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习适应与其择业效能感的关系探讨

2014-08-15 00:49向国惠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经历医学生

向国惠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 珠海 519041)

作者系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党政办主任、副教授。

一、前言

国内有关学习适应的界定不一。宋丽娟认为,“学习适应性又叫学习适应能力,是个体为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1],努力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符合学习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要求的自我调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能力特征”。何资桥等人认为,“学习适应性就是指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2],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可见,上述的学习适应均被认为是“能力”或“倾向”。然而,在操作性定义中,何资桥等人又将学习适应分为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等维度。然而,这些维度的内涵与“能力”或“倾向”相差甚远,将学习适应界定为“能力”或“倾向”显然是不准确的。与上述不同的是,曾守锤[3]把“学习适应界定为学业成绩,也就是个体在学业成绩测验上的得分”。虽然学业成绩是个体学习适应结果的有力表现形式,但这一界定仍需商榷。综观已有文献发现,国内普遍比较认同冯廷勇等人对学习适应的界定,[4]即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

择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5],是自我效能在择业行为中的具体体现,是Betz 和Hackett于1981年由班都拉[6]的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演化而来的。在个体的职业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7],它甚至比实际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更为重要,其高低影响着个体的职业选择。研究认为,“低择业效能感阻碍了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使得具有低择业效能感的人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选择;[8]高择业效能感促进个体职业探索性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其能否合理择业,甚至关乎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要素。为此,国内学者从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地属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国内对学习适应和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虽然较多,但仍还都处于探索阶段。再者,探讨学习适应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仍未见相关报道。医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较其他专业大学生而言,医学生所学课程多、学习时间长、学习压力大,且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被称为最难就业的群体。本研究通过分析医学生学习适应与择业效能感现况及其关系,一是由此促进医学生积极地调整自我,适应学习环境,增强学习适应水平;二是通过提升医学生学习适应水平,不断促进其择业效能感,以期为医学生理性择业和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二、方法

(一)调查对象。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校基础医学部、高级护理系、生物工程系等部(系)的550名医学生,剔除无效问卷67份,实有医学生483人。其中“留守经历”医学生176人(“留守经历”医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外出务工 6个月以上而有过留守儿童生活经历的在校医学生),非“留守经历”医学生307人;男生115人,女生368人;年龄在17~25岁之间。

(二)调查工具。(1)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1]。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5个因子,共29个项目。该量表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即同意计5分、较同意计4分、不确定计3分、较不同意计2分、不同意计1分。学习适应各因子得分越高,表明其学习适应性越强。该量表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7966、0.7135、0.7476、0.7396、0.7255,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2)大学生择业效能量表[2]:该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学绩”“社会支持”“目标设定”等6个维度,共23个项目。该量表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即完全不符合计1分、基本不符合计2分、部分符合或部分不符合计3分、基本符合计4分、完全符合计5分。择业效能总分为各因素得分之和,择业效能总分越高,表明择业效能感越高,择业更为理性,更容易就业。该量表6个维度的方差累积贡献率56.931%,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4,表明该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程序。本研究在获得知情同意后,由培训后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施测,调查对象现场匿名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测试后,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医学生学习适应和择业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男医学生较女医学生在学习适应的教学模式、学习能力、环境因素等方面适应水平更高;在择业效能感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信息收集及总体效能感等方面也较女医学生高,男生在择业就业方面更趋于理性。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从不同性别的人格差异看,男生更倾向于具有严谨性和理智性的人格特质,而女性群体大都则表现为脆弱和感性的人格特质。严谨和理性人格特质的人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水平,对待择业就业问题也更加理性。第二,从社会期望角度看,社会更加期待男性具有更为坚韧的品质,能有担当大任的胸怀。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强化了其对社会期待的认同,在现实压力之下,男性不得不更加勇敢,表现为更加积极的自我认知,对待现实生活、社会环境及日常事务可能更加理性。

(二)医学生学习适应和择业效能感在“留守”与否上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留守经历”经历医学生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上较非“留守经历”医学生适应性水平更高。这可能与“留守经历”医学生的儿时的生活经历有关。第一,“留守经历”医学生虽然在儿时遭受了亲子分离的痛楚,感悟了生活之艰辛,这种痛楚和艰辛恰恰又历练了他们积极的品质。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出身贫寒的“留守经历”医学生大都毫不懈怠,倍加珍惜,表现为良好的学习态度,并积极地适应教学模式。第二,“留守经历”医学生能顺利考上本科,可能其本身就具有较好的学习方式。进入大学后,在教学资源、教育环境、亲子疏离等相同情形下,其学习适应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

(三)医学生学习适应和择业效能感的关系及原因分析。医学生学习适应各因子与择业效能感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学习适应各因子与择业效能感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即学习适应水平越高,医学生择业效能感越强,择业就越理性,且越容易就业。以择业效能感总分为因变量,以学习适应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学习适应的各因子均对医学生择业效能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成败经验是影响个体效能感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成绩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集中反映了个体学习适应状况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体学习成绩越好,获得的荣誉也会越多,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置相关事情也会表现得越自信。在择业就业问题上,也同样遵循这一理论逻辑,即良好的学习适应状况会大大增强个体的择业效能感,会促使个体理性地择业、就业。调查结果还表明,学习适应对个体择业效能感的提高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个体的学习适应水平,会对其顺利择业、就业产生极为有利的效果。

四、对策与建议

学习适应是学习者与其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心理行为过程。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固然起决定性作用,但外因也不能被忽视。为此,医学院校应从如下方面努力,不断提升医学生学习适应水平,进而不断增强医学生择业就业能力。

(一)积极做好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一入校就应大力引导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班会、讲座、集体研讨等形式使医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内在潜能。其次,结合医学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医学生切实认识到医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择业就业的突出作用。由此促使医学生产生危机意识,进而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自觉性。第三,应加强医学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邀请医学专业研究生或高年级学习尖子与医学新生座谈,通过交流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医学生自教自律的学习意识,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不断改革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医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效率较低,与医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及教学方法单一不无关系。事实证明,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已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医学院校要以“医学专业论证”为契机,在淘汰过时的专业课程、增加新的专业课程的同时,大力加强人文医学学科建设,促进医学与文学的渗透与交叉发展。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应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如此,才能营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医学生真正学会治病救人,才能使其在以后的择业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逐步改革医学的考试形式。当前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与医学院校考试制度的不完善有着莫大关系。考试形式单调,考前勾画考试内容。考试所考查的都是机械记忆,而并非是个人能力。此外,评分标准人为化,评分过程较随意,评分结果无检查等等,最终导致医学生考试流于形式。可见,改革医学院校评价机制已势在必行。从考试内容上看,应更加注重对医学生能力的考察,如可设计一些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情况,又可以考查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考分评定上,不应仅以最终的理论考试成绩而作为最终成绩,而应更多地结合课堂实践、课堂问答以及课程实验的情况进行评定。除此之外,应不断完善考试制度,确保考试之前不漏题,考试后有人检查等等。唯此,才能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择业就业能力。

(四)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宏观环境的同时,更应关注医学生的内心。对男医学生而言,应更加关注其处于社会当中所应承受重重压力,让其学会准确评估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从而不断发展自我,以避免因社会压力而产生种种焦虑和自卑。对女医学生而言,一方面,应切实引导学习适应不良的女医学生个体,以避免因其学习适应不良而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让其应切实改变诸如“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就得靠男人”等非理性思想,引导女医学生自爱、自立、自强,积极主动地改变对学习的态度,不断适应学习环境,促进学习适应。此外,应进一步关心关注“留守经历”医学生,由于儿时的家庭结构缺失、亲子关系疏离等原因,其情绪情感更容易产生波动。因此,应积极引导“留守经历”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合理需要。

[1]宋丽娟.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2005.

[2]何资桥. 进城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07.

[3]曾守锤.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研究与实务[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冯廷勇,苏缇,胡兴旺,等. 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 心理学报,2006,(5).

[5]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HFreemam and Company, 1997.

[6]胡艳红.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3.

[7]沈秋红,孙琴,邵荣.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差异及提升途径[J].学术教育月刊,2009,(6).

[8]胡艳红,刘霞.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经历医学生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