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安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还在使用初中学习物理的方法。初中物理,由于学习的内容比较明了,现象明显、容易分析,描述简洁,需要理解的定义、公式少,类型题较简单,基本无太多拐弯的地方,篇幅短,容易计算。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简单的物理现象,特别容易就明白了。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简单。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归纳、总结。可是高中物理需要从理想模型代替表面现象入手,通过对物理情景的理解和物体的状态得到概念和规律。这种由物理现象到物理本质问题的理解过渡要求学生要大幅度改进原来的学习方法,才可以达到新的要求。高中物理大部分考查的是对现象本质的理解,对物理情景的理解。这样就导致新高一学生物理成绩不理想,对物理失去信心。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物理公式背得滚瓜烂熟,尤其是一些运动学公式更是熟烂于心、张嘴就来,可是一到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用了,开始无限的想象,乱套公式,结果可想而知。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量的时候只知道字母代表的意思,知道公式里含有这个字母,并不知道其概念和意义。例如必修一中学习的位移X,问起定义是什么,有的学生还在和路程S做一样的定义和比较,更有甚者都不知道位移X是一个矢量。物理量的运算法则也是模棱两可。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不好,很多题都读不懂。究其原因,很多学生不接近生活、对日常的物理现象不注意仔细研究,课外读物不充足,致使知识面窄。即便有一些爱好运动的学生,也不能将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与生活建立联系,例如:基本的小球的抛物线运动、物体碰撞涉及的动量定理的应用。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思维关联,对于多个细小的知识点联合成完整的题目时不能想到有效的物理情景,造成知识的短路,对物理学科产生难懂的想法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在物理上花费这么多时间,还不如学习一下别的学科,或许提高得更快。
一是教师应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解读课标,通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材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努力发掘一些相同与相似的知识点并讲解,找出问题之间的延伸点、连接点,从初中课本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还要有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意识,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如何做好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自然地将初中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基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题有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二是应经常针对一些特殊的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如何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讨论摩擦力可能的做功情况,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尤其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相关考点,利用基础的物理公式及解题技巧迅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物理现象的探索活动,改变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现象中。既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思维模块的建立应采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现象和具体的物理实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索真知,教师将实验情景与物理结论建立联系,让一些难懂的概念瞬间变成学生追求真理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知识的愉快感,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掌握基本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万有引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天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一点也不接近生活,认为难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讲正课之前,建议拿一些球体的形象教具展示,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天体运动知识,或是一些天文学家的成长故事,这样也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物理学科无非是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每一节课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趣味性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简单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物理基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物理量分为矢量和标量,我们在讲解他们区别的同时,还要讲解运算法则,告诉学生物理量的运算法则适用于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在课下练习时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思维,以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解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实验道具的配合下,学生立即将问题简单的解决了,那么学生心里一定有信心,在做题中会联想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学习大有帮助。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明白物体的状态,其次是物理情景的建立,最后才是受力分析,运用公式等。例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我们要多利用位移的定义式(平均速度*时间)等,这样避免了那些二次的运动学公式,使问题简单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固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内容的精髓,遇到高中复杂的题目时无从下手,生搬硬套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方式方法,所以正确理解题目,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对物理题目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学中应该采用阶梯教学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基本的物理知识理解后建立一定的物理情景,将初高中知识点做到有效的物理结合,在基础中升华,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常识,在真实情景中寻找知识点的学习。由于有些物理公式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讲解物理基本的知识点,对整个公式的来源与导出要有详细的讲解过程,注意到数学的知识点的强化(如国际单位制、物理量的运算法则、三角函数等)。课堂中的简单练习不宜太难,阶段性的考试难度要适中,让题目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体会学习及考试中的乐趣。用简单的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分享书本中的基础公式、概念与定理,不要使学习本身的难度扩大化,从不同方式解释(文字、公式、图像等)。例如“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其中的自由就是指物理无初速度这一隐藏的条件。最后,对学生那种凭空想象物理情景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改正。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初高中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好地建立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思想与观念,认识到思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