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接触与双语类型变化调查研究

2014-08-15 00:49佳,胡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母语双语方言

刘 佳,胡 金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一、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全区总共有十三种民族语言,涉及汉藏语系的所有语族和若干重要语种,另外还有粤语、官语、客家话、平话、湘语、闽语六种汉语方言。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不少民族群体长期兼用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双语类型转换现象在广西普遍存在,然而它却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对其语言接触及其带来的语言类型变化目前还缺少系统的详细的研究成果。

项目组以广西几个典型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田野调查范围涉及南宁、桂林、柳州等地的少数民族区域,收集了包括上林壮语、龙胜瑶语、龙胜壮语、三江侗语、三江苗语、柳城官话等少数民族方言语料,并记录这些语言的发音和语法等语言特点,分析语言的接触、现状、变化与发展,造成双语类型转换的原因以及双语类型转换对语言结构发展、语言使用及广西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能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民族区域语言计划,维护民族语言,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民族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二、广西民族区域的双语类型变化现象调查

项目组前期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方言地图,了解广西民族区域的语言接触和双语现象的大致情况。再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采集语音频和视频数据并分析语言语料,进一步了解了广西民族区域双语类型的现状和双语转换类型现象。

项目组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调查区域的少数民族方言的变化情况相似,大致有三种:一是某群少数民族内部仍然用方言交流,极少使用方言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二是某群少数民族的老辈仍然用本族方言交流,但年轻一辈之间、老辈与少辈之间较少使用民族方言交流,多是方言母语和第二语言交替使用;三是不论老辈少辈都几乎不用民族方言,而是基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第一种情况的少数民族群体尚保持着较浓的方言意识,第二种情况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方言意识有日渐淡薄的趋势,第三种情况的少数民族群体大部分已经没有本族母语方言的意识了。在被调查的民族地区,特别是非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第二种情况最多,即双语类型转换现象比较明显;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这样的双语类型转换现象虽不似县城区域明显,但也逐渐变得普遍。

以所调查的龙胜方言区红军瑶寨为例,当地少数民族的母语(瑶族语)依然被频繁使用,但是期间夹杂着龙胜话或普通话,而且有一部分方言已经与龙胜话或普通话趋同,发音、语法已经与后者相似甚至相同。例如:一些常见词汇,如“聊天”(瑶族语原发音为/da:n4 bia1 /)、“困难”(瑶族语原发音为/jiong2/窘)等,虽然有其本族语言的发音方式,且方言使用者单独使用词汇时也留言原方言读音,但在句子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大都采用被汉化的词汇,如“聊天”(/liao2 ten1/)、“困难”(/kwən4 na:n2/)等。这一情况在青少年辈的方言使用者当中较为常见,一些中年辈的方言长期使用者也不例外,且很少意识到这种语言转换现象。下表为龙胜地区部分侗话方言不同年龄段的词汇发音对照表。

由此表我们不难发现,10~15岁(青少年阶段)的方言使用者由于长期接触普通话等非母语方言,词汇的发音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会影响到方言语法和句子的使用。

三、广西民族区域双语类型转换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对龙胜、三江、柳城、上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类型进行语际间(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比较,并分析影响双语类型分布和变化的非语言因素,如行政区划、地貌地缘、政治经济、传媒教育、文化心理等,得出导致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方言双语类型转换现象的原因大致有时代原因,心理原因,地理环境原因和教育传媒原因等。

就双语现象的语言自身影响因素而言,语言接触的影响至关重要。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影响既有单向性也有互向性。有的是母语影响目的语,有的是目的语影响母语,而有的是母语和目的语互相影响。在中国南方主要是汉语对民族语言的影响。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影响带来的语言渗透,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会有一个阶段性的变异状态。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结果通常是不稳定的,会随着习得的深入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母语向目的语接近并逐渐趋同,变异状态逐渐消失。目的语影响母语形成的变异状态相对稳定,随着影响的深入和加强,受影响的母语不能回归,变异状态也不会消失,发生变异的母语会成为一种方言或土语,在语言的本体上通常表现为语法手段、语法范畴、语义范畴、句法结构类型的借用或渗透或重新分析,语用规则发生变化,语言系统出现变化,甚至出现语言混合。

因此,多民族语言区域的双语现象及其类型变化比较明显,并且这种语言的渗透性影响在多语种区域内是潜移默化而又难以避免的。不可否认,双语类型转换对语言结构发展以及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有着很大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特殊形式;而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分支,其所代表的是民族文化中的亚文化,方言的消亡则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某一分支的消亡。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其成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有效干预,以防止强势方言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

四、双语类型转换对广西民族区域语言的维护与发展建议

对于双语转换现象越来越频繁的少数民族地区,方言被迫成为弱势方言、方言生存状态受到威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对方言保护提出了一些不尽成熟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1.设立方言保护基金会。宗旨是通过无偿资助,对兴办、维持或保护方言进行资金储备或专门拨款,促进方言在当地健康生存和发展。

2.加强组织调查。积累了相当的调查材料之后,可以总结产生一系列作品,例如“广西民族方言文化丛书”,可以细分为壮话调查报告、瑶话方言志、侗话词典等,以此推广区域性少数民族典型方言词典和全国性的少数民族典型方言大辞典,以及该种方言的熟语词典、谚语词典、歇后语词典等。

3.制作音像资料。音像资料更利于保存,也方便随时提取使用。建议成立专门小组,将广西民族地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现象全部拍摄下来,作为历史资料妥善保存。调查之后就及时整理录制,各种研究成果和文艺演出,也要及时录制归档。这些珍贵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民族语言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复制和难以保存的遗憾。

4.利用现代传媒加强宣传。发动少数民族作家与基金会签约,创作少数民族相关作品,如小说、诗歌、剧本、故事等,同时改编成说书或桂林彩调的形式在电台和电视台定期播出,让更多民众接触和熟悉该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文化。

5.形成惯例民俗文化活动。除了三月三歌节,建议每年定期举办更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如各方言民歌大赛、方言诗歌朗诵比赛等,所有活动都坚持用少数民族方言话进行,届时进行实况直播或转播,形成惯例。

6.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示范村和民俗博物馆,作为一种载体反映历史和区域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

五、结语

通过对广西民族区域典型方言的实地考察和观察分析,我们得到很多双语类型转换对方言发展的启示,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和保护,对于整个中华文化的保存、传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贡献。然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路可谓任重道远,仍然需要我们用心、尽力为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尽微薄之力。

[1]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试与重构[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方欣欣.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广西壮族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李云兵.语言接触对南方一些民族语言语序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8,(10).

[5]李心释.东南亚语言区域视野中的汉、壮语接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刘村汉.广西客家方言研究论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罗美珍.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J].外语研究,2000,(3).

[8]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母语双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母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母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