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董彦屏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目前,国内对“马”词群及马文化的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马词群的生成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客观世界、人的认知、社会文化及其语用因素促动的象征符号系统,是人类认知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语言符号的意义代表一个互相关联的认知范畴和语义范畴[1]。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认知性,它一方面强调人类的认知和语言源于实践,具有互动体验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主客观的互动,承认认知和语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
大美苏州园林是本设计的一个典例,结合苏州的园林及美食,实现了查看园林及美食相关信息、搜索周边酒店及餐厅、展示游玩路线、导航等功能,是为游客游玩苏州园林提供便利、提供更高的旅游质量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很好地解释了范畴、概念、语言形成的过程。汉语的“马”词群由“马”的基本义展开,由单义走向多义,由简单走向复杂,是与我国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验紧密相关的,先民的认知模式造就了丰富的马文化。本文拟从范畴化认知与隐喻认知两方面入手,具体分析“马”词群的生成机制,以展示我国先民的认知特点,同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马文化的丰富内涵。
据考证,马早在3000多年的殷商时代就已被人类驯养。“马”是当时社会重要的家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马是当时重要的交通工具、生产工具、战争工具、祭祀物品,是当时的中心文化之一。《诗经》中从马的字共出现46个,加上重现者,有50多个。这说明,先秦时代,“马”就是个常用字,属基本层次范畴词,其他“马”部字由其义符“马”衍生出许多意义,“马”词群在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庞大的词群。
客观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联系。人类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首先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中,首先就得对客观事物进行类属的划分,这个过程就是“范畴化”认知过程 (也叫概念化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事物本质必经的首要认知活动,人们由此获得范畴,形成概念,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固定在语言里的词语中,就实现了范畴或概念的词汇化[3],“马”词群在形成之初就是我国先民的范畴化认知活动的结果。
李莉又加了一句:“嗯,好,你好好给我挣钱去,不准三心二意朝思暮想,不要觊觎路边的美女,也不能对别的女人动心。”许峰干脆利落道:“我只等你。”
马在先秦时代种类繁多,用途极广,而马的毛色、身高、年龄等又直接影响着马的用途。为有效地管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对种类繁多的马进行划分。在范畴化的过程中,人们可从相同角度,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客观事物,并对其词汇化。中国人的思维是非常看重结果的,马的用途就是人们使用马的结果,既然马的毛色、身高、年龄与马的用途有关,那么,人们就会出于用途的考虑,对马从毛色、身高、年龄等方面来进行分类。于是,各种各样的马以及与“马”相似的动物或与马相关的事物都进入了“马”词群这个大家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词群的最初形成与先秦社会的客观现实、我国先民的认知模式之间具有对应关系:第一,现实层次出现的马是先民从马的毛色、生态、体态、神态、动作状态、大小优劣等认知的,表现在词汇层面就有了骓、骃、骠、骝、驹 (马二岁)、马尧 (马三岁)、驵 (壮马)、骘 (牡马)、骄 (马高六尺)、马来 (马七尺)、马必 (马饱也)、马光 (马盛肥也)、骧 (马之低仰也)、冯 (马行疾也)、笃(马行顿迟)、骙 (马行威仪也)、骏、骁、骥、骜等诸多词语;第二,先民还认知了与马相关的事物,于是形成了语言文字驭、驰、驴、驾(马在轭)、骈 (驾二马也)、马非 (驾三马)、驷(乘四马)、驸 (副马也)、驮 (负物也)、马冋(牧马苑也)、驺 (厩御也)等。
可见,先秦时代的从马的字 (词)基本为单纯词,这说明人们对马的认识基本停留于物质层面,说明当时人们最为看重的,是马的实用价值,所以,最初的“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基本为“马”的名称、体态、状态以及与“马”有关的具体事物的名称。
中古以后,双音节、多音节合成词逐渐增多, “马”词群又增加了新的成员,例如,斑马、川马、儿马、海马、河马、口马、黄马、花马、五明马、玉泽马等,这是马的名称,还有马店、马圈、马车、马扎、马球、马术、马快、马夫、马商、马童等与马有关表示工具、活动、场所、职业的词汇,最终还形成了马神、天马、神马、龙马、飞马、马王爷等精神层面的一些表达。
隐喻即用具体的、可视可触的、可嗅可闻的形象性强的词语作喻体,来表示相对应的另一概念 (常为抽象概念)这一本体[4]。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语言中的隐喻所占比例很高,可能超过三分之二[5]。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还是人脑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识总是从具体走向抽象的,人们通过范畴化认知认识了具象的事物之后,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当语言中出现表达抽象概念的需求时,人们总会去借助现实中的具象事物来表达抽象概念,人类的隐喻思维体系就这样形成了。
在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应立即关闭发动机,检查出现异常的地方,堵塞的地方要及时清理,破损的地方及时更换,以免引起其他零部件发生破损。
隐喻产生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性,但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除了具备看到事物间的相似而产生隐喻的思维方式,人们还会进一步联想,人为地在不同事物间创造出一些相似性,从而形成一种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思维方式[6]。
车马盈门——喻指宾客众多。
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就是人们看到了事物间的相似之处,用此物比他物的思维方式,其实为一种显性隐喻。“马”词群的很大部分成员及语义就是由这种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产生出来的。从事物之间相似的角度来看,这些“马”词群新成员主要有八类:
1.形体相似
人高马大——喻指人的体形高大。
高头大马——喻指人的体形高大。
马鹿——身体大,耳朵大,颈较长,尾短,四肢长的一种鹿。
劣马——不好的马,喻指没有能力的人。
另外,人们还用马体的某些部位作源域,去隐喻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例如:
与马蹄有关的:马蹄莲、马蹄刀、马蹄袖、马蹄表。
数码互动系统在形态实验考试中的优势:教师可以提前制作考试图片库,学生在考试时自动生成一定数量的题目,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做出解答诊断,实现了无纸化考试,节省了人力物力,计算机可以对考试答案结果进行自动分析,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学生评价更加透明公平。
与马尾有关的:马尾蜂、马尾辫、马尾松、马尾竹、马尾莲。
与马肝有关的:马肝石、马肝峡。
2.速度相似
秦淮河古名“淮水”,一名“龙藏浦”,早在远古时代就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也是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全长110km。在江河湖泊众多的江苏,秦淮河虽然只是条“小河”,但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在全国都享有盛名。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但发现了马的形体是庞大的,还发现马具有人所不具备的奔跑速度,于是与快速有关的人或物也可用马来隐喻。例如:
风车雨马——喻指迅疾、快速。
车驰马骤——喻指车马奔驰迅猛。
马不停蹄——喻指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马尘不及——喻指赶不上,跟不上。
走马看花——喻指大略观看事物外表,无暇细究其底蕴。
马到成功——喻指迅速地取得胜利。
3.力量相似
兵强马壮——一是喻指军队强大,有战斗力。二是泛指强壮有力。
马踏匈奴——喻指力量。
4.用途相似
兵马——喻指征战。
声色犬马——喻指生活非常糜烂。
军马——喻指征战。
马仰人翻——喻指混乱或忙乱不堪的样子。
千军万马——喻指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喻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秣马厉兵——喻指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喻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5.才能相似
骏马——喻指贤能的人。
辕马——喻指能担当重任的人。
宝马——喻指有价值之人。
《民事诉讼法》修改前后,关于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讨论此起彼伏,主要集中在要不要规定法律监督、法律监督的范围和法律监督的方式、手段三个方面。现在,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已经实施近一年,再度梳理这些讨论,会发现对法律监督的忧虑被无端地放大。同时,法律监督的程序却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
以太坊的数据存放在StateDB中。StateDB是以太坊的数据库,负责本地存储数据及业务,还负责连接到底层的数据库,它使用二级缓存机制来存储账户的相关数据。
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
老马——喻指人不得志。
XRCC1基因Arg399Gln位点多态性对卵巢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及临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向安玲等(14):1968
马勺——盛饭或盛粥用的大勺。
驽马——跑不快的马,喻指没有能力的人。
凡马——平常的马,喻指没有能力的人。
6.境遇相似
伯乐相马——喻指有眼力者鉴别并荐举人才。
125例云南大理地区鼻咽癌患者放疗不良反应分析…………………………………王冠梁,李 谦,李建平(55)
瘦马——喻指人怀才不遇。
病马——喻指人怀才不遇。
慢马——喻指人怀才不遇。
羸马——喻指人怀才不遇。
7.心智相似
心猿意马——喻指人的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天马行空——喻指人的才思豪放飘逸。
倚马可待——喻指人的才思敏捷。
老福刚美美地点着一根烟,就听见母亲在天井里叫他,说有人找。他还没来得及答应,一个时髦的年轻姑娘已经进屋了,没等他让座就自己舒舒服服坐进了沙发,还顺手拿了个靠枕抱在怀里,面对张口结舌的老福笑嘻嘻地进行自我介绍:“杨大哥吧,你好啊,我叫罗丽,听说你要找我?我先报到来了。”见老福还在发愣,她进一步解释道:“你不是我们家小宋的代表吗?她说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你,真的吗?”她歪着脑袋瞧了老福片刻,好像又想了起什么:“喔,一会儿我哥也来,他也有事找你聊呢。”
8.品德相似
白马、义马、黑马。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产生的“马”词群中少部分表具象事物,大部分表抽象事物或概念。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实为一种触类旁通式的隐喻方式,也是我国先民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通过整体联想,创造出某种相似点以后构成的隐喻。较之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能够表达更为抽象的概念和意义。“马”词群中很多具有抽象意义的成员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以下几类:
1.因马的地位而创造出与社会生活相似的隐喻
在我国古代,马主要被用作战争工具和贵族的骑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具有尊贵的地位,但马的地位又是低下的,要受到人的驱使、奴役,因此,以马隐喻现实生活是两方面的:
(1)喻生活的豪华、热闹
肥马轻裘——喻指生活豪华。
鞍马——喻指征战。
高车驷马——喻指显贵者所乘的车。
青年人才易流失。受工作环境、薪酬福利、住房婚恋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年人才流失到其他企业,对企业整体人才队伍规划、建设和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宝马香车——喻指富贵之家出行的排场。
“马”词群在经历了人们的范畴化认知以后,已经形成了大量表具象的马的概念,随着先民们抽象认知隐喻思维的发展,“马”词群在人们的意识里开始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倾斜,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成员及语义。这里,我们将从人类认知隐喻思维的两种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网络病毒给计算机带来的威胁是巨大的,它对计算机中的有关指令与程序代码能造成很大破坏,使其原本的正常功能在入侵时期不能正常运行,另外大多网络病毒在遭受攻击时会有自我修复功能,一般攻击难以将其彻底杀死,潜伏时间过长造成的破坏也更大。比较常见的网络病毒为木马等,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领域的许多专家针对性地研发了各种清理软件,但是清理效果很不理想,网络病毒依然存在于网络系统中,并且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
车水马龙——喻指车马往来不绝,繁华热闹的景象。
(2)喻生活的忙乱、不安定、待遇低下
《中国经济周刊》:很多人认为互联网下半场应该争夺的是企业级用户,C端的红利已经被发掘得差不多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放马——喻指息战。
马足车尘——喻指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牛马——喻指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骡马——力畜,喻指待遇低下。
犬马——喻指微不足道,待遇低下。
2.因马的速度而创造出与世事变化相似的隐喻
马去马归——喻指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得马失马——喻指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走马灯——原指一种会转动的供赏玩的花灯,后喻指接连不断、忙碌不停的情况或者喻指有关人物不断更换。
3.因马的工具性创造出与政治生活相似的隐喻
马在古代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工具,人拥有马就意味着拥有财富,还意味着拥有政治地位,拥有更高的政治身价。所以,马成为人类描述抽象的政治生活的最佳喻体。
出马——喻指将士上阵作战,今多指出头做事。
上马——喻指开始某项较大的工作或工程。
下马——喻指停止或放弃某项重大的工作、工程、计划等。
马上——马背上,多指征战功劳,喻指在职做官。
马下——马的下面,喻指去官赋闲。
马羊劫——喻指国难。
4.因马的民间文化而创造出相似性的隐喻
牛头马面——用来隐喻那些面目狰狞、恐怖可憎之人。
马屁精——喻指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
5.因民族文化而创造出相似性的隐喻
中国人历来尚“龙”,而在周朝,“马”的重要性逐渐被看重。周朝时候,出现拜马神的活动[7]。后来人们觉得马作用巨大,又通灵性,唯有用天上的神龙与之媲美,于是,马文化与龙文化相结合就产生了龙马形象。龙马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6.对语句的整体意义联想之后创造出与社会生活相似的隐喻
我国先民还利用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思维创造出另外一种语言格式——歇后语。歇后语本身也是一种隐喻,不过它的语义不能通过字面来理解,需要在文化的背景下对它进行整体的理解,它是人们对语句的整体意义联想之后创造出与社会生活相似的一种隐喻,它也是一种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一种语篇隐喻。“马”词群里也包含这样一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例如: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舍得买马舍不得买鞍——大处不算小处算。
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
马散笼头——自由自在。
马捉老鼠——喻指瞎忙乱。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思维产生的“马”词群绝大部分表达的是抽象概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思维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思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候,同一个“马”词中既含有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又含有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哪一种隐喻思维产生的,这正好体现了人类认知思维活动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马”词群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范畴化与隐喻认知紧密相关,“马”词群的生成机制可归纳为:首先,现实中的各类马通过人们的范畴化认知,获得了一些表具象的物质层面的意义。其次,随着人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人们将表具象意义的“马”作为始源域,大量运用隐喻认知思维模式 (包括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把表具象意义的“马”词汇投射到社会生活、文化世界、心智世界中,建构出许许多多表抽象概念的“马”词汇 (也有少部分表具象事物)。简而言之,“马”词群生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社会世界、文化世界和心智世界的体验之中,是人类对客观现实世界的认知体验的结果。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王琼.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白振有.《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高婉瑜.《诗经》中的马:名目、功能及意象[J].浙江学刊,2003(3).
[6]李岩松.“马”文化熟语论析[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7).
[7]赵宏艳.《诗经》中马之名目及其与周族关系的考察[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