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新,唐 敏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进入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出现很多新变化,在西方经济危机影响和自身发展模式局限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困难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在国内外形势、资源、环境问题巨大压力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从传统成本优势、政府拉动转向注重质量和技术增长模式,这种情况必然导致人才市场需求更多、更高。但是,现在出现一种奇怪现象:一方面高等教育无论规模、投入都在快速发展;一方面毕业生“毕业就失业”;“本科生、研究生就业不如技校生”。这突出反映了当前我国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一定程度脱节。目前,教育部门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也在反思现有教育模式,希望吸取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扬长避短,改变困境。如何使高校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共识之一,而实践教学将是解决人才培养和市场脱节矛盾的主要手段。
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我国高等教育规划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也正逐步强化和具体化,以进一步完善符合整个教学体系。如1993年的《中国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随后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具体指出:“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1]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文件中再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2]。2011年,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提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并提出几点希望:“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工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素质与能力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它是适应这些文件的一个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3]。“卓越计划”的实施,将使我国高等院校成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主渠道,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环节创新与实践平台建设是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显然,这些文件一方面反映了近20年我国教育界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正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也说明提高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是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其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
越来越多高校都意识到这点,并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了适宜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措施,与相关企事业实体单位磋商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修订教学大纲,力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基地具体实习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领悟到理论知识的精髓和实际应用,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热情,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确保实践教学积极作用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的实际调查以及与此领域研究者充分交流,总结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大学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经验,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和思路。
如上述,学校、政府高度认可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也在内部或主动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各方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目标、作用有差异,在经济利益等问题上有矛盾,在运行、交流机制上有问题,导致实践基地建设缺乏企业、学生参与,缺乏资金投入、缺少合格师资等,这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举步维艰,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效率低,多数流于形式。
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校企合作评估标准和实践基地管理制度,使得高校、企业无从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不能有效建立制度,维护实践教学基地。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余祖光针对如何完善校企合作问题进行调查[4],结果显示:70%的企业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一个完备的体系框架,政策无法具体落实,参与企业没有得到必要的成本补偿,也没有提高社会声誉的表彰,实质上是缺乏对高校、企业承担产学合作教育责任有约束力的政策法制保障。
近年来,高校也在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理念,缺乏合适的、可操作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准则及评估制度等原因,实践教育并没有真正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渗透到大学教育体系中。这些都使得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证,最终流于形式。
从已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情况看,企业主动参与基地建设、运行、管理较少。由于企业重点考虑自身管理情况和经济利益,没有深刻体会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实习就和学校学习一样都是学校责任,与企业无关。多数情况只是在保证企业生产作业正常进行下,接受部分同学去企业实习。殊不知,学生能力欠缺影响最大的就是将来工作的企业自身。当然,这其中既需要企业自己眼光放远,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引导要更有针对性,要消除企业一些实际顾虑、安全问题,特别是合理的利益补偿,让企业从近期利益和长期效益出发,都愿意主动参与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质量高低关键之一是拥有一批既有丰富实践能力,又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通常称为“双师资”,这是目前一个大问题。原因一方面是学校用人机制僵化,片面强调学历,以博士为主的高校教师大都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工程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传授方法,教学效果欠佳。无论哪个原因,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单一,模式死板,不能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多学校和企业把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看成形象工程,缺少长远实际合作规划,实践教学基地实际运作效率非常低,效果较差。主要体现在:
1.随着高校连年扩招,一方面导致实践教学资源显得更加紧缺,另一方面学校将财力主要投入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上,学生平均实习经费减少;
2.目前安全压倒一切,学校不愿意组织较为深入的实践内容,大多以短期参观形式为主,实际动手实习几乎没有,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普遍较差,企业认为学生实习扰乱了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对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安排有很多限制性要求[5],不敢也不愿意安排学生在高技术应用型岗位进行实习教学活动;
4.目前实践教学内容实无章可循,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无法进行定量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中盲目性和随意性比较大。
上述原因,一方面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短、效果差、内容少,随意性大;另一方面,难以考核学生实习收获,只能是每个阶段实习结束,学生提交雷同的实习报告;再加上一些学生由于考试、考研等原因,对实践教学态度消极,敷衍了事,没有主动融入实践,接触实质性和专业性工作,实习质量不高。慢慢地,学生整体上对于实习环节,也抱着可有可无态度,这些都最终导致各类实习质量层次不齐,实习效果无法衡量,学生参与度不高。
为逐步改善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问题,适应新形势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内试点高校和国外成功案例,从多方面来加强我国高校实践基地建设。
国家和教育部已出台多个文件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但不应只是一纸空文,而应成为操作性强的规章,更应上升到权利义务的法规。一方面要求高校通过自身改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多数企业从市场经济出发,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认识到支持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企业家应该明白人才培养和使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企业才有高质量人才可用。资料显示:国家和学校培养出一名大学生要花费数万元,还不说家庭的巨额投入,而企业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却几乎没有投入。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促进企业支持高校实践教学,让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义务。这方面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出示例,例如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有义务接收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切实负起社会责任:学生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企业有义务建立标准的实践车间,确保实践效果……,[6]可以说这些强有力的法规保障是德国高校实践教学成功的前提。
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同时也应正面引导,如对实习基地企业实行税收优惠、补贴政策[7];进行积极宣传,使企业切实感受到因作为高校实践基地而被社会、同行认可,推动企业在思想上认同并自愿建立高校实践基地,从而达到“双赢”效果。
高等教育体制不应也不必单一强调前沿研究,应适合不同个性、特长学生发展和成才需要,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差异。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工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更高素质与能力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启动“卓越计划”,由于该计划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原则相比较传统高等教育体系有着较大区别,很多高校陆续开展了关于“卓越计划”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围绕着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培养、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各个层面的探索、讨论[8-11]。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应以此为契机,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与企业、社会紧密结合,积极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将实践教学紧密渗入到专业培养方案全程,注重真才实学,不片面追求学历文凭。
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等原则,和企业进行多种形式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成效,例如:企业参股共建的实践基地,共享资源和收益;高校之间彼此共享实验中心、实践基地。这样可以用好有限资金和管理成本,避免重复投资,校企进行科研合作等。目前多数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必然导致高校科研重心偏向于基础、前沿研究,与此相反德国高校研究经费2/3来自德国企业界,企业与学校各院系密切合作,这样学校的实践基地自然不成问题,而且科研成果与企业实践可以良性互动、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校企合作。
例如2011年,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与海南大学签署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分五年捐资1000万支持海南大学教育科研事业。此后,中航特玻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力求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海南大学材化学院联合共建“海南省特种玻璃重点实验室”;与海南大学材化学院共同开办“中航特玻班”和中航特玻“材料工程硕士班”,为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订单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12]。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和学校真正实现实质性校企合作,就不用担心实践教学基地问题,企业会主动介入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环节,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如前述,由于经费有限,许多高校被迫压缩实践教学时间和内容,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多渠道筹措经费;另一方面,高校也必须切实认识到实践教学重要性,增加实习经费比重,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硬件和软件环境),保证实践教学环节有序进行,让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到有用知识。
合适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应统筹规划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校企结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协调建设内容,优势互补,减少重复建设,形成实践教育合力。不能只考虑企业规模、名气,做面子工程,应主要从专业合适考虑,综合考虑企业业务范围、生产状况、设备和技术先进程度、是否适合学生实习等因素,经过充分前期调研和学生实习效果,最终确定为实习基地,进而建立成稳定的基地。
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高校一方面要采用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一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培养成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或者从企业中聘请一部分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要依托企业,派教师去企业进修,了解科技和工艺发展情况,加强“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例如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分批次实习,可以缓解企业安排上的压力;协助企业按照实践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实践活动等。只有高校、企业合作,才能让实践教学起到真正提高人才能力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大学生涯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用途;它给学生进入社会工作架起学习桥梁。增强实践教学是高校应对新形势下对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大量需求挑战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而合格规范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高质量实践教学的基础。高校建立实践基地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
[1] 张静芳,朱昌锋,傅忠宁.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高等建筑教育,2012(3).
[2] 叶茜茜,郭思村.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4] 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 张清东,王中琪.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 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 何伟,沈晶.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2).
[8] 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9] 王磊.如何做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工作[J].甘肃科技纵横.2012(2).
[10] 张林香,王忠德,王俊文等.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化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教育学术月刊,2012(1).
[11] 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12] 周元.海大为中航特玻“订单培养”人才[N].海南日报,201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