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舒艺
以2000年1月创刊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进行该领域的研究[1]。在心理学界占主导地位近一个世纪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越发受到挑战。这场关注人类幸福感、正能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在我国也被广泛关注。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高校存在时间已经不短,而作为传统渠道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由于受到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发现问题学生、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层面上。也有人领先一步,将积极心理学导入心理学课堂,面向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指导他们悦纳自己、发掘潜力,向其传递正能量。
目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大量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年龄、专业等特点,开设了新生必修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心理调控与幸福人生》通识课、《人生之旅》公选课等,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规划人生。
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大脑、激素等生理因素的客观影响,我们的办事效率往往受到情绪的左右。拥有积极情绪体验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他们也比其他同学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营造喜悦、感激、宁静[2]、希望、自豪、激励、敬佩和爱[3]等积极情绪,能够直接提升同学们内心的正能量。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大学生处在成年早期,经历着亲密对孤独的冲突[4]。同时,随着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他们脱离原生家庭的欲望因为经济、心理等原因被压抑着,影响着同学们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心理健康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建立班级中和谐人际关系,让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强大的团体动力。心理健康课堂中,同学们自然形成一个强大的团体,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将在该团体中感受到团体正能量。同时,彼此之间通过各种活动,帮助他们习得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当人们真正认清自己的时候,才能清晰自己的潜能;当人们学会如何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都认为每个人均有自我提升的能力[5]。作为心理学教师,我们不仅专注于让学生识别和解决问题,更需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悦纳的水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规划,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
积极的人格包括好奇心、洞察力、创造力、诚实、勇敢、坚持、好学、领导、热情、善良、爱心、公平、协作、宽容、开朗、谦虚、谨慎、自律、感恩、幽默、虔诚等品质[6]。虽然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在课堂上,教师将塑造积极人格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教师自身作为榜样,影响学生的为人处事。同时把学生感受到的正能量化作种子,形成蝴蝶效应,将幸福辐射到课堂外。
团体辅导具有实践性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适用面广的优点,且符合“90后”在校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征[7]。根据现今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现状,我校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结合团体辅导的形式深受学生欢迎。结合团体辅导的心理健康课堂同样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发展性问题的团体,教师自然成为该团体的指导者。其次,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形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团体辅导以专题的形式,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关注点引入课堂当中,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作为主体和参与者,亲身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8]。例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体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与周围的同学平等沟通、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从中学会尊重他人。也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自己看到的问题,从而了解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要领。
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自信心、增强沟通技巧、发掘自身优势等。
1.增强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信的重要性,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通过分组讨论、上台分享等形式,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做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体验到尊重、成功和自信,继而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的迎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挑战。
2.学会与同伴沟通。针对不同的主题设计“六把椅子”“找朋友”“同心协力”等团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同时体验改变角度看问题的交往原则,发现并改变自身不良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共同进步。
3.发掘自身潜能。通过经典团体活动,学生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品质,并对教师、同伴的美德加以习得。这些正能量将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如“价值拍卖”“优点PK赛”等团体辅导活动,通过团体的力量,让觉得自己没优势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发掘自己的潜能,在之后的生涯中植入积极的力量。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单方面地发现学生的问题,而是在发掘学生自身优势和潜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心理调控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我们加入了微视频、图片、文字等生动的元素,让学生谈观后感,使学生主动探寻自己的内心、兴趣点以及个体优势。通过这样的互动发言,增进教师与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同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大家在交流中体会平等和尊重。
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了一定的团体辅导元素及活动,但由于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引导非常必要,因此其主导性仍不可或缺。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对每位学生积极关注。例如在一些网络微视频中,会将时下大学生的一些困难作为笑料博得观众的眼球。教师在视频播出时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正视困难,学会关爱与接纳,避免学生价值观产生负偏移。同时要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积极面,善于发现学生们身上的发光点并带领他们一起看见这些闪光点。让他们带着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去学习,这些将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享用一生的财富。
在课程结束部分,教师通过放松、催眠、生涯漫游等技术,使学生进入潜意识情景,进行指向未来的思想漫游。这一过程可以称为“赋能”的过程。同学在幻游的过程中,会明确自身目标,并从未来成功的愿景中体验到大量积极情绪,从而得到正能量。积极情绪对每个人的影响作用相当大。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利用积极情绪,使其转化为正能量。同时要尊重、理解、关心、充分信任学生。
随着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研究的推进,我校心理健康课程对积极心理学的利用度越来越高,教学效果显著的同时也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1]苏琪,官淑瑰,王辉.以提升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4).
[2]Written by Barbara Fredericksen.translated by Wang jun.The power of positive emotions[M].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10:38.
[3]陈慧君.从消极到积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转移[A].2013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CPSH2013)论文集[C].2013.
[4]刘玉春.从个人内在因素谈爱的发展顺序[J].考试周刊,2011(26).
[5]甘英.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打造学生幸福人生[J].科学咨询,2012(4).
[6]尹秋云.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定位于特质[J].高教论坛,2011(6).
[7]赵明芳.对不同民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实践及探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136-137.
[8]甘贞洁.高校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