 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老人210.9万人。就床位数来讲,全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9%,不仅与发达国家5%~7%的比例相差甚远,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2]。2012年底,我国平均1 000名老人仅拥有17张床位,远低于平均每千名老人有养老床位50张的国际标准[3]。目前,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的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呈现严重失衡状态,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在4万多所养老机构里仅占了不到20%;民办养老机构多数都是中小型规模,目前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是靠租房来营业,养老院的条件、功能有限[2]。
1.1.2 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员有30万人,其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有10万人,难以满足现实需求[3]。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全省60岁以上老人达1 117万人,并且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在广东省公办养老护理机构中,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仅7 000人[4]。目前我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据此推算,到202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将超过2 000万人,2050年会达到3 800万人。如果再考虑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群,这个数字将更为巨大,这意味着庞大的老年人群需要接受长期照料的服务。然而现状却是,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医疗保健服务由卫生部门组织实施,长期照料服务则没有明确的部门组织实施。
2.1 养老模式分类 养老的内容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以经济供养为基础进行划分,大致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集中养老)、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委托代养、日间照顾中心等诸多模式,但都很难满足现实需求。
2.1.1 家庭养老 即代际赡养,指依靠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成员对失去劳动能力且无收入的父母提供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5]。这种养老方式所具有的优越性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当前我国城乡家庭养老功能日渐缺失与弱化,许多家庭在面对赡养老人的问题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1.2 机构养老 是指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养老,分为公办、民办和民办公助福利院3种类型[6]。公办机构主要面向曾经为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费用;民办机构由私人筹资兴建,老年人入住需要缴纳各种费用;民办公助机构则是由私人出资并组织运作,政府扶持,老年人也需自付费用。相对于公立机构,私立机构服务质量相对好,但价格昂贵,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2.1.3 社区养老 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由社区组织建造各种养老服务站,聘请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它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但由于社区养老体系尚未成熟,运行机制不完善,设施差,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许多老年人宁愿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
2.1.4 集体养老 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靠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给予物质帮助和生活上的照料。其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敬老院制度。五保供养的形式又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中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三无老人”集中到一起进行居住与赡养[7]。由政府出资负担养老机构的建造与日常运营,也有部分子女不在身边、希望享受这一待遇的“准三无老人”,则责成其子女为父母入住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众多问题,受到了大众的好评。
2.1.5 社会养老保险养老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我国陆续推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养老金的费用偏低,并不足以支付居家养老或养老院养老的费用。
2.1.6 储蓄养老 不依靠子女和亲属(或无从依靠),又没有离退休金的社会保障,主要靠平时的积蓄或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如租金、股金)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8]。
2.1.7 委托代养 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白领阶层,对父母颇有孝心,只是工作太忙,无力亲自奉养年迈的父母,出资委托经济状况较差或没有工作的人员代替自己赡养父母。这种情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经出现[7]。
2.1.8 日间照护中心 功能设施与托儿所相似,多数由街道或社区兴办,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老年课堂等[5],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服务、康复训练、医疗保健、学习培训、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晚上各自回家,使老年人得到必要的照顾,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居家需求。
近年来,我国养老政策的改革似乎让老年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实际情况是,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非常有限。以机构养老为例,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99%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3]。家庭养老与居家养老有巨大的差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2.2 当前我国养老方面的弊端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家庭养老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2.2.2 机构养老 中国的养老现状令人担忧,私人养老机构费用昂贵,许多老年人住不起;公立养老机构严重不足、一床难求,又存在住不进去的问题。一些民办养老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取得一定效果,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相关职能和配套体系尚未建立,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存在诸多障碍。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机构养老保障面较小,服务项目偏少;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缺乏,投入不足,监管存在薄弱环节[3]。
2.2.3 社区养老 经费不足、人员不足以及面临亏损等问题使得社区养老机构的创办、运作举步维艰。但按照现在的家庭结构,如果社区养老发展不起来,配套服务发展不起来,以后完全实现居家养老可能不现实,未来老年人的养老可能面临着直接从家庭养老到养老院养老的结果[9]。
2.2.4 集体(集中)养老 供养范围狭窄,未能做到应保尽保。在保障的内容上,“五保”应该包括吃、穿、住、医、葬。但在许多地区,“五保”实际只有“两保”(吃、葬),甚至是“一保”(吃)。虽然集体养老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起到补充作用,但这种形式存在养老水平低、供养范围小等不足,集体养老的可行性差。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养老意识落后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再加上这一做法需要政府买单,没有全国性的政策支持,许多地方政府并未真正推广,这种养老模式尚难形成养老趋势,只是农村养老的一种补充形式。
2.2.5 社会养老保险 近些年,我国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目前制度化的养老保险实际覆盖率依然很低。到2010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为32%,城镇社会保险覆盖率为71%[10]。因此,制度建设尚不成熟。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准备不足,社会化养老服务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2.2.6 储蓄养老 由于薄弱的家庭养老条件和低水平的退休保险保障,导致储蓄养老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尤其在农村,这种方式仍然占有一定市场。
2.2.7 委托代养 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是非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但委托代养存在雇佣关系不稳定、服务无人监督、没有保障等问题。
2.2.8 日间照护中心 目前在我国,日间照顾中心的数量非常稀少,只有极少数社区有此类机构的设置,大部分社区并未开设此类机构。
①我国家庭结构日益缩小,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很难适应家庭养老。老年人对社会化、专业化照顾与护理的服务需求急剧增多,社会化养老应该是未来养老发展的主流模式,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是应对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表示,“421”结构属风险型家庭架构,养老更是如此。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空巢化发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成为必然选择。而发展社会化养老关键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健全服务机制和完善养老体系。②专业人员的匮乏是制约服务水平的重要原因。大力培养多层次、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是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③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是将目前的“家庭养老”向真正的“居家养老”转变的重要杠杆,使得“居家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模式优势互补。④提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幅度,明确救助范围与条件,加强监督,专款专用,使得需要得到帮助的人走出困境。
总之,在人口老化趋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养老问题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现实情况是目前不具备居家养老模式完全实现的土壤,而社会化养老模式并未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不同养老模式的服务链尚未建立。如何让我们的父辈能尊严地安度晚年,是每个家庭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1.
[2] 民政部发布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1-06-16]http://www. mca. gov. cn/article/zwgk/mzyw/201106/20110600161364.shtml.
[3] 1 000老人仅17张床位,养老产业亟待提速[EB/OL].[2012-07-27].http://news.xinhuanet/fortune/2012-07-27/C-123476359.htm.
[4] 广州首期养老护理员开班[EB/OL].[2013-04-02].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4/02/content_2200 616.htm.
[5] 林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6):31-35.
[6] 缑文学.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社区养老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09(26):67-68.
[7] 柴效武.21世纪我们应如何养老——25种养老模式的介绍[J].城市,2008(10):68-70.
[8] 吴海盛,邓明,潘刚.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江苏农村经济,2010(5):63-65.
[9]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二):我的社区能养老吗[EB/OL].[2012-08-22].http://economy carjing.com.cn/2012/08/22/112074651.
[10] 郑军,张海川.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实证考察与政策建议[J].保险研究,2012(2):11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