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娣,廖爱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它对学生词汇的习得、文化背景的掌握,以及交际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无论是传统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还是任务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都存在进一步完善之处[1](P150)。对话论给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阅读不应是静止的、单调的动作,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的对话过程。
对话论(dialogism)是最新的二语习得理论,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约翰(Johnson)逊于2004年提出的。对话论以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和巴赫金的会话论为理论依据,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框架[2](P16)。他总结了新理论的11条特点,如语言不再被看成是简单的语言体系或语言规则,而是融入到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言语;习得目的语需要掌握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特点的言语类型;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别的目的语文化环境的过程;这些方法需要研究成功或不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等。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起一个积极的目的语文化参与者的典型[2](P18)。对话论强调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结合起来,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强调语言教学的互动性。
对话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通过文本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对话,促成文本意义的生成;同时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建构起更加完善的自我[3](P61)。
作为对话者之一的教师,必须正视传统教学观念的不合理成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对话者存在的事实,肯定其建构意义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知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学生对话意识的培养、对话能力的提高等都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融入思考、体验的过程。
阅读首先接触的是文本,而文本是由具体的言语构成的,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尔(Paul Ricoeur)指出:文本“就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4](P148)。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话式阅读的主体分别是教师和学生,而阅读对话的主要对象即为文本。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包括教师与文本内容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编者的对话。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结构、主题及主要的语言点,还应对其中所涉及的俗语、典故以及写作背景、文化背景等进行充分广泛的了解。必要时,教师还应对文本进行语篇分析,了解文本的写作特点与修辞手段等。教师还应对作者有所了解,如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主题、写作风格、写作背景等。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主要信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对于与文本形成正确的对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应与教材的编者进行对话,了解每篇文本被编入的理由,体会每篇文本在整本教材中所起到的作用,注意到每篇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加准确科学地使用教材。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与教师一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文本内容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编者的对话。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要尽可能地从文本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对阅读中的难点提出疑问,再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去解决难点。学生还应在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于文本中的观点提出或肯定或否定的意见,进而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主要体现在对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的理解上。学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写作风格、写作环境等对于文本的主题和观点的影响。教材编者的主体性往往就体现在所选择的阅读文本、所设置的练习、重点难点提示等方面。学生通过阅读编者所增加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与编者的对话。
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话是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表现,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途径,是学生之间观点思想的撞击和融合,是师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实现。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英语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对话形式。现在的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往往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抛出,学生的回答是要符合“标准”的,否则,教师便要按照“标准答案”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对话论的指导下,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师生合作起来共同成长[5](P51)。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深层次的对话关系,避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免对学生产生影响,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个体的差异性必然产生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对话给学生提供了机会去了解和认识这些差异。不同的理解会使学生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这种矛盾将会引起并促进每个学生内部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6](P57)。不同的观点在对话中交锋、碰撞、交织、融合,形成集体思维。
3.教师与自己的对话
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实际是教学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指个体对自身内在经验和外在世界的咀嚼和回味、认识和探究,是指对一段对话的强化和升华,是一轮对话的终点,又是新一轮对话的起点[7](P38)。教师的自我反思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可以是对课程设计本身的反思,如教学目标的设立与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体现、教材处理是否得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等。也可以是对自身思想观点的反思,如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全面、与学生的对话中有何受益等。
4.学生与自己的对话
通过自我对话,学生或者对阅读过程中的疑问得到诠释,或者对阅读内容有更深的理解,或者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者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思考。“倘若没有学生积极地参与他们自身的知识表达,学习就不存在。”因此,学生的自我对话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
体验的目的是使读者达到认知理解,或加深理解,达到与母语阅读同样的心领神会和内化的目的。阅读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体验及感悟。这样,才能使语言及其意义在个体的心灵中被内化,使个体原有的语言机制和知识经验被激活,产生同化或顺应的效果,个体的言语实践能力才能相应地得以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融入文本的体验中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感受,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感情的传递过程。只有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能与文本中的人、事、物展开来自灵魂的沟通。文本解读的本质就在于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对话。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本是对话的主要对象之一。但课堂教学又不仅限于对文本本身的对话,由于文本与外在的生活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拓展对话。拓展对话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所读文本与其他文本建立连接;第二,把所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第三,将所读文本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将所读文本与其他文本建立连接,是对于文本判断和阅读经验的积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筛选、分割、整合,根据或同或异的篇章类型、结构、主题、观点,将阅读文本进行归类,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将所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体现了英语语言学习的交际目的。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获取观点或者信息,然后将这些观点和信息投射到生活中去,为交际提供观点或语料。教师应就所读文本的主题,拓展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建立广度对话。
将所读文本与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是外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通过所读的文本,联系其中涉及的政治、经济、历史、风俗、伦理、道德等文化信息,是阅读教学拓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文本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意象性以及语言修辞的运用等,给作者留下了许多不确定的空白,文本的结构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空白并完成对其的修补。读者发掘和补充空白的过程也是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的过程[5](P118)。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空白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透过文本的表面去探寻文本的内在涵义,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活动。
阅读和教学的对话性决定了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必然产生多重对话。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平等对话,使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对话中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交际和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将对话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改变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对促进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黄慧.叙事教学法视域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沙大学学报,2013,(3).
[2]贾冠杰.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3]李巧慧.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外语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法]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5]慕君.阅读教学对话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戴维·伯姆.论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马蕾.构建大学英语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D].黑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