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菊红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制作 PPT课件便成为每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事情。PPT制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认真总结在制作和运用 PPT教学中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以下就根据我们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制作和运用PPT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一点探讨。
1.文字堆积,将PPT做成讲稿。思想政治课对很多同学来说就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由于理论性较强,加上很多同学认为不是专业课,只要能应付考试就行,所以本身在心理上就有抗拒。那么作为思政课教师在我们今天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时候,是不是只要运用了多媒体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无疑是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大契机,但如果不进行潜心钻研和认真研究,不但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事与愿违。PPT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部分老师认为用 PPT上课真轻松,因为大量的内容不用自己记忆了,内容都移植到 PPT上,看着念就行了,教师变成了一个PPT的朗读者,PPT成了堆积着密密麻麻文字的讲稿。试想这样的方式与照本宣科有何区别,对学生有多少吸引力,多媒体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
2.滥用图片和影音。所谓图片的滥用并不是说不用图片,而是运用图片不恰当。如:图片与文字内容不相关,或相关但不能很好地表达主体,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用;虽然用图说话比文字更具吸引力,但如果用图不当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事与愿违。影音的运用同样也存在滥用的问题,有学生反映有的老师运用视频过多,有时整节课都是看视频,有的视频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插播视频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抽象枯燥的理论问题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使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变为动态,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但是如果为了图轻松或者一味的为了取悦学生而过多的运用视频,课堂就变成了放映室,教师成了影音播放员。对学生来说教师这样上课也有敷衍之嫌。当然有些视频资料与我们的某一阶段或单元的内容密切相关,有总结、补充、再现教学内容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视频我们完全可以专门抽出一两节课来组织学生专门观看,作为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的手段。但作为在授课过程中的插播来说,视频播放时间不宜过长,视频一定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剪辑,在最恰当的时候播放,才能起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3.字体、字号前后不一致,颜色运用不当。在制作PPT时有的老师随意性太大,不考虑前后一致性,而是随心所欲,同一级别标题字号一会大一会小,字体颜色也是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件字体与背景颜色过于相近致使文字看不清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当课件中的主体图形和背景在颜色、形状、强度等方面的差别愈大时,被知觉的图形就愈清晰地显现出来。同时在课件的制作中恰当运用的色彩会避免产生疲劳,但过多的颜色会让人感觉眼花缭乱,有时甚至会冲淡主题。另外字号的大小应该尽可能保持同一级别的标题在整个章节中大小一致,字体一致,整个课件的页面布局应合理,色彩搭配尽可能显得明快和谐,界面美观大方,既要有美感又不能过于花哨,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既不会因为过多的花哨的东西分散注意力,也不容易产生疲劳。
4.模板运用不恰当。有的幻灯片一味的追求视觉效果或个人偏好而乱用模板,其结果就是看起来很花哨、很吸引眼球,但事实上与我们课堂内容的主题不相关,形成两张皮。运用现成的模板无疑会节省教师大量的宝贵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思考此模板是否与教学内容相关。另外在同一个章节中最好选用统一模板,尽量避免在同一个章节中运用多个模板。
5.逻辑结构不清晰。有的幻灯片制作的很繁琐,很混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要么前后多次重复出现同一内容,要么前后缺乏联系,体现不出整堂课的清晰的脉络。当然PPT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需要把所有要讲的东西都展示在 PPT上,幻灯片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根据具体内容形成良好的衔接和过渡,但每一张幻灯片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示抑或是图片,它们之间都应该是结构明晰,层次清楚,这样无论什么人看,无论你是运用图片、图示还是表格、文字大家都能清晰的了解幻灯片所显示的内容。
6.无关材料的干扰。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或使自己的课件美观、花哨,在自己的课件中添加了一些动画按钮或卡通人物、小动物等。在演示课件时,这些动画在屏幕上不停地闪烁变动。这样的做法严重违反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一致性原则”(即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得更好)。这就要求制作者把无关的语词、画面、声音和音乐统统删除。因为无关材料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影响视觉记忆的进行,干扰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学生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
7.课件交互功能差。有的教师制作出来的课件当中既没有导航也没有设置超级链接,课件只能线性播放,与学习者没有了交互,这种课件的使用效果肯定不尽人意。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要运用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单独存放,在要用到时在关闭幻灯片寻找自己要用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这样一是浪费了不必要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因为他们与课件时分离的,所以也容易在上课的过程中忘记本来应该展示的东西。但如果我们在制作课件时用超链接或插入视频声音的方式,一是不会遗忘,而是对超链接的材料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决定要不要展示。
1.图文并茂。制作PPT绝不是简单地把教案或课本原原本本的搬到幻灯片上去,如果是这样 PPT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价值。制作 PPT的过程我认为是将课本知识和教案内容再一次进行升华、简练,使其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要将枯燥的、复杂的纯文字性的东西转化成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更易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认真的研究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将能够用图片说明的问题尽量用图说话,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视觉记忆优于听觉记忆,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看图片后看文字。所以用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也要注意图文结合,因为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必要的文字说明是不可或缺的。思政课本身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适当的文字叙述不仅是课程本身的需要,也是训练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需要。所以图文集合更能充分体现课程特点,吸引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2.内容精简,结构清晰。PPT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目的是将我们讲课时的关键点、重点、难点、逻辑关系或者有时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容通过制作 PPT来展示给学生。绝不是一篇演讲稿的电子版演示,我们制作课件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让老师照着读。如果是这样我们的课件和讲稿又有多大的区别呢!前面提到课件应该图文并茂,文字一定要精简,结构一定要清晰。文字太多不利于突出重点,学生也不愿意看,因此每页 PPT上的文字最好不要超过五到六行,一段话最好不要换行,标题最好不要超过十个字。如果不影响理解,标点符号和连接词可以省略。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内容够精简、结构够清晰,学生也才愿意看,愿意听。
3.注意字体和背景颜色的选择。幻灯片采用的字体要足够大,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为了突出关键词我们可以采用加大字号、加粗、倾斜、变色等各种方法,取得更好地一目了然的教学效果。另外字制作 PPT时要考虑到不同教室的播放设备的差异,在制作课件时,幻灯片的字体最好用与背景色形成对比的颜色,否则学生可能看不清楚我们演示的内容,从而失去听课的兴趣。另外在同一章节的 PPT中要尽量统一各级标题的文字字号、字体、色彩、主色调,使用统一风格的模板库。现在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下载大量风格各异的模板,但是究竟使用哪种模板,这不仅要考虑教师的个人喜好、美观等因素,更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一致性。
4.背景画面、动画不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希望课件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尽可能多的运用各种效果,比如声音,有时突然加入某种很特别的声音效果把听课人吓一跳,我认为没有必要。还有的老师在课件的某个边缘部位插入动画,有的学生就会一直盯着那个动画看,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与我们的设想南辕北辙。一般来说背景是用来表现教学环境、衬托与主体内容的相互关系,所以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形出现在多媒体课件的界面上。背景的颜色不宜过分鲜艳,以免喧宾夺主,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分散。可用明暗对比来突出主体,例如通过加强主体部分的亮度和色饱和度来突出主体对象。
板书时代大家常说,板书是一个教师的门面,现在大量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课件代替的板书,所以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件就是老师的门面。我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件是否有吸引力,内容是否清晰,结构是否明确,图文结合是否恰当,影音运用是否得当,以及幻灯片模板的运用是否与自己的主体相符,字体的选择、色彩的运用是否起到了突出重点,强化内容的作用,这些都将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在多媒体时代,制作优良的 PPT课件是每个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
[1]刘育涛,安素平.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7,(7).
[2]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吕永峰,黄国玲,莫永华.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3).
[4]潘国诚.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2,(5).
[5]张玉红.高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培养研究第,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