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社会下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创设研究

2014-08-15 00:4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文化

李 兵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 远研所, 南宁 530022)

一、什么是高校的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其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信念、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积极健康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等。 ”[1]同时,高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教育与学生共同的价值观体系。这种共同认知,能够对师生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极强的影响; 校园文化在某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从更长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会随着社会观念、学校的变革等发生变化。

就处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当下而言,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时代特点:

(1)多元化发展的特点。知识经济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发展, 加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文化思潮的交流进程。那么对于具有“学习负压”的大学生来说,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 较强的学习理解力和对外来文化的高认同度。因此,诸多的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里汇聚和传播, 进而影响其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前提,提高了师生对新思潮的包容度,促使师生不用运用新的文化思潮来建构新时期的校园文化。

(2)个性化发展的特点。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在时下的校园中,大学生通过学校兴趣社团、 网络社会媒体等多方途径来展现并培养各自的兴趣,表达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种种态度与观点,同时也张扬着各自所塑造的个性文化。 而这种个性文化也不断积极地影响提高着大学师生的判断力、 学习力。

(3)网络化发展的特点。传统校园文化的产生与传播,大都依附于广播、报纸、墙报、讲座等传统的宣传媒体。但在进入了信息社会的当下,网络普及与网络媒体的不断创新,使得校园文化的产生、传播和培养等的途径与形式出现了巨大变化, 进而改变了新时期校园文化的生态环境, 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阵地的学校网站、作为校园文化虚拟社区的校园BBS、促进师生广泛交流的QQ 平台、 提供更多知识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等等。

二、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

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大学, 其校园文化相比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 尤为突出的是校园文化网络化的发展特点。 如果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最典型的文化本质,那么校园文化的网络化、文化环境的虚拟化就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点。“虚拟文化代表一种新的联结方式、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它以新的态度看待高深学问及其生产、传播和应用,开放、共享、灵活、协同是其核心价值理念。 ”[2]这里的虚拟文化, 是一种新的大学组织文化, 由伯格奎斯特等人提出。 在他们看来,虚拟文化“通过回答后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能力而获得意义”,而大学则将“全球学习网络”中的文化获取、存储、传播与创新融为新的生态系统。对于虚拟文化来说,大学需要通过合作和资源共享来促进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并根据需求来进行校园文化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等,强调大学组织内部及与外部其他组织之间的协同性。[3]这同时也是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 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校园文化呈现隐性与淡化的趋势。相比普通高校“象牙塔”式的校园文化,开放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没有围墙的校园” 表现为一种“准校园”的文化特点,同时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共同构成的“校园”概念逐渐淡化。

(2)虚拟性的教学关系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师生共生建构。“虚拟生是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人机对话的学习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由此造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淡化,人际关系疏远。 ”[4]

(3)开放大学校园文化的复杂性导致师生参与度有限。开放教育的学员大多为在职成人,主体的多元增加了共生校园文化的复杂性,学习与工作、生活的诸多矛盾也影响了学员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参与校园文化的共建,整体表现为“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欠缺”。

三、突破传统文化障碍的知识共享策略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 文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当下实施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共享。科研人员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创新个人的知识, 借此把自己在组织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显现出来。这也是“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管理层对那些知识最多的人的鼓励政策强化了这一看法, 但反而促成了一种因竞争而产生的互不信任的局面。 二是害怕创新。 组织在市场经济中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竞争,就需要创新来提高其竞争优势。相对传统来说,创新也是一种冒险与激进。 因此,人们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发展策略, 而这样的结果常常是错过了市场竞争的机会。

教师知识管理的文化障碍, 目前最为常见的是学校缺少知识共享的气氛, 教师缺乏知识主动分享的理念,仍执着于竞争与知识保护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学校大多存在一些僵化、刻板、保守的管理机制,散兵作战的教师们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与组织起来, 因而较为欠缺主动汲取新知和分享知识的习惯。 由于隐性知识大部分存在于教师经验之中,在缺乏信任感、使命感、合作意愿的组织里, 很多教师很难把这部分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他认为可能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独特优势及其相应的利益。 这样做是和知识管理的目标相违背的。同时,由于教师忙于应付教学管理的工作业务, 缺乏更多的时间或者没有挤出时间来进行教学创新的意愿,这也会助长保守的教学文化发展,不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

1.创设知识共享的制度环境。

在这一环境里, 共享知识和创新的举措将会得到相当的尊重和褒奖。 如果有人在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来开展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却得不到理解、 鼓励与褒奖,甚至感到孤立无援,那他们就很难继续开展知识共享。 为此,学校领导首先要理解并重视知识共享,创设鼓励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政策环境, 引导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知识共享的效应是非常强大的。用一个苹果去交换一个苹果,手里拿的还是一个苹果;但是用自己的一种思想去交换别人的一种思想,你不会失去自己的思想, 相反你的思想会因交换而更加丰富;如果用网络媒体工具来分享“虚拟苹果”,那将会得到无数的赞美和持续分享的强大动力, 那一个苹果也将会衍生出无数的“虚拟影像”。 “共享是一种境界,共享是一种胸怀。 但共享的理念和共享行为不会自然发生和维持。尤其是在初期的规范过程中,必须借助外力的推动来导入一个良性循环。这个外力,就是规章制度。”因此,其学校制度的制定力图体现以下导向:规范共享行为、确立合理回报、注重激励引导、建立团队绩效。 如推出“知识奉献排行榜”,评选“知识贡献个人”、“知识贡献团队”,制订《教师参与共享奖励条例》。

2.在学校文化层面,从信任与分享中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学校文化, 将会推进学校知识管理的发展与实施。

为有效落实知识管理,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意培植知识共享的观念和价值取向。首先要培育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传统上认为共享是一种损己利人的事情,实际上共享可以实现交流者的共赢,教育教学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它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其次,教师的观念转变要循序渐进。要求员工进行知识共享,一些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是很自然的。 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可能一下子改变。文化的变革应该渐进, 突然的变化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消极应付的局面。此外,还要不断强化共享意识,使知识共享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断鼓励教师进行共享活动,摒弃信息利已主义,形成有利于教师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

培育促进知识共享的学校文化,学校还应积极鼓励教师创造新知、运用新知,并借由组织文化的力量,营造和谐的组织气氛,使成员主动吸收新知、愿意分享知识,如此则知识管理的推动将较有成功的可能性。以信任与分享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将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储存、流通与扩散,进而能建立学校教师的“团队意识”。[5]

3.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实现知识共享的应用创新。

如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在校长滕平的领导下,依据知识管理的理念创新探索知识共享机制, 建立了“一体四支撑”的知识共享运行机制:[6]“一体”指的是教研组的活动平台;“四支撑” 分别是开发知识共享技术与网络系统,渐进完善学校现有的管理机构,为知识共享建立人力资源支持, 努力营造促进共享的学校文化。 其中,还有几处独特之处:一是设立“知识寻呼”。“知识寻呼” 是当教师面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困难时,即时向同事求得知识帮助的分享平台, 是面对特定范围的对象提供细致、精确的深度服务,进而达到教师之间点对点的知识共享。当校内某一教师遇到实践问题时,由于缺乏经验提不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那么通过“知识寻呼”平台发布知识求救。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就会针对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供寻呼教师结合实际来判断选择。这样模块的设计,有效地激活了教师隐性经验的潜在价值,不同专业、经验等背景的教师针对同一个知识求助问题给出各不相同的回答, 提供给求助的教师进行参考,实现了动态交互的知识共享。二是设立“知识主管”岗位。 主要在学校里吸收有一定教育视野、有较强业务能力的骨干教师,通过鼓励、引导他们参与、组织学校关于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方法等的分享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交流知识的“场”,从而让知识传播、流动甚至丰富起来,促使教师通过这些活动实现隐性经验和显性经验的自我转化。 三是根据知识共享的要求,对教研组长的岗位职责进行了创新。如要求教研组长定期开展知识共享分享的活动, 包括基于知识共享的四环节教研活动,组内教师的沟通与座谈活动,以便及时发现教师的知识经验, 传播知识经验并在教研组内加以交流和共享。

最后, 把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发展策略整合为“七彩高一(高安路第一小学),和谐校园”的发展理念和品牌文化, 并构建当下的理想校园文化图景:“应当充满学生的幸福体验,有令人敬佩的教师,有促膝谈心的朋友,有乐此不疲的活动项目,有让人废寝忘食爱读的书……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 所有的人都得到尊重和呵护, 使校园的每一寸地方,都洒满灿烂的人文之光。 ”[7]

虽然高安路第一小学的知识管理应用实践是在初级阶段的教育开展, 与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有相当大的差别,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为实践学习者,去学习借鉴一些学校发展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做法。如“知识寻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常常遇到、用到, 特别是在一些活跃的同事在QQ 群活动中非常踊跃。 但是,如果不把这种做法作为一种机制去运行、推广,那么受益的往往只是那些思维活跃、谦虚学习的一类人,更多的人则无法体会到这种知识共享的益处。再如知识管理的“场域”搭建,如果开展知识管理只是靠激励办法、 激励机制与知识库、 知识管理平台等来实施,那么这种知识管理的“场域”成形可能将是一种缓慢的过程。但上述实例启发我们,通过岗位职责来推进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先期烘托一种知识管理的氛围,把被动的教职工激发为主动的知识管理活动参与者,把一些知识、 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转化为知识管理活动的引领群体,从而促进知识管理活动快速、有效地开展起来。 这样一来, 教师内心关于知识共享的心理障碍、技术障碍等都可能被引领者打破,并牵引后来的追随者们突破这些心理与技术障碍, 实现知识管理活动在校园里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1]王洪凯,和婧.社会转型期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89-92.

[2]樊文强.从大学组织文化角度看开放大学的文化建设[J].远程教育杂志,2013,(2):88-92.

[3]樊文强.对大学虚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J].学术论坛,2011,(10):204-207.

[4]施蕾芬.大学精神引领下的高等远程教育校园文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3):78-82.

[5]易凌峰,杨向谊.知识管理与学校发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2.

[6][7]徐晶晶,李立基.滕平:缔造校园共享文化[J].上海教育,2013,(16):38-41.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谁远谁近?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学校推介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