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彤
20世纪60年代,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认知主义的一些观点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不仅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也为我国开展德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班杜拉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习得社会行为,这与行为主义强调单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不同,他更多强调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此外,班杜拉不太赞成认知结构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知结构过分注重一个人内在结构和内在机制的发展,忽略了人在自身学习中本身能力的发展。因此,班杜拉在分析了这两种理论的弊端后提出,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大多行为是在示范过程中观察学会的。比如,技能、语言、道德行为、生活风格、文化习俗等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所以观察与模仿就是一种社会学习。
观察学习通常由四部分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生成过程和动机过程。道德行为的获得通常也经历这四个阶段,其中,注意过程是前提条件。这一理论的来源无疑是认知性的,观察学习首先要引起观察者的注意,集中精力对所观察的事情进行认知,从事件中观察并学习知识,最后形成观察者的品行。其中,观察对象的特点是影响观察者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而言,新奇的、好玩的事物能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同时,观察者自身的不同特点同样会影响选择性注意,观察者已有的社会经验、人生经历、认知能力等都会影响观察者注意力的选择。对此,班杜拉提出,应加强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促使儿童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善与恶、是与非的判断,选择道德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替代强化习得的。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观察到榜样的行为而使自己间接地接受强化,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一定的社会行为,还可以在替代强化的影响下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当一个儿童看到其他人因为帮助别人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时,就能增强自身在以后表现这种行为的倾向。学校、家庭的各种文化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如果能在儿童所处环境的周围形成一种积极、健康、良好的习惯氛围,无疑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该理论主要阐述了自我效能的定义及主体作用的机制,“提出自我效能是个体在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一个人在完成任务或工作或学习的时候,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完成一定结果要求下的一系列行为,否则就不能继续做下去。自我效能感是实践过程中对自身能否做成某件事的一种期望,也是一种鼓励,一种自我强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一个人的道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儿童品德的形成需要自我效能感的加强,尤其是对于品德不良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自我期望、鼓励,下定决心改变并付出努力,最终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矫正自己不良的思想和习惯。班杜拉认为,道德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发挥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道德事件中的成功体验、替代性经验以及言语劝导。成功体验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无数次的失败不仅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且会影响对道德判断的认识;而替代性经验与替代强化一样,是培养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重要途径;适合不同个体的言语劝导如同替代性经验,会有利于加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影响着中国发展的局势,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吸引着所有人的眼球,中小学生知道的课外知识会多于老师、家长。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有好有坏。在这样一个多变、复杂、快速的信息时代,对学生的德育更加困难,选择培养孩子道德的途径与方法要极其慎重。现如今,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好与不好的标尺,这似乎已经达成一种普遍共识,以至于有时忽略了学生品德的发展。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德育的方法与途径对我们当今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启示呢?
榜样示范在儿童品行的形成与发展中有极重要的作用,正如班杜拉所认为的,榜样具有替代强化的作用。儿童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还比较弱,教师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的除了同学就是教师,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身边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形象,首先,要以身作则,例如不说脏话、学校内不抽烟等等,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的不良行为,教师都应该杜绝。其次,教师还应该树立同学榜样。对经常帮助同学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赞赏,使其他同学养成帮助别人、奉献爱心的好习惯。此外,教师应在平时多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氛围,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对于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抱着宽容之心,耐心教导他们。例如,对于学生的打架斗殴事件,教师应本着公平、宽容的心态在了解情况后,给予适当的惩罚,但惩罚的目的是要他们明白自己犯的错,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教师应该灵活应用。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做某事的必备因素,中小学生同样如此。考试、学习功课需要自我效能,品德的培养更需要自我效能。一项关于儿童的自我效能和沮丧的研究发现,问题越多的孩子其沮丧水平越高,这表明了不良品行和自我效能有紧密的关系。尤其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以“分数”衡量一切的特殊情况下,为了取得高分,同学之间不再“坦诚”相待,很多学生的重点习题、资料不与其他同学共享,有利于学习的方法不交流,这已经涉及学生思想品德的问题。另一方面,小学班级增设的班干部职位,利于学生的自我展示和为他人服务。对于那些担心班干部做不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并在平时班级活动中,设置一些较简单的做好班干部的步骤,让其感受自我成功后的喜悦,增强自我效能感,接下来更能有自信、有把握地做好班干部工作。
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道德判断是关于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辨别,道德行为是以一定的道德判断为基础所采取的对待善与恶、是与非的具体行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不仅需要在平时注意榜样的作用和加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现,更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良好的德育氛围是建立在榜样和自我效能感基础上的,因此需要注意,第一,教师多以奖励为主,批评为次。过多的奖励会造成学生过分自信自大、目中无人的不良品性。而适当奖励能够抑制其不良品性的形成;第二,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班杜拉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之前一切的观察学习、榜样作用、自我效能感都是为了实践道德服务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平常的学习、业余活动过程中以身作则,再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学生辨别善与恶、是与非,从而内化成自己衡量道德行为准则的标尺,在以后的各种不同环境中,面对道德行为等问题时,能通过自己的理性分析与意志努力,对善恶、是非做出比较与取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及德育理论对我国德育的发展有很多启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很难解释不同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另外他忽略了道德发展中道德情感的作用。总之,一种理论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也无法完全解释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毕竟,人的道德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论未必能一一解释不同阶段的道德发展。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超越了行为主义机械、呆板的基础之上,超越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来研究人类,而上升到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以人为机制的德育实验,的确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今天德育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J].高教论坛,2002(12):6 .
[3]赖昌贵.A·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3(4).
[4]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