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蕾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学生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包学费”到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2000年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全面正式出台。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逐年增加,以及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趋缓,造成了整个社会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毕业后即失业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里得到企业的青睐并顺利获得一份工作,是目前大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环境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最早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美、英、日等国学者立足其国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了诠释。我国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尚晚,近几年研究趋多,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目前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将职业生涯教育定义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据麦克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34%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这一系列数据背后彰显出我国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职业生涯教育理念的淡薄。由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培养,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主要是看就业市场是否好找工作、工作待遇是否稳定,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少部分学生填报专业时盲目听从家长的意见,而忽略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自我的内心需求,加之高校在这方面教育的薄弱,造成众多大学生入校后对专业学习很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职业兴趣也不清楚,大学生活无规划,等到毕业找工作时,面对众多就业岗位,无从下手,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岗位。这也造成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后发现目前的工作岗位根本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而离职,但是从学生个体长远发展来看,这种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
2.学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综观我国各大高校,绝大多数只是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极少数高校设立了职业生涯教育部门,但就工作重点来看依旧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大学生一次性就业时求职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专业性不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目前高校从事大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师基本以社课老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没有企业工作背景,缺乏对职业的感性认识,而职业生涯教育专业性要求较高,从业人员应具有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企业从业背景。而高校却缺乏这部分知识的教师,这也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效果的不到位。从社会培训角度来看,自1999年实施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以来,有5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3000人,与此相对应,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超过700万人,生师比严重失衡,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
4.课程设置不尽系统科学。我国高校虽然已开设了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但从课程内容来看,更多以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技巧为主,其重点落在一次就业成功的层面上,而职业生涯教育所占比例较少,没有与学生专业方向、以后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内容相融合,加之教学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教学形式单一,课时安排不合理,造成众多学生不重视职业指导课,纯粹敷衍了事。
5.缺乏就职体验。现阶段,我国高校提供给学生的就职体验岗位较少,即使有也主要是结合教学实践课,偏重专业技能提高的专业实习;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职业工作的意义,了解到产业变迁的趋势,认识到职业素质的要求,并就此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无益于学生终身就业能力的提高。
英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从19世纪末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校扩招期间有了长足发展,并在经后英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教育模式在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职业生涯教育的精髓是突出学生的个体地位,唤醒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以提高学生“受雇能力”为核心目标,开设“职业生涯管理技能课程”、开展“雇主价值体验”活动和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咨询指导”。其职业生涯教育高度重视市场需求的工作导向,既注重学生的现实就业要求,也能使学生得到面向一生职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社会整个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终身雇佣制度瓦解,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不再受到企业的青睐,毕业后即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致影响到日本整个社会的稳定,在这种环境背景下,1999年日本在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职业生涯教育”概念,日本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有三点,即职业观、勤劳观的培养;与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在了解自我基础上的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根据此教学目标,各高校主要从机构设立、课程改革、提供实习体验三方面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日本高校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和职业,通过必要的技能知识学习以及主观认识能力的培养,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并影响一生的职业观。
针对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在教育理念、机构设置、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就职体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足,为此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1.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
(1)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最终要由企业来衡量,当前企业用人单位更多看重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任务执行能力等,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所需人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受雇能力”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所谓“受雇能力”就是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被用人企业所需要、认可并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受雇能力”不仅是获得最初的就业能力,同时还是具有持续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形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沟通联系,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与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展通力合作,借鉴企业人才管理先进经验,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2)要改变过去短期化教育行为,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针对刚刚踏进校园的新生来讲,要在原有开设的专业前瞻性认识课程当中,渗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全面而系统了解所学专业和所从事职业之间的关系,了解所学课程与职业选择的关系,了解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关系,了解就业与职业长远发展的关系,促使学生能明确学习课程的目的,增强学习动力,明确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进入高年级后,学校就要积极结合各专业实践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并通过实践教学,灌输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青年创业大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就职中的“受雇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针对毕业生,重点要结合已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认清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就业时的政策、形势讲解、求职材料、职业礼仪、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一次性成功就业。同时向毕业生讲解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如何融入企业、如何真正成为职业人这些关于职业方面的内容则是更多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通过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教育,缓解当前 “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造成的“人职不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更多的学生在完成一次性就业的同时,能更多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从而实现自我的职业理想。
2.高校应专门设立独立的职业生涯就职中心,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对外要“引企入校”,加强与企业联系沟通,让企业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方式,重视企业的意见和反馈,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为毕业学生开展面试仿真招聘练习,并参与职业生涯技能课程的授课;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文化,使学生能全面提高用人企业价值体验。对内要全天候为学生提供各项咨询,包括职业介绍、职业决策、就业体验、求职技巧、心理辅导等。并通过建立的专门职业生涯教育网站提供在线咨询、在线辅导。开展各种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面试模拟大赛等活动来使学生积累实战经验,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3.结合企业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优势和毕业后可供选择的职业,从而理性决定,并进一步学习获得理想职位所需要的各项技能,这一要求必须高校摈弃过去以学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对现有的不符合企业要求的课程进行改革,可以将学校原有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人文素养课”、“法律基础课”等进行整合,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并加入“生涯开发”、“职业学概论”、“职业选择与实现自我”“社交技能”、“口才与公务写作”、“自我探索”等内容,并适当增加课时。在教学形式上,可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演练等传统的课堂学习,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等,时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空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辅导。
4.打造一支专业化师资队伍,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积极发挥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鼓励教师们参加全国职业指导师、人力资源师等培训,利用寒暑期积极下企业学习参观,以便了解各产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并通过专业课、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学校还要聘请一批企业资深专家来校担任职业指导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沙龙等形式讲解各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企业用人要求、职业礼仪等来自职场的最新知识。通过建立校内外专业教师团队,可以提升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最具实效性的指导。
5.高校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企业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定期前往企业开展就业实习,通过该项实习制度,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获得就业体验。同时积极“引企入校”,让企业全面了解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设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三方互动合作,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进一步端正就业心态,平稳从“学校人”转为“企业人”,另一方面,可也以让企业在互动中了解学生情况,找到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
[1] 王占仁.英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之启示[J].教育研究,2012,(7).
[2] 曲一歌,田葳.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心理研究,2013,(12).
[3] 徐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