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城市女性步入晚婚时代探究

2014-08-15 00:46刘倩倩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龄婚姻家庭

刘倩倩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现行《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区可以根据本民族实际情况,对法定婚龄作变通规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男年满25周岁、女年满23周岁的初婚为晚婚。

全球化背景之下,当代中国女性有开阔的眼界,美好生活的样板在她们面前层出不穷。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城市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急剧上升,达到了28~35岁,还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女性步入晚婚时代。

一、造成“晚婚”现象出现的各种因素

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走进婚姻状态的适龄或大龄女性具有以下特征:居住在城市,年龄适婚或偏大,受教育程度较高,收入稳定甚至丰厚,社会地位较高,具有婚嫁意愿。[1]

1.“水涨船高”的择偶观念。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择偶方式使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我国在1950年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能力显著提升,在家庭与社会事务上拥有了话语权,她们在婚配择偶方面努力表现个体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意识,择偶观念与行为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现代法学理论中将择偶理论判断为婚姻的交换行为,时下流行一句话:“生活以快乐为基准,爱情以互惠为原则”,可以说婚姻是目前社会当中最为全面和彻底的交换行为。但婚姻中的交换行为没有一个准确的度量标准,例如经济水平、物质水平无法和个人的素养、气质等进行对等的评判,或者说互相之间缺乏足够的关联判定项目。[2]城市大龄未婚女性择偶眼光过高,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经济、家庭等各方面都很挑剔,生怕“嫁错郎”。相处中,男方一旦有与自己观念不同的地方,她们便立即产生反感情绪。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很多女孩子本着“宁缺毋滥”的思想,一直拖着。当自己意识到需要找个合适的人来结婚的时候,她们已经悄然入“晚婚”大军。

2.个人恐婚心理因素。大部分人担心结婚之后爱情会被现实摧残,人身自由被家庭束缚,亲戚往来、人情变得复杂。她们对家庭生活的复杂性有一定的逃避心理,比如如何融入一个未知的环境,改变既有的生活习惯,完美地处理婚后和丈夫以及婆家人的关系等。而近年来大众媒体的宣传及婚姻题材的电视剧如 《新结婚时代》《蜗居》《双面胶》等,都比较真实地描述了中国当代婚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的人,感情受到一次伤害后,便不愿再接受另一段感情,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保护套内,而且现在离婚率日益增高,使得她们都对婚姻产生了恐惧心理。

3.文化程度。一般来说,城市女性接受教育的时间会相对久一些,在调查中发现80%的女性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随着学历的提升,她们的年龄也越大。毕业之后的适婚年龄普遍比本科以下学历者高2~5岁;此外,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适婚女性结婚的意愿是逐渐降低的,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女性对婚姻质量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产生了更强的对婚姻质量的要求。[3]越来越多的女性拒绝传统的不公平的婚姻模式,而更享受于单身生活的乐趣。

4.结婚成本效用。受教育时间的增加使得现代人结婚变晚,但工作、住房等结婚成本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婚越来越晚。结婚的费用飞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再算上房价的飞涨,现在新人结婚,比十年前压力要大得多。农村适婚女性结婚的边际收益相对城市女性会显著降低,所以经济成本压力成为制约城市女性婚姻的显著影响因素。

5.生育年龄因素。调查30名20~30岁的女性,98%以上的女性认为最适合生育的年龄在20~29岁,其中超过50%的人认为在22~25岁,而且不同家庭类型之间的理想生育年龄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独生子女家庭妇女选择25岁以后生育的占43%,明显高于非城镇子女家庭。“晚婚晚育”成为她们推辞婚姻的挡箭牌。

6.生育成本因素。目前许多女性面临着结婚生子问题,而现在随着CPI的飙升,生活成本远远高于之前的几十年,曾经有人做过一个不精确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至少要花费50万,其中还有许多时间和精力。而80%的女性在结婚之后就要面临生孩子的问题,她们综合考虑这些付出,很多人会选择暂时性的逃避婚姻,逃避生育。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使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们往往在经济基础得到保障之后才考虑结婚生子。

7.个人价值取向的变化。结婚生子,相夫教子是我国大部分传统女性的生活轨迹,很多女性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以家务技能作为评定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资本。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生存的压力,尤其在一线城市,使得部分女性觉得婚姻并不是她生活中唯一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她们转变为以自己的学历、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为荣,她们的人生价值取向逐渐从单纯的家庭指向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从男性世界的附庸地位转变为追求“半边天”的地位。她们更加重视社会责任,享受精神生活。

8.事业与家庭的衡量。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80%的女性都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30%的女性薪酬甚至超过了同龄男性。一些人为了获得社会的肯定,选择拼搏在职场一线,而社会上主流的男权思想使得女性必须更加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一些用人单位在录用过程中明确指出不要女性,而且在工作晋升中出现的不平等对待女性的情况比比皆是。她们在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后,不想因为结婚生子就把重心偏向家庭琐事,从而忽略了工作,甚至丢了工作。[4]

对于职业女性而言,生育和职业发展,犹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多数当代中国已婚女性扮演着职业妇女和家庭主妇的双重角色,如何处理、协调双重压力成为那些未婚职场女性的另一个纠结问题。

9.家庭与社会的接受程度。随着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男女平等、夫妻平权的思想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工作机会。伴随着个人资源越来越多,女性在家庭决策中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人们往往简单地用女性个人资源的拥有量来衡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及家庭生活满意度,如按照资源理论,个人资源雄厚者如教育程度、职业阶层、收入较高者,在家庭决策中有更大的优势力量。[5]一些城市女性在经过社会磨练后往往具备了男性气质,她们性格坚毅,她们拥有丰厚的个人资源。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使得“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日本就95%的人认为女人在结婚后应该放弃工作全面主持家庭,成为家庭主妇,如果没有这种觉悟,就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6]社会上事业成就相对突出的女强人,她们有个性、有能力、强势,这些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性和社会对她们的接受程度。

10.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因素。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现在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大龄未婚女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们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们在家里的身份永远是个备受宠爱“女儿”,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非一个独立的单身女人。她们在法律上是单身,但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是。她们已经习惯了陪伴父母的日子,很难接受独立出去和另一半组成一个小家庭,承担一些从未触及过的责任,内心不成熟的她们还无法面对现实冲突,无法处理个体矛盾。还有一部分是单亲家庭的女孩大多比较敏感,她们对自己父母不幸的婚姻耳濡目染,因此对婚姻没有信心。在遇到可以迁就宽容爱护她们的合适人选之前,她们更加乐于享受已经习惯的“自家人”生活。

11.生活方式单一,缺乏社交机会。目前很多大龄未婚女性,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受传统思想禁锢和家人的告诫,很少与异性来往。有的人上了大学也是每天回家,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了还是两点一线,只不过把学校换成了工作单位。她们每天下班回家玩电脑,不参与集体活动,社交圈子变得很窄,身边的朋友就是中学大学的几个闺蜜,出了校门好像就丧失了交朋友的能力了。很多中国人的生活都是如此,只有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完全没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没有社交。[7]现在很多大龄未婚女性会迫于压力选择“相亲”,在寻找对象时她们十分认真谨慎,不会盲目地进行选择,因此她们更需要一个相对广泛的社交平台来提供异性资源,而大部分对于相亲过的对象没有自己特别满意的,所以也没有主动过。现在的相亲对象主要是亲戚和同事介绍,虽然很多人觉得年纪不小了,但是结婚对象一定要自己满意才行。

二、大龄未婚女面临的压力

1.生理压力。

大龄未婚现象可致一些女性诸多心理、生理疾病。每逢有了心事却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的“白领一族”,“孤独”是她们的写照。她们的性格会因此改变,如性情抑郁、动则发火等,还可能出现种种神经功能症的症状,如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等表现。孤独感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能让人比同类人更容易患感冒。乳腺增生以30岁至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年龄比较大而未婚,没有生过小孩或哺过乳及精神抑郁的女性,最容易得上这种疾病。此外,从医学上来说,30岁以前是女人的最佳生育期,过晚结婚对大人和孩子都不好。

2.社会压力。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社会流动增加,地缘血缘关系被业缘代替。以前的同龄群体在都是单身的时候互动频繁,而随着已婚的同龄群体成员的增多,稳定的家庭关系使未婚的她们逐渐边缘化,需要另外寻找新的交往群体,以缓解这种人际压力。另外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评头论足令她们感到不安、缺乏归属感,亲戚朋友对她的关心有时也会让她有种内疚烦躁的感觉。[8]

而就整个社会而言,职场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文化准则,常常使女性与正规就业机会产生冲突,加上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也逊于男性,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处于不利地位。

三、“逃避婚姻”带给社会的影响

1.冲击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不但承载着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功能,其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闲暇娱乐还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感情慰藉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人纾缓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的重要场所。[9]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指出:“社会之所以需要婚姻家庭,并用法律确认它,用伦理道德规范它,是因为需要婚姻家庭来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从我国的家庭职能来看,传统职能淡化,经济职能退化,社会职能也产生危机。”[10]城市女性的“晚婚”趋势导致正常家庭逐渐减少,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谐起重要作用的“家”文化。另外,“适龄的女子少,追求的男人多”无形中也会提升了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地位,部分女性变得清高和傲慢,随之而来的“女高男低”破坏了家庭稳定的基础,最后很有可能会造成家庭的破裂。

2.加剧性别比例失衡,影响社会安定。受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影响,大家逃避计划生育,导致现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在整个大龄未婚白领人群中,男女比例为3比7,女孩的地位似乎比男孩高的多。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届时,将有上千万“剩男”面临“娶妻难”。[11]因为男多女少,很多男性找对象、娶老婆可能将会面临同性的竞争,因为这种竞争,结婚的成本和花销将会比现在高很多。费孝通先生认为,“性的关系是一种先于文化的原始的关系,这种强烈的冲动可能销毁一切后期的、用社会力量所造下的身份”。[12]妇女的缺乏将导致处于相对劣势的男性无法及时找到另一半,在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做出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贩卖妇女这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将会越来越猖狂,卖淫嫖娼这种当下普遍存在的现象也会因为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愈来愈普遍,而性暴力犯罪发生的几率也会随之增长。

3.加速人口结构类型转变,阻碍国家和社会发展。目前这种“逃避婚姻”的现象越发普遍,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人口问题凸显,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而这又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生产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不成家便难立业,生产力水平的难以提高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从而降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另外,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缺陷,一些家庭无法为老人养老送终,“老有所养”就会落空,增加了社会保障成本,也增加国家的福利负担,降低了国家的国际竞争力。[13]

四、思考与对策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鼓励适婚女性步入婚姻。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根据我国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不宜把婚龄提得过高。法定婚龄是结婚的最低年龄线,并不是最理想的结婚年龄,也并不等于每个青年到了这个年龄就一定要结婚。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晚婚这一现象及其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完善各种政策和法规,鼓励女性在合适的年龄尽快走进婚姻生活。

2.改变适婚女性的婚恋观念。婚姻之所以被一些人称为是“爱情的坟墓”,是因为这些人给婚姻附加了太多感情以外的“私欲”。社会各界,特别是大众传媒和学校应切实宣传好正确的婚恋观。加大科学婚恋观、择偶观的宣传教育,增设心理咨询中心,开导缓解大龄未婚女性对婚姻的恐惧,帮助她们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将要遇到的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引导她们积极向上的婚姻价值观。

3.适当引导社会力量介入。社会组织多宣传鼓励适龄婚配女性选择合适伴侣,积极开展相亲活动,扩大大龄未婚女性的交际圈;倡导男性多参与家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企业及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给予适婚女性相应的权益,给予婚假,女员工怀孕、生育、哺乳期不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上班期间,还要尽可能予以照顾,减轻其工作。解构传统定型的两性分工模式,为女性参与社会择业就职创造更公平合理的机会。

[1] 干宁.剩女现象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解读[J].社会观察,2008,(10):32.

[2] 王中杰.个体婚姻资源量化及系别差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3] 冯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4] 叶文振,林擎国.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8,(4).

[5] 徐安琪.夫妻权力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J].社会学研究,2005,(4).

[6] 王蕊.当代高知剩女择偶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7] 剩女[EB/O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328.htm#6.

[8] 徐安琪.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国际比较[J].社会,2004,(1):50.

[9] 吝莹莹.透视当代都市青年剩女现象[J].今日南国,2008,(5):197.

[10] 雷明全.我国家庭制度的变迁[J].生产力研究,2006,(9):21.

[11] 黎明.超男剩女与人道主义灾难孰本孰末[J].财政监督,2006,(9):77.

[12] 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8.

[13] 朱婷.性别比失衡对未来农村养老的影响[J].西北人口,2008,(3).

猜你喜欢
大龄婚姻家庭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家庭“煮”夫
大龄儿童的春节萌囧CUT
大龄海蟾蜍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恋练有词
大龄新妈瘦身也easy
寻找最美家庭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