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曾景祥水彩画的审美特征

2014-08-15 00:42范为超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水彩画意境画家

范为超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艺术设计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据《湘潭广播电视报》记者杨泱采访报道了解:“在大学期间,曾景祥主攻的是油画,后学水彩。出版了处女作《水彩画基础教程》,成为许多院校的教科书。”[1]而据《湖南日报》记者曾海雄采访报道,:“80年代初,曾景祥来到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回炉进修’,……在一年中,画了23幅工笔画,40多幅素描,80多幅水彩画,千余张速写。素描《老农》、水彩画《永顺观音庙》、《春雨》先后发表在省级刊物上。”[2]曾景祥到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进修是1982年7月,而在此之前,他以曾景祥名义独立发表在《益阳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封底上的《迎丰生气》,也是水彩画。

由此可知,在去湖南师院美术系进修之前,曾景祥对水彩画已有一定造诣。到湖南师院美术系进修,他更加强了水彩画创作训练,1989年9月,曾景祥第一本学术著作《水彩画基础教程》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曾景祥当年的老师,著名水彩画家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朱辉教授曾写了一篇《耕耘结硕果,深研成特色——喜读曾景祥同志的〈水彩画基础教程〉》的文章大力推介曾景祥这本教程。认为“它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科学、符合教学规律、很有实用价值的好书。”[3]在这篇文章中,朱辉教授还特意回忆了曾景祥当年在美术系学习时的情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学习精神。记得他常常站在自己的画前积极思考,并把老师的作品,印刷品中的世界名作,跟自己的画摆在一起反复比较,推敲,找出自己作品的差距,从中悟出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主观与客观的差异与内在联系的奥秘;也记得他那攻克难关后欣喜若狂的流动与天真!”[3]

笔者之所以反复摘引与曾景祥水彩画创作与理论以及曾景祥当年在大学时学习水彩画材料,无非是要证明这样一个观点:即曾景祥当年在大学学习主攻水彩画,画的最多的是水彩画;最先发表的创作作品是水彩画;最先出版的理论著作也是水彩画方面的。由此可知,曾景祥当年在水彩画创作与理论方面,曾下过不少苦功,也收获了不少成果。

曾景祥到目前为止,究竟创作过多少幅水彩画作品,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2007年12月在湘潭大学出版的《曾景祥水彩画作品》来看,既可以从中了解到曾景祥在水彩画方面造诣和功力;也可以从中窥测到他对当年从事水彩画创作的愉悦和喜爱。曾景祥在该书扉页中这样写道:“水彩画是轻音乐,水彩画是抒情诗,水彩画是富有迷人魅力的画中女皇。……它常常满载着生活的美好与画家的激情,感染观众,同时又激励着画家自己。我爱水彩画,我画水彩画——尽管我的专业不是这个。”[4]因此,当我们来探寻曾景祥水彩画创作审美特征时,就主要以这本《曾景祥水彩画作品》中的42幅作品为主了。

一 曾景祥水彩画作品内容美

前面说过,《曾景祥水彩画作品》共选发了42幅作品,这些作品创作时间起于1982年11月的《火锅·鸡·蒜》,止于1998年12月的《晨雾》和《九寨沟小景》,前后历时16年。从曾景祥创作历程来看,在这16年间,其一直以水彩画创作为主,直到1994年,才开始涉足中国画创作。

从目前公开出版资料来看,他最早出版的写意花鸟画是1994年春创作的《回眸》;最早出版的工笔人物画是1994年12月26日创作的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铭记》;最早出版的工笔花鸟画是1999年11月创作的《九月小阳春》。如果以他1982年7月至1983年7月在湖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回炉进修”一年中曾画有80余幅水彩画来计算,他所创作水彩画当在一千幅以上。而在其作品集中仅收录了42幅,可见曾景祥对艺术要求苛刻程度。作品集中所收录作品,全部是作者写生期间创作的作品。

这正如作者在作品集扉页中所自述:“这是一部完全的水彩画写生作品集。写生作品,一幅画就是一段回忆,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它记录着画家的生活历程,也记录着画家对于美的感悟。”[4]而这种画家对美的感悟,首先就体现在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优美或壮美的感悟,体现在画家对社会生活中人文之美的感悟。正是画家对这些美好事物和人物感悟,构成了作品中纯粹的内容美。关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美的感悟,主要表现在《天子山瀑布》《会龙山》《阳朔瀑布》《九寨沟小景》《驷马峰》《晨雾》《松林静悄悄》《驼峰春早》等一系列纯景物描写水彩画中。

这些水彩画描绘了祖国大地山川河流、天空湖泊、花卉草木、流水火花等纯客观自然美景,激发了人们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而组成美丽祖国家园热爱之情。如水彩画《天子山瀑布》所描绘美景:碧绿青山,枝繁叶茂原始森林,长满青苔岩石,从山顶倾泻而下的瀑布以及瀑布下方深潭边尽情玩耍和欣赏的游人,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祥和美丽优美图画。欣赏着这样美景,怎么能不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以及愿意为保卫这些美景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美景描绘,把自己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感悟和对美的热爱传达给所有的欣赏者,并以此感动和激发着欣赏者,让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

关于对社会生活中人文之美的感悟,主要表现在《观音庙》《永顺桥楼》《山寨写生》《云游仙阁》《洞庭初夏》《兴坪农家》《周而复始》《凤凰老街》《渔湾市一角》《洞中游》《洞庭雨霁》《黎坪小景》《晨雾》《凤凰木屋》等作品中。这些社会生活中劳动人民创作的人文景观所呈现的美感,也深深打动了作者。如《永顺桥楼》《吉首老街一角》和《凤凰木屋》等水彩画,再现了人们经过保存和修缮的文化景观,具有极强生活认知价值。

而《洞庭雨霁》则描绘了雨过天晴后洞庭湖上繁忙劳动景象。鼓满风帆的渔船正驶向鱼区去捕获劳动成果;冒着浓烟的大型货轮正在运送着货物驶过清澈湖面。这些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和繁忙劳动生活,通过画家生花妙笔,展现出一种不同于纯客观自然山水美的别样人文美。置身于这样人文美景之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画家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的满腔激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发现人文之美、感悟人文之美、传递人文之美之心。正是这些充满正能量内容美,构建了曾景祥水彩画不容忽视的美的价值。

二 曾景祥水彩画作品形式美

水彩画作为西方画种的舶来品,在近代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美术界高度重视,仅湖南就出现了黄铁山、朱辉、殷保康等水彩画大师。关于水彩画艺术特点,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有过一段精辟论述:“水彩,水彩,其特点就在‘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强;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与彩的结合。”[5]正是由于“水”和“彩”有机结合,使得画面大多具有通透明澈视觉感受,并由此产生清爽神俊、令人陶醉特殊风趣;而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则使得画面产生一种淋漓酣畅、自然洒脱的神韵,有令人如沐春风感觉;因此,在探讨曾景祥水彩画形式方面审美特征时,我们主要从画家如何巧妙地运用“水”、“彩”并如何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审美意蕴来着手,并由此涉及曾景祥水彩画独特之处。

(一)先看曾景祥对“水”“彩”的运用

曾景祥来自山水优美,钟灵毓秀的桃花江畔,故乡的山山水水在他脑海中凝成了一幅优美水彩画。师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水彩大师,使他深深懂得了水彩画深刻意蕴。正是自然的“水”“彩”,构成了故乡山水千姿百态。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艺术之源,它灵动的光泽,透明纯静,流畅自由,滋润万物,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生命活力和艺术遐想;彩是上天赐予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识别符号,也是赐予人类享受自然之美最好精神食粮。正是彩的五颜六色,给世界带来变幻莫测审美特质。用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水”“彩”来描绘自然风光,既让人有一种源于自然而又回报自然亲切感,更使得所绘水彩风景画有一种贴近自然的生动逼真感。

水彩画写实精神和西方油画写实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它色彩轻灵、通透,相互叠加还能透出底色,这是它相对于油画等画种来说的最大特点。相对油画颜料的厚重、凝结来说,水彩颜料具有它更为独特质地。因为水彩颜料一旦与水相溶,便如鱼得水,可以尽显水彩画酣畅淋漓、绮丽变幻之美。曾景祥可以说是一位随心所欲操纵“水”“彩”的高手。如他的《阳朔瀑布》描绘一股从远方奔流而下冲岩击石的瀑布,就使人感到一种强烈色彩感和动势冲击力。

深绿色背景,仿佛向画外无穷无尽地延伸,仿佛使人感到这股瀑布来自深邃幽远的原始森林,正因此,奔流的瀑布才那么洁白如练。在深绿色背景映衬下,大片由上而下的白色描绘了瀑布冲击岩石壮观景象,而瀑布下点点绿色却显得格外抢眼,既表明洁白瀑布冲击进了碧绿深潭,又暗含着阳朔自然风光生态之美。水彩颜料“色”巧借“水”、“势”,交相融合,使水势更显得潇洒、奔放,充分展现了水彩画水色的畅快淋漓之美。画中“水”、“色”巧妙运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晶莹通透,灵动奔放美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

(二)曾景祥水彩画,绘画线条也颇具特色

其水彩艺术在继承水彩艺术“水”与“彩”水乳交融中,常常将中国绘画艺术传统创作手法融入其中,不仅使自己的水彩画以透明色彩美,流动水韵美来吸引欣赏者,还以丰富笔法美来表现客体审美意象,从而产生透明、清晰、湿润、流畅、丰富独特艺术效果。这种融入中国绘画艺术传统创作手法,最突出的就表现在他对线条的运用。

从远古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就一直以线条描绘审美对象。远古岩画和彩陶时期绘在陶器上绘画纹样以及装饰图案,无不是以线来进行造型,如新石器时代彩绘陶画《猪纹》。到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传统绘画手法已明确定型,线条运用也达到很高水平——如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以墨线勾描,线条曲折顿挫、挺劲有力,富于节奏变化,较准确地勾勒了图中妇女细腰形象和恬静飘逸风度,具有极强艺术表现力。所以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屈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写出心情的灵魂而探入物体的诗魂。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6]139

正因为如此,深受中国绘画艺术熏陶的曾景祥,在进行源于西洋水彩画创作时,把追求线条自身审美意义作为自己表达情感和意趣的自由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尽情地挥洒。如他的《吉首老街一角》,其线条的运用,已到了炉火纯青地步。画中那劲健直线,具有丰富韵律的斜线和富有弹性自由曲线,构成了吉首老街微妙而怡静空间,给人以自然、清新、朴实、宁静之感。曾景祥绝大部分水彩画,都体现了他对线条运用娴熟技巧,可以说,他对线条敏感有着心领神会天赋。他在4岁时,用木匠师傅的竹笔在一块下脚料小木头上画公鸡而赢得人们赞誉,就是这种天赋的有力证明。

三 曾景祥水彩画作品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在一个艺术表现力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渗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所谓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合。”[6]P72具有意境的画就具有一种独特审美特征。可以说,意境美是一幅画作是否具有恒久艺术价值重要标准。

曾景祥作品以风景画为主,这与他生活自然环境密切相关。1949年3月,他出生在美丽的桃花江畔,清澈碧透的桃花江水和风光旖旎的山川景物,孕育了少年曾景祥的诗魂画魄,也造就了他水彩画中浓郁“湘景”和真挚感人的“乡情”。如他的《洞庭初夏》,就是这样一幅具有典型意境美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家乡洞庭湖初夏时的迷人风光。画面以将近四分之三篇幅描绘了最能代表洞庭湖畔风光的杨树,高高的杨树郁郁葱葱,大片大片绿叶焕发出无限生机。左下角是茫无际涯的洞庭湖,湖面上定格着一艘小船,小船上一个人划浆操舵在驾船,另一人则正洒开鱼网捕鱼。整个画面既描绘了初夏之季洞庭湖迷人景色,又刻画了湖上渔家勤劳的捕鱼生活。整幅图画就是洞庭湖畔生活环境和劳动人民生活场景。这个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透露着浓郁“湘景”和真挚感人的“乡情”。

这种“湘景”既是曾景祥在洞庭湖畔生活多年在脑中刻下的鲜明印象,也是曾景祥运用艺术手段画出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这种“乡情”既是画家生于斯长于斯而聚积多年的刻骨“故乡情”,也是画家通过艺术表现力而发掘出来的“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整幅画面“景”中既抒发了画家对故乡赞美之情,也抒发了画家对生活热爱之情。正是这种“景中全是情”的优美意境,构成了曾景祥水彩画迷人独特审美特征——意境美。而正是这种优美意境美,使曾景祥水彩画具有了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

综观曾景祥水彩画,在内容上,“它常常满载着生活的美好与画家的激情,感染观众;”[4]在形式上,他以自己独特语言,在“水”与“彩”完美交融下,为我们再现了一个透明、灵动、如诗、如歌的无限美好生态美景;在意境上,他以浓郁“湘景”和真挚感人的“乡情”的完美融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美意境。而正是这一切,成就了曾景祥水彩画在画坛独特地位。

[1]杨泱.“花”教授曾景祥[N].湘潭广播电视报,2004-11-10.

[2]曾海雄.不负春光一片情—曾景祥的艺术人生[J].美术博览,2006(6).

[3]朱辉.耕耘结硕果,深研成特色——喜读曾景祥同志的《水彩画基础教程》[N].中师报,1990-6-20.

[4]曾景祥.曾景祥水彩画作品[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

[5]黄铁山.黄铁山水彩[M].杭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水彩画意境画家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我的水彩画
酷炫小画家
说说我的水彩画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漂亮的水彩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