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枝
(中原工学院, 郑州 450000)
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不良事件的发生。 电视、网络经常报道社会不道德的事情和不良现象, 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影响颇深,有时甚至是打上烙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大学生诚信缺失源于我国社会诚信文化氛围的缺失。[1]
从学校层面来看,我国教育滞后,跟不上时代的和社会的发展,在大学之前,我国学校主要实施的是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相匹配。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 给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和进入社会在诚信方面留下不小的隐患。
再从家庭这个小氛围来看,已涉足社会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大多体现在物质上供给, 譬如温饱问题的解决。缺少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的关心和正确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更不用说孩子的诚信教育问题了。也有些父母本身就缺乏诚信意识,在生活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地效仿,形成一种不诚信的习惯。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起重要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有关说假话的调查表明: 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 其中,幼儿园孩子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 从这次调查来看,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个人心理的变化,言行不能达到完全一致,当然不一致里面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善意的就不再说了, 恶意的当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外界的引导与干预。
目前, 高校总体的学习氛围没有以往浓厚。 据调查,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学习气氛都逐渐减弱。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可为了不影响四年之后毕业时拿毕业证,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采取各种作弊行为来达到目的。 例如抱侥幸心理在考试中夹带小抄进行抄袭;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偷看旁边同学的;用手机进行网上搜索答案。为了撰写毕业论文,从互联网上大篇下载文章或者找一些比较冷僻的杂志剽窃他人成果更成为高校中屡见不鲜的事实。[2]
学生在学习方面诚信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全国统考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 作弊手段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先进,有的采用高科技的无线耳机,还有外型酷似橡皮擦的接收器,很难被监考老师发现;更有甚者竟花钱雇“枪手”替考等,作弊手段五花八门。
奖、助、贷是每一所高校都设有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资助方式。“奖”是指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综合奖学金(分一、二、三个等级),另外还有社会其他奖学金等,是专门奖给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助”是指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和学校设的勤工俭学补助。“贷”是指国家的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每年最多6000 元的在校无息贷款,帮助解决学费问题。
但是奖、助、贷是有一定的名额限制,有些学生为了获取名额就采取欺骗的手段。在助学金方面,由于是国家无偿地给予,不用偿还,于是往往有人就想占点小便宜,开假证明来证明家庭贫困,骗取助学金,这样往往给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造成遗漏, 得不到真正的帮助。 贷款方面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毕业后该交利息的不交,该还本金时不还。并且还故意隐瞒自己的单位地址和沟通联系方式,更有甚者,有的校方经过千辛万苦找到其家中,家人竟不认账,给银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求职的推荐信上弄虚作假,再通过办一张假英语等级证来虚夸自己的英语水平, 再以同样的手段来抬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这种途径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工作, 但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能胜任工作, 会给单位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是表现在签约违约上。 大学生往往在择业上不慎重,盲目随从,后来发现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工作,又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书,给接收单位造成人才损失。
当今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 后”,城市学生绝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都被看成是“家里的太阳”,过于受宠爱甚至溺爱;农村大多数虽然非独生子女,但从小因父母在外打工,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祖辈们只照顾好他们的衣食,得不到情感上的教育,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性格多有些孤僻。 部分大学生在讲诚信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加令人担忧。[3]另外加上网络的发达,部分学生选择在网上虚拟世界交流和生活,回不到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将来走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交流上的障碍。历年来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的高校暴力、报复事件频发, 都彰显出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严重缺陷。
针对学生作弊抄袭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 要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 在学校层面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爱上学习。 另外,增加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疲劳之余有放松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特长和爱好有施展的地方。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资源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思想进行完美融合, 是我们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性选择。[4]不要让学生成天感觉无所事事,最后连基本的课堂上课也懒得去听, 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会在考试诚信中大打折扣。
针对平时的考试抄袭, 老师和辅导员要共同行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少玩游戏。 只有在平时积累了知识,在考试中才不会心虚没把握考好,才能考出好成绩,有了知识的积累,就不会在考前有作弊的歪点子。 如果平时工作做得很好,还是杜绝不了学生的作弊行为,那么就得制定严格的学生诚信制度,对考试不诚信行为处以重罚。 例如:一旦发现作弊,本学期所有考试全部为零分,或者直接取消学位证,情况严重者直接开除学籍。 对作弊行为的严惩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考前要召开全体学生会议,再次提醒学生考试抄袭严重的后果和危害,要求全班签考试自律承诺书并进行公开张贴,打消那些抱侥幸心理作弊不被发现的念头。
关于学生在奖、助、贷上面弄虚作假不诚信,那就需要学校严格把关,不给学生可乘之机。对于奖学金的评比,要能真正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虚假水分的存在。助学金方面难就难在家庭贫困程度的认定,往往贫困的三级证明人手一份,鱼目混珠,很难定论。 这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 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同学间的相互沟通来了解。条件允许的话可进行实地考察,真正做到助有所困,这样才能达到国家设置助学金的真正目的。
大学生失信最严重的表现就是国家助学金贷款违约,针对这种情况就要从贷款源头环节开始着手,对贷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训。 还可以在贷款合同上留下多种联系方式,像父母、兄弟姐妹、亲戚,甚至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对于农村学生也可以留下村委的联系方式,以避免学生一毕业更换手机号,就业后频繁跳槽联系不上当事人。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缺失诚信是可以预料的。 针对大学生的这种诚信缺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学生在推荐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学校层面应该严格把关,认真核实之后给其盖上公章才允许推荐找工作, 对那些有虚假内容的不予盖章。 针对部分签约不诚信私自毁约的同学,学校严格执行一人一式三份就业协议书的政策,将通过各种借口和手段想要骗取协议书的同学拒之门外。 针对得到签约单位允许毁约的同学,要手持单位的退函和旧的就业协议书才能领取一份新的就业协议书。 对于频繁毁约的同学也要给予一定的限制次数。
对于签约毁约的同学, 还可以从签约单位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例如单方面毁约者需要交足一定程度的违约金,对那些已设有违约金的单位,可以再提高违约金的金额, 使毕业学生在权衡私自违约带来的代价时,有所顾虑,设置种种的障碍,目的是让学生在签协议时慎重考虑之后再行事,不会盲目随从,从而也可以降低就业失信率。 有些学生往往毁约之后换上新的单位还不如以前的单位,后悔莫及。 一定要打消学生“这山望那山高”的理念。
大学生对周围人的冷漠、 不信任的心理一定要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不消除这种心理,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会造成不良后果,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带来一定的障碍。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 应该举办一些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之间交流情感的活动,消除他们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慢慢地向别人敞开心扉,使其关系融洽;还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人际关系交流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开导其与人沟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健康成长,不能只想给钱花就够了,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里想法,不要遇到事情就对孩子大吵大骂, 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疏导再作定论。
[1]许平.“文化堕距”理论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解读[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06,(9).
[2]王永辉,蔡雅萱,李春晖.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109.
[3]王起友,王莹.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6):82.
[4]马建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维度考察[J].教育探索,2013,(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