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应
试析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建构
高文应
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中对隐性知识建构存在严重问题,即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轻思,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隐性知识的自主构建。本文着重探究了新课程理念下对教材中隐性知识构建的途径。
隐性知识;构建;建构主义
高文应/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紫峰中学教师,硕士(福建晋江362211)。
教材中的知识,无疑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知识,指教材叙述清楚,学生易于认识和掌握的这部分知识;与此相对,隐性知识是指教材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又隐藏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一般而言,隐性知识是对教材显性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进而挖掘出来的知识。因此,隐性知识往往被认为是对显性知识的深化,或是对显性知识中若干要素的综合。
传统教学一直被人所诟病,被认为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重教轻学,重知轻智,重记轻思。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是不遗余力的。每年的高考试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但学生往往对隐性知识及其深浅度的挖掘感到非常棘手。
传统教学中,老师对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极为重视。然而,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学生每每面对考试中的隐性知识束手无策,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等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呢?问题的关键应该不是老师有没有挖掘隐性知识的问题,而是老师是怎么去挖掘隐性知识的问题。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授课方式根植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整个教育的体制。在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地发挥。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对象,灌输了大量的知识。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多少知识,最终吸收了多少知识呢?如果学生知识的体系,不是建立在他自我建构的基础上,那么,对学生而言,课堂就形同虚设。其后果是,学生对一些知识一知半解。就历史学科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达到课程的信息量,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对原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删减,将历史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身临其境的场景、耐人寻味的动人情节变成一个个枯燥无味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结果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了任何快乐可言。他所期盼知道的内容与教师教授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注定会加剧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厌恶感。
正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发挥,以至于无法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情感态度价值观亦无法在教学中得到教育或升华。这样的教育也只完成了教育初级层面——知识的教育任务,而教给学生人文知识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只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以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思维品质自觉地更新知识,适应学习化的社会,最终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量人文教育的素材往往隐藏在教材的深处,挖掘这些隐性知识中的人文素材,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学过程中,隐性知识处理得好,能实现教学的多元功效。可使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启迪学生心智;也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博大精深,提高学习兴趣,乐在学中,扩大教学效果;还可通过对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在于强调学习方法较之单纯的知识更有意义。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需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也要依靠学生自己去摸索,而不应该依赖老师传授。每个学习个体存在差异,他们已具有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均有所不同,学习的方法理应有所不同。问题是,当一个学生没有任何的学习欲望时,那是最可怕的了,哪怕再好的方法,都不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后,应加上一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保持好奇心”既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也是所有创意的来源。好奇心无论是好是坏,都会让生活充满趣味。而且,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行动力,有了好奇心才能迸发出求知欲,有了求知欲,自己才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有人说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如果人对一切东西都麻木了,就会停止发展,变得老气横秋。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也就我们所说的“欲望”。当这种“欲望”被激发出来时,产生的能量定是巨大无比的。然而,这种好奇心容易被我们忽略掉:在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的时候,我们抱怨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较积极地参与课堂或急于回答问题的时候,又常常会把它认为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因其与课堂毫无关联而一概否定。老师应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打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对此漠不关心;应积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而不是让它付诸东流。教师对学生的好奇进行打压,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能就在打压之中泯灭了。其实,学生的这种探索的精神更应该受到鼓励,哪怕是学生的好奇心出现了偏差,也不应一味否定。
好奇心是比较不稳定的,保持较长时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兴趣。所以,好奇心是兴趣的最初阶段,如果好奇心得不得保护,那么兴趣就难以形成。当然,兴趣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必定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即用众多的信息来刺激其“欲望”,以至于使其最后达到欲罢不能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很有必要及时给学生一些期待的眼神,一个肯定地回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个现象是:某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在课堂中遇见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也会很关注你的讲解,或者遇见他知道比较多的知识点时,会插上那么一两句话,以展示自己比其他同学知道得多。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如果我们没有满足学生的期待,学生的好奇心是不是就会因此而被打消呢!好奇心应该被看作是学生内心的积极期待,当这种期待得到积极及时的回应时,学生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满足感和成就感又反过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进而萌生出更多的好奇心来。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应该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气氛。
创设悬念情境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最有效的措施。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容易被一些新奇、有悬念的事物所吸引,如若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一两个悬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会变得更加积极。
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样兴趣的创设,我们称为惊异欣喜法。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霸主,学生被要求保持安静,同时不允许上课经常讲话,或做小动作,不允许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单独学习,不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质疑,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活力,自然也就没有了创造力,最后的结果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大打折扣。学生因此也感到学得很孤独,很辛苦,很苦闷。
“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教材隐性知识过程中,提倡小组合作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老师苦于小组组建后问题很多,例如:小组成员中的一些比较不上进的同学,无法参与进小组的合作学习;一些同学不进行思考,合作仅停留于合而不作的境地。因此,班级分小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将那些爱钻研、爱思考的同学分成一组,发挥带头作用,及时带动周边同学一起来参与探讨问题,一同学习,一同提高。这样一来,即使有些小组不参与课堂的探究,也不至于使整个课堂陷入死气沉沉的境地。围绕着课堂问题,在同组同学的思考、激辩下,能使学生对原有某一问题的认识面有所拓展,认识的层次有所提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而这种学生自我构建起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他们对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也会乐此不疲。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介入、纠正一些偏差和误解,将学生的小组合作引向纵深发展。在课堂上,小组合作构建隐性知识是如此;在课后,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效课堂中,构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必须要有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才能实现高效之目的,也才能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G420
B
1671-6531(2014)05-00157-02
郭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