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琳
(平顶山市财经学校,河南 平顶山 467001)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序曲中,奏响的第一个音符就是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具有很强的深刻性。学生一旦认定这个老师是一个怎样老师之后,就难以改变对老师的看法。而对于一个新班级的班主任来说,把新班级开班工作抓好,不仅仅对班级在这个学期后阶段工作有帮助,甚至对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在与学生初次交往中,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形象,把握好开学初的阶段,抓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迈出漂亮的第一步。
班主任要想管理好新的班级,就要在开学之初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开学报到时,首先观看新生登记表,尤其是姓名和相片,花些时间记住学生的基本信息,力求第一次见面就能喊出学生名字。这样学生会有亲近感,马上就拉近了师生距离,自己开展工作就能得心应手。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认识,往往是是从第一次见面开始的;学生认识了解班主任,也是如此。而在第一次见面中,首先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学生视觉的是班主任的仪容仪表。一个人的着装服饰、言谈举止似一封无言的介绍信,时时刻刻向自己的每一个交往的对象传递着各种信息。良好的服饰和得体、优雅的言谈举止,是其自身修养的最形象说明。因此,作为学生可能会仿效的班主任,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个性和爱好等特点,来设计自己的着装服饰,同时要时刻注重个人的言谈举止。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就别谈什么教育艺术。作为教师,就应该用爱去感染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爱,是老师成功的开始。我们在理解中相容,用爱去感受,体会,寻找。“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他的教育和管理。为了尽快地使自己对新生产生真诚的师爱,在开学最初一个月里,笔者几乎天天待在学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接触,找他们聊天、说笑,与他们一起劳动,参与班级的策划与建设等活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思想状况,以及性格特点。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帮助解决;在他们出现思想问题时,找他们谈心,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同时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并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在我们共同努力下,学生对陌生环境的焦虑和不安很快被新奇和欢乐所取代,逐渐的喜欢这个集体并安心开始学习。
对于新班级,开始阶段的常规工作抓得好,就能为以后的深入教育打下基础,班级会出现积极向上稳步前进的局面。那么,怎样抓好常规教育呢?班规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和纠正。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利用通常的强制手段迫使学生遵守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笔者通常会在开学一周内迅速建立一支班干队伍,并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班规的制定无需面面俱到,但要不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其中,多设奖励机制,减少惩治手段,如班级量化考核中多加分少扣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往往会为了弥补自己的扣分而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是额外工作。
中专段的学生思想比较成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在参与班级管理时大展身手。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在几个同学手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不利于营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围,并且会大大减弱班级自身的教育力和感染力。实行班级工作“分权”,班干部、课代表、小组长、各级各类管理员以及班主任助理都应当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力争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能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当然,人无完人,中专生的素质普遍不是很高,选出的这些班级干部也不例外,对他们不能过分苛求、指责,特别是在工作出现失误的时候。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和班级成长的引导者,笔者会定期对班干部的工作能力进行培训指导,给他们讲解各部分的工作重点,组织他们学会指定计划及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检查落实情况,总结得失,并加以纠正。同时必须及时批评班干部在班级中的不良行为,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并带动其他同学,促进整个班级树立良好班风。
初中毕业进入中专学校,对于新生来说,面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较大的转折。课程设置的差异,人际关系的改变,这些使学生往往感到新鲜、紧张,甚至苦恼,很难适应,特别是一开始寄宿制的学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尽快消除学生的困惑和苦恼,缩短适应期,妥善处理初中向中专教育管理的衔接与过渡。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对于那些心理已出现毛病的学生我们更应去帮助他们。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想我们要多去了解他们,多让学生有讲话的机会,从而进行辅导、教育。
[1] 李伟胜. 班级管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王东华. 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