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牌译文误因之语外因素概述

2014-08-15 00:54:11王作伟
关键词:标识语标识牌汉英

王作伟

(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标识牌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随处可见,一般是设在公共场所给公众提供信息,也有一些是为达到商业目的而设立。标识牌在给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标识牌上面的语言文字对人们有着指示、提醒、警示、强制和规约的作用。如今,很多地方为了方便国际游客或者出于别的原因,都制作并设立了双语或多语标识牌。对于参照语标识原语的人来说,其功能很容易得到执行,而对于参照译文的人来说,如果上面的译文正确无误、语言处理得当,标识牌的功能也可以实现,但是,目前由于标识牌译文中存在的种种错误与问题,标识牌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

一、标识牌译文和标识语翻译

笔者在本文多处提及标识牌译文而没有讲标识语翻译,因为前者是标识牌制作出来以后人们在牌子上看到的译文,后者主要是译者按照原语标识语而做的翻译。标识牌译文中语言方面的问题如选词、语法、搭配和风格等方面的错误属于译者所为,应该由译者负责。然而,一个标识牌在做出来之前牵扯到了太多的环节,如标识语的出台、联系译者、译者的翻译、把翻好的译文做到牌子上等。通过对标识牌译文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牌子上出现的种种错误未必都是译者所为,有些是由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失误所致,这些都属于语外因素。公示语翻译质量的提高固然有赖于译者及其他当事人,但旅游、外事等主管部门却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全红,2005:43-46)。因此,整合所有相关的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不但可以避免标识牌译文中出现的错误问题,而且可以提高标识牌译文的质量,从而真正实现标识语预期的功能。

二、标识语翻译研究综述

国内对标识语翻译的研究颇多,大多都对标识语或公示语的定义给于界定,从文本类型进行分析,然后对错误译文给予了纠正。按照所做研究的侧重,主要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从文本类型出发的语言校误研究。吕和发(2004)、罗选民(2006)、贺学耕(2006)、牛新生(2008)、刘美岩和胡毅(2009)、邵有学(2009)、皮德敏(2010)、刘迎春和王海燕(2012)分别从公示语的语言功能、风格特点、文本类型、文化视角、翻译原则等出发,并结合大量的错误译例进行了研究。这一类研究注重标识牌的文本类型,更加关注语言问题,主要从语法、单词拼写、语用失误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译文,并提供参考译文,探究标识语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策略等。第二类、跨界面研究。这一类研究跳出了纯翻译的范畴,从不同的领域对标识语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黄田(2007)、胡红云(2008)、樊桂芳(2010)、束慧娟(2010)、承云(2013)分别从语用学、跨文化交际、互文性、生态翻译学等视角做了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语言学理论、文化理论和翻译学理论对标识语的译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涉及到了语言之外的制约因素。第三类、地域性和行业性标识语翻译研究。研究者们关注到某个地方或某个领域标识语译文中的问题,进行了地方性、学科性的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于伟昌(1997)、金其斌 (2008)、王树槐 (2012)、马琳(2012)、董爱智(2012)分别从医学(医院)、运输、特色旅游景区、大城市的标识语入手进行校误研究。主要针对某一城市、某一区域、某个特定地方和某个学科领域的标识语译文进行校误和勘正,如公园标识语、地铁标识语、某个会场的标识语等。第四类、总结公示语翻译研究现状。杨全红(2005)、赵湘(200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2007)、杨永和(2009)、成天娥和崔雅萍(2010)主要总结标识语翻译的现状,指出了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探讨也较为宏观,从大局上关注到了标识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理论上的解决办法。

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文本类型,翻译理论、跨界面研究以及区域性学科性标识语翻译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探讨。这些对标识语的研究比较全面,但是主要是集中在了翻译结果的分析上,即标识牌译文的对错问题上。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把问题归因于译文的产出者身上,这样就忽略了制约标识语翻译的其他因素和标识牌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因素。有很少一部分研究关注到了标识牌译文产生的语外因素,但也只是稍加赘述。但是这些语外因素却是标识语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是否可以找到合适的译者,并保障译者进行高质量的翻译工作,也决定了译者所译文本是否可以准确无误地制作到标识牌上。

三、标识牌译文误因之语外因素分析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的标识语研究都把译文错误都归结在了语言方面、译者的翻译策略方面。虽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译作的产生涉及的因素不止译者一个方面,本文主要是对标识牌汉英译文的语外因素进行分析。翻译行为理论将翻译看成是受目的驱动,以结果为中心的人类交互行为。这种始于原文本的翻译行为,其过程涉及一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的角色(姜倩2011:83)。Manttari将这些因素分为六大类,如发起者(需要翻译的公司、单位、个人)、委托人(受发起者委托,与译者联系的人)、原文生产者、译文生产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姜倩2011:84)。诸多的因素促成了译文最后的产生,译者只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语言方面的问题,译者当然责无旁贷,但是标识牌译文最终的产出还有标识语牌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梳理之下,导致标识牌译文错误的语外因素有以下几类。

使用标识语译文部门的疏忽。这些部门也就是发起者,一般是某个具体的组织,如交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他们出于某种原因需要英文标识语,于是寻求译者,委托后者提供译文文本。一般情况下,这些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对翻译及翻译的过程不太了解。他们就委托某个熟人找个学过外语的人,只要能提供译文就可以,这样就无法保证译文质量。因此,为了确保译文的质量,首先应该确保所选译者是能胜任翻译工作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成天峨2010,171-172)这就要求需要英文标识语的部门从程序和态度上引起重视。

没有统一管理译文质量的检验部门。各个单位或者部门都有需要翻译的标识语,但也都是各自委托人去翻译。这样就出现了同一标识语,在不同的单位出现不同的、五花八门的译文。即使是对某一城市同一景点的翻译在不同的标识牌上也会出现不同的翻译,因此,只有这样一个统一管理的质检部门才可以确保术语的统一。

标示牌译文使用者流于形式的态度。使用这些标识牌的部门在制作的时候目的不明确,不清楚这些标识牌附有英文的目的是什么,也许这些场所根本就不会有外国人光临,只是完成一项任务随大流而已。这种情况下,对译文的质量又怎么会去关注。

译文接受者的冷漠不重视。国内大多数的人对于标识语,只要一看汉语就非常清楚,也知道所指是什么。如果不懂英文,他们是不会去细读标识牌上的译文,这样译文错与不错对他们是一样的。而对于外国人或懂英文的中国人看到了上面的译文,明白提示的是什么也就罢了,并不会去细究哪儿有用词错误或语言方面的其他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标识牌上的译文就没有真正的读者,那么就得不到读者的反馈,从而也助长了标识牌译文错误的蔓延和持续。

制作标识牌的部门业务能力的欠缺。译者交出的译文一般会出现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等,但拼写和断词位置不当的错误很少发生。笔者观察到很多单词拼写错误、大小写不分、写法相似的字母混淆(m和n、l和i以及u和v等的混用)、字母颠倒(如字母s的方向问题)、标点符号乱用,或者把一些较长的标识语行末的某个单词在不改断开的地方强行断开而进入下一行,这些问题都是制作标识牌的公司工作人员不懂英文而导致。

缺少维护与管理。标识牌制作出来以后,很多都是放置在露天的环境中预期给人以指示和引导的作用。然而,经过风吹日晒,上面的文字变色、脱落等情况也时有发生。有时英文单词中的某个字母脱落会让人误以为是另外一个单词,尤其是首位字母,这样会给参照标识语的人带来迷惑和不便。如,一家培训机构在门上方有一个牌子上面的英语为“raining center”(培训中心);有一大楼,里面的一区域有个牌子,上面写着“hopping area”(购物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显然是对标牌的维护不周所致。

四、导致标识牌译文错误的语外因素之解决办法

对于以上这些语言之外的因素所导致标识语译文错误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支持。对于监管的疏忽而导致的问题,属于政府文化部门的责任。因此,政府部门应设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城市的双语标志,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对城市的公示语翻译进行“纠错”和“规范”并与立法机关配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适宜的规划严格参照执行(马琳2012:110-113)。如果不从发起者采取措施,接下来的每个环节的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第二,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安排组织能从事翻译工作的部门或个人进行翻译。主管部门应该有所行动,比如,对译者准人把把关,延请专家学者对现有劣译会会诊,或者统一制作部分常用公示语标牌(双语或多语),等等(杨全红2005:43-46)。另外,标识语属于以交际为目的的文本,对于其译文应该尽量找外国读者来感受,看是否符合外语规范。同时,翻译者要更关注信息接受者的感受,由中外专家结合进行研究是满足外籍人员公示语信息需求的最佳翻译工作组合模式。(北二外2007:62-67)第三、提高该城市民众的外语水平。由于受众的漠不关心,标识牌译文就没有读者,这样即使有错误也不会得到纠正。如果没读者的督促,那么错误的译文还是会持续存在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标识语研究都几十年了,而很多常识性的错误依然存在。第四、标识牌制作者的选择。要让标识语的译文正确,需要选择有能力的译者;而要想把正确的译文完整无误地制作到标识牌上,则需要有技术娴熟、有专业素质的标牌制作者来完成。因此,对于很多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等处标识语译文的管理,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措施的保障,所以政府支持、技术规范、人才培养则是提升公示语翻译质量的主要手段(董爱智2012:104-108)。

四、结 语

标识牌译文的产出是一个涉及很多环节的复杂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决定者读者所看到的译文的优劣。既然标示牌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而设立的,那么其产出也应该是一个各方面合力的产物;同时,其译文也体现着一个地方文化的形象。因此,在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为一个地方作宣传的同时,应该让这些会“说话”的牌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用合适的语言为地方代言。标示牌译文的标准与否,就需要地方政府、旅游部门、翻译人员、标示牌制作部门和广大的读者等各方面的努力,每一个环节都不可以出差错,这样标示牌译文才可以走向标准化,并真正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文化的代言。

[1]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全国公示语翻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翻译,2007(5):62-67.

[2] 成天娥,崔雅萍.翻译批评视阈的城市标识语英译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2010(5):171-172.

[3] 承 云.从关联理论角度探析汉英公示语翻译的误差[J].东北师大学报,2013(4):127-130.

[4] 董爱智.河北省红色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质量及其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04-108.

[5] 樊桂芳.公示语翻译的互文性视角[J].中国科技翻译,2010(4):47-50.

[6] 贺学耕.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57-59.

[7] 胡红云.跨文化交际与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浙江省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实例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7):121-124.

[8] 黄 田.语境角色认知与公示语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3):100-103.

[9] 金其斌.医疗卫生行业公示语英译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深圳市8所医疗机构为例[J].中国翻译,2008(3):72-76.

[10] 刘美岩,胡 毅.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及对策[J].外语教学,2009(2):110-112.

[11] 刘迎春,王海燕.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6):89-92.

[12] 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38-40.

[13] 罗选民,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4):66-69.

[14] 马 琳.城市形象与公示语汉英翻译---以重庆市为例[J].外国语文,2012(3):110-113.

[15] 牛新生.公示语文本类型与翻译探析[J].外语教学,2008(3):89-92.

[16] 皮德敏.公示语及其汉英翻译原则研究[J].外语学刊,2010(2):131-134.

[17] 邵有学.公示语翻译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2009(2):48-51.

[18] 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2):39-42.

[19] 王树槐.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J].上海翻译,2012(3):30-33.

[20] 杨全红.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6):43-46.

[21] 杨永和.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09(3):104-108.

[22] 于伟昌.广州社会标志语汉译英存在的问题[J]广州师院学报,1998(8):90-94.

[23] 赵 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52-54.

猜你喜欢
标识语标识牌汉英
新媒体语境下公共标识语英语翻译规范化现状与对策
电杆标识牌安装器研制
分类清洗标识牌在提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中的应用
浅析城市标识语的汉英翻译
长江丛刊(2018年6期)2018-11-14 16:42:08
青岛市沿海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问题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行事功能探析
佛罗伦萨的交通标识牌
党的生活(2015年6期)2015-03-07 11:29:43
床头标识牌改革设置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