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猛,展 跃
(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2)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家最为杰出的领袖,诗创无题,人亦“无题”,有《李义山诗集》传世。晏几道是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因在令词创作上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有《小山词》流传。二人诗词至今虽已过千载,但对于二人及诗歌、令词的研究、评价层出不穷,足见其成就之斐然。虽然晏几道在文学领域成就不及李商隐那样高,也没有义山那样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义山无题诗和晏几道婉约词的境界和情思都是不可琢磨而又耐人寻味,表现出无题诗歌与小令词多义性的特点,这其中取源于他们个体内心、内涵复杂丰韵、外延无限伸展的意象当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多方面、多角度把握其意象内涵、外延以及特色,可以对诗词有一个更好的评鉴,意象分析是其中重要的一面。
袁行霈认为: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1]。“意象可以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2]依据袁先生的说法,李商隐无题诗和晏几道婉约令词的意象在五类中都有。这些意象体现出不同于其他诗人、词人的特点,形成了义山无题诗、叔原令词各自独立的意象群。在这其中,自然意象相对比较全面独立,而且是最具有代表的一类。
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一系列作家与作品,每一个体作家都具有自身鲜活的感性生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培养起来的理性思辨能力。个体的生存状况(包括家庭环境、接受教育情况、人际关系、人生经历等)通过影响他们的生命感觉进而影响他们对文化传统的理解阐释和时代信息的选择和接收。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作家可能因个人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的不同而导致文人情志的差异,其情志所呈现出的显著差异就不仅仅是时代原因所致。从微观方面看,作家心灵的形成还受到自身生理、心理素质的影响,那些属于先天遗传的部分,因其是与生俱来的人类世代遗传的产物,具有解剖和生理学的基础,所以,相对稳定性较强,而且体现出极强的个体差异。如个体的体质、神经类型、生理生化和免疫系统的特征等,作家先天的气质类型以及后天的生理功能病变均会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情绪倾向、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其文学创作表现出来。
李商隐与晏几道首先是由于时代背景的造就而有相同之处,虽然分别在晚唐和北宋初,但有着对社会外部环境类同的内在感同身受。晚唐风雨飘摇的政治使得当时社会进一步衰微,使李义山为代表的诗人感慨忧乱,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潮流;北宋前期宽松的政治环境使文人地位很高,宋初的百年承平,虽然多有闲情逸致,却让晚唐绮靡文风有所抬头。这些因素荡涤着两人的内心,素有大志的二人都呈现出了与前人迥异的社会心态、审美个性与情感内涵。源于社会条件、生存环境、个人际遇等因素的差异,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或隐或显地展现出不同的内心世界,其内含的意趣心境成为作品的灵魂与精髓,语言的淡雅或浓重、情感的和缓或激昂更彰显出二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对作家个性与心态的把握,有利于对作品更好的解读,从而了解其诗、其词在唐诗宋词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义山诗、叔原词虽属于唐诗宋词发展的不同阶段,但作为情感抒发的最佳载体——诗词,在文学史发展各自的顶峰中展现出来的却是他们最真实最透彻的心灵悸动与情感体验。
真正的诗词大家对生存空间意象的描写并不能完全表现他们的心灵空间,且生活空间相对于心理空间过于狭小,当超越诗人承受能力时,他们便走向广阔的大自然,抒发自己的心灵空间。这虽然在很多文豪中是普遍现象,然而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更为细腻的宽广,“月”、“水”和“花”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从“月”意象符号的功能来看,她一直是中国诗歌情感内涵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恰如康德所说:“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种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样,很难找出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3]
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以来,“月亮”一直都是诗词中寄托情感不厌的母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被称为是最早的对月怀人诗,美丽的倩影融浸在皎洁的月光中,愉悦之感与相思之情达到了完美合一,这正是“月”这一传统的审美意象在诗人笔下最初的生动体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充满着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思索与探寻,已经升华为一种哲学境界。在诗人中对“月”作出最好诠释的要属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忆秦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明月更成为了凭寄乡愁、感怀离情的审美意象。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月”更特别得摇曳多姿。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无题》四首之一(来是空言去绝踪)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无题》二首之一(凤尾香罗薄几重)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雪月”的凄清、冷幽、雅淡象征个体情感的纯挚,“斜月”的残缺形状和位置象征情感的不欲不能与无法释怀,“月魄”的灰暗象征情感的失落,“月光”的寒冷不仅象征处境之孤悲与心境之凄凉,更让人感到情尤至深。李商隐选择“月”意象符号从感观上讲,在选取“月”意象所指的角度不同导致其蕴含的意义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而且更展示出诗(词)人内心的深触。无题诗歌与令词中的“月”意象符号吸附、融汇了诸多情感内涵,将自然中的月融为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在义山、叔原各自的人生旅途中,都无数次地面对了坎坷命运和悲欢离合,而又不断往复循环,面对着这无法抗拒、不能摆脱的人生境遇,诗人无奈、彷徨、困惑、痛苦……为了找到一种寄托,获得一种慰藉,诗(词)人自然而然地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月”,并从中寻找能慰藉内心的良方,展现出独特凄美的内心世界。
而在小晏《小山词》中也是无数次对“月”的描摹与刻画,在260 首词作中,点出“月”字的就有83 处之多,可见词人对月的偏爱。而在小令这一词体成熟时期,小晏又把“月”的意象频繁地运用于词体当中,更加丰富了其本已具有的审美内涵。结合小晏的经历、个人性情等因素,可以体味出《小山词》中“月”意象的几点寓意:
首先,对月怀人,伤时感旧,寄予相思。小晏是一位感性词人,而且写词的目的也是对昔日恋人的追忆与怀念,整部《小山集》无异于一卷长篇的相思离歌,而“月”正是承载相思的最佳载体。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菩萨蛮》):当时月与今时月的对照,当日欢意与今日孤寂的反衬,将这份痴情扩展到无限时空,更加的凄冷神伤;“夜痕记尽窗间月,曾误心期。准拟相思。还是窗间记月时”(《采桑子》):月已成为了“相思”的导引和见证;“沉水浓熏绣被,流霞浅酌金船。绿娇红小正堪怜。莫如云易散,须似月频圆”(《临江仙》):面对圆月,更加寄予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其次,营造朦胧幽渺词境,内心情感的隐曲显现。对“月”这一意象进行塑造时,小晏喜用轻柔微小的字眼,如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清平乐》),犹记旧相逢。淡烟微月中(《菩萨蛮》),烟波渺。暮云稀少。一点凉蟾小(《点降唇》)。可见,他在月中为了找寻“与世隔绝”般的那份宁静,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心灵领地,他选择了月色下的夜晚和使人感到平逸安详的皎洁月光。在这凄迷的月光下,没有知音,没有喧闹,他将自己封闭在宁静的世界中,但并不是万事皆空、心境淡然般的超脱,而是情有独钟、心无外物般的深陷,想着自己的那份感伤、那份思念、那份怅惘,力求寻找一份宁静,但却在宁静中更加迷茫。
中国传统文学普遍具有“味外之境、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意在言外”的特点,义山与叔原不仅是其杰出典型,更是自成一体的伟大诗(词)人,两人诗词的自然意象表现出他们的个性特征。
李晏二人的诗词多有意象组合并列的表现,表面看来已经成为二人的特色,却又存在各自的生命之中。
李商隐无题诗歌的意象并列组合多表现为错综跳跃,从而自然地造成诗境省略和间隔的“天衣无缝”之感。从深层意义看,这些意象之间暗自相互勾连,表现出“象断而意连”或者“意接”的特点,丝毫没有让人感受到意境的空旷,却是境生于象外的广阔悠远。这些意象组合展示出义山沉重的负荷、精神的内转、内心的体微。这种跳跃式的并列意象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营造出大于个体意象符号之和的深广意境,让我们的感受不仅清空隽永、余味深长,而且深邃绵眇、鲜明混融[4]。
晏几道意象组合并列善于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不真实的、虚幻的空间,他如同爱写梦境一样,刻意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许是因为只有在幻化的世界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享受,所以这种凄迷清冷的“境”使情更加隐曲含蓄,而抑郁难言的“情”使境更加的静谧幽约,词人只在这种情境交融中去追忆过往、寻求解脱。此外,在这种组合之下,小晏又多是以情语作结,这与其丰富的情感、率真的性情、个人的喜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结句与其词意象并列组合的整体格调氛围保持协调一致。沈谦曰:“小山善作结语”。观其词,小晏更善于将那些凝聚着生活痛苦经历的抒情自白放在意象组合并列的词结尾处,而且写作手法也是多样,其中直抒胸臆的手法犹占多数,不似温婉含蓄,虽然在情感厚度上不能说孰多孰少,但在感染力上却更胜一筹。
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意象是精心择取、凝心锤炼的结晶,表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艺术效果,也让无题诗成为李商隐诗歌中最具特色的诗体,而且,使无题诗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新诗境,同时,更使无题诗歌在时间上表现得更加绵邈悠长,使常用不衰的意象创造出更加悠远广阔的心灵空间。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二首之二(闻道阊门萼绿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四首之二(飒飒东风细雨来)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无题》四首之四(何处哀筝随急管)
这些“花”意象表现出的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诗人内心的寂寞孤独,读者感受到的是叹息花朵的凋零残败、命运的世事无常、人生的叵测难料,也自然地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让人感受到凄苦之外的凄苦。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四首之四(何处哀筝随急管)
动物意象虽然是一个“燕子”,但这一灵性动感的意象却为无题诗拓宽了审美空间。它不仅寄托无限的怀人之思,且在无题诗中,这类意象一方面表现出弱、美的无助之感,展现人生美好的易逝,衬托年华长恨之情,也展现出诗人坚韧的一面。
小晏善于在意象组合中运用环顾手法以意象之情作结,如:
初心已恨花期晚。别后相思长在眼。兰衾犹有旧时香,每到梦回珠泪满。多应不信人肠断。几夜夜寒谁共暖。欲将恩爱结来生,只恐来生缘又短。(《木兰花》)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鸾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阮郎归》)
这些都是对昔日恋人的相思,都是满怀愁情无处抒,一组意象寄托于来生,一组意象于梦境,他们是虚无缥缈的,更是无法实现的,但毕竟都是词人寻求情感释放的一种方式,本以为可以得到开解,但更大的悲哀又环顾而来,“缘又短”、“和梦无”,最终又把自己“逼入绝境”,正可谓“宕开一笔,翻进一层,最为有力”[2]。
此外,小晏在结句中有的采用了托物言情的手法,如《临江仙》:“烟雨依旧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去年花下客,今似蝶分飞。”《临江仙》:“沉水浓熏绣被,流霞浅酌金船。绿娇红小正堪怜。莫如云易散,须似月频圆。”有的化用前人诗句,如《蝶恋花》:“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些意象手法的运用都使其结句更显鲜明特色,突出以情作结的独特之处。
李商隐无题诗和晏几道的令词都有着浓厚的感伤情绪,习惯于向以自己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取材。无题诗在李商隐的创作中不是最多,却是代表;令词是晏几道的创作重要部分。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完成各自坚韧的继承与超越。
义山在老杜七律的凝练典重上,酌采李贺歌诗的瑰奇精丽,从语言、对仗、声律和典故等各个方面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5]。
相比杜甫,义山无题诗中缺少“巨大型”的意象,我们很难看到大鹏、鲸鱼这样的动物意象,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中执着的“春蚕”和“蜡炬”,这些表面微小的意象经常能够唱主角。清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说:“义山之诗,妙于纤细。”纤细之美,又在于其情感的细腻和所借物象的纤弱与无奈。然而,这里写意象创造的诗歌境界决不是狭窄,而是直接感受到的纤细、绵韧的情感内涵。可以说义山无题诗的意象多是烟雨、斜晖、云雾,让人用心读来却似乎少有太大的困难,这也是无题诗审美意象的魅力之一。可见,义山无题诗审美意象的选取运用是对前人的继承和超越。他以善于用意象创造朦胧凄迷的意境来表达心绪,达到情景浑融的艺术效果。
叔原虽不是像宋代苏轼等名家“以诗为词”,但是从文中分析,却不乏“以无题诗意象为词”的表现。小晏以其高扬的抒情个性在令词领域里独领风骚,走上了李义山所开启个性化意象的抒情道路,在令词的抒情上无论是自觉地吟咏,或者是非自觉地抒发,不仅具有续弦之功,更有开创之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抒情方式为直抒胸臆。叔原不同于晏殊等父辈词人那般的雍容闲雅,能够以理性节制情感,从而将个性的情感做以最真实、彻底的表现,读者从内心深处感受他情感的真挚、热烈、执着,因而,他将强烈奔涌的情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意象寄托之后喷薄而出,将心中的压抑之情得到暂时的释放与解脱。相比他父辈和同时期的那些作家,在类型化的抒情方式上,大多将个人的情感在作品精细描绘“外衣”的包裹之下,让读者感觉到缺乏鲜明的抒情个性。故而叔原类同义山的这种毫不做作、不加掩饰于意象中进行抒情的方式便脱颖而出,不仅更显真率,而且更加可贵。
二是抒情内容独具情致。虽然在《小山词》中同无题诗一样多以爱情的描写为其主要内容,但都不是简单地抒发男女之间的相思别怨,叔原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痴”与“狂”,其所包含的情感内容更是丰富而又浓郁。
三是抒情风格沉郁顿挫。这种抒情风格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主体情感的全情投入以及章法句法上的运用。叔原善于将“怨”、“恨”等关键字眼融于词作中,并化为其凄楚哀怨的情感基调,而且于哀怨之中更具沉郁之致,妙得顿挫之功,便促使其风格的最终形成。
我们从小山的词作中看到了抒情个性的复归和激扬,更看到了在他手中小令抒情品格的成熟和成长,“在词之发展中,虽未随众水俱前,而回波一转,却能另辟出了一片碧波荡漾、花草缤纷之新天地。”[6]
义山无题诗与叔原令词是两代文学巅峰的脊梁。综上分析,其中得益于两人在诗词中选取审美意象特别是自然意象的造诣,他们有很多相通之处和各自的特色。小晏不仅有对大晏的继承与超越,也有对义山诗歌特别是无题诗审美意象的继承,虽然只是其中一个角度,但却印证了相似之处,更全面的比较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拓展挖掘。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康 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徐 猛.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意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1):79-81.
[4]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