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学应努力将课本知识和社会时事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为生动的社会生活实例,使理论知识形象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毅力不足,可利用他们喜欢热点新闻、公众人物、明星事件的心理,将时事热点合理穿插和巧妙运用在理论知识的讲解环节,激发学生思考、讨论,最终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让他们在实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会处事、办事、识大局,能够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学校从2012年3月开始在德育课中全面施行时事案例教学法,效果很好。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加强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关精神,促进中职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学校德育课从2012年3月开始,从引入新课、突破重点难点、课程效果反馈三个环节全面开展时事案例教学。时事是新鲜活泼的国情教育,时事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能加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1.以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以时政新闻开场,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在运用时政热点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借助PPT、视频、图片等视觉效果好的资源,借助教师生动地描述,巧妙地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热情,使他们在对问题的探讨中获得新知识,感悟人生道理,促进情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在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内容时,我先用“中国梦”的提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谈谈“我的梦”,然后再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事迹的视频。学生被王顺友20年来在雪域高原跋涉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坚守感动,他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激发了学生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在真挚情感的驱动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自发组织去做社会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2.运用时政热点,突破教学重点或难点。德育教学中,对重点、难点理论知识,有时单凭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2]。教师适时引入社会热点时事案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可结合“中国梦,我的梦”讲解教材中的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等内容。在《哲学与人生》“明辨是非”一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社会生活“杜绝恶念”的理论方向。我们开展了案例讨论,展示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位同学的案件,大学生用硫酸伤狗熊事件,让学生谈谈对这一系列恶性事件的看法及得到的启示,学生明白了是非不辨、善恶不分不仅会伤害别人,而且毁了自己人生。接着我播放了张丽丽的颁奖词,她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这位年轻女教师,用生命谱写着最伟大的爱的赞歌。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让学生讨论,是什么思想观念促使她做出见义勇为的选择,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
3.反馈教学效果环节运用时事热点。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人民政府服务人民”内容的反馈环节,以温州动车事故、汶川、雅安地震为例,让学生评论温家宝总理亲临现场救治。让学生模拟动车事故中那个不当发言人,有同学评论说,说错一句话,就被罢免,说明政府的权力时刻在受到监督。网络上,很多不良官员不断被“暴晒”,说明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部分教师对时事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存在误区,事例泛滥,整堂课始终在讲时事、社会热点,没有回扣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不知所云;案例选择缺乏针对性,没有精心准备,随性而为。尤其是讲述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时,要立场明确,给学生正能量,不能带有自己主观观点,如果教师大谈事件的阴暗面,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广泛涉猎知识,不使用陈旧时事材料,引导学生经常浏览《半月谈》《时事报告》《中国青年报》《新浪新闻》等,获得最新的新闻,教师如果教学时不注意实效性,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和模糊,达不成应有的教学目标。
针对中职学生对社会热点现象已经具备初步分析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巧妙引入能引发学生深思、引起共鸣的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性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减少偏激态度。例如,关注并分析中共“十八大”、2012年美俄日法等国大选、钓鱼岛事件、日本地震、“神舟”九号与中国六十年航天路、金融危机、中美关系、民族问题等热点时事,既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德育学科的兴趣。
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专家和评委非常注重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对材料合理使用的考量。笔者听过几节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的课,有的是用一个事例贯穿课堂的始终,对精心选用的材料进行多角度挖掘,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对事例的挖掘合乎逻辑,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使听者仿佛置身于教师设定的情境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大胆使用许多事例材料揭示所要说明的一个道理,注意选材的适用性,使得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找到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因此,用时政实例说明教材内容,加强实例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使课堂内容显得生动、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运用时政材料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政治教材与现实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首先,要深度解读教材,理解其中的主要问题、重点以及难点。在重难点上,把握可能会出现容易混淆或不易接受的内容,从最新时事材料中甄选与教材的结合点,而不能用学生最关心的体育娱乐八卦新闻来博得他们的关注。我们追求如何让学生运用教材知识看待或分析当下时事新闻。比如在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人民政府服务人民”内容时,发生温州动车事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一般会找反面例子说明政府权力的滥用和不受监督,我们教学时的说理被看作是空洞的说教。我以动车事故中那个不当发言人为例,说明他作为人民的公仆,却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所以被罢免了。
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认知状况、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思想比较复杂、心理比较丰富,他们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从理论、实践多个层面来分析和解答学生的疑问。比如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车问题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同学认为,国家有很大的责任,因此流露出对国家的不满,说国外校车怎么安全、怎么舒适……我在讲解“人民政府服务人民”内容时,就提到了这个话题。我查阅了校车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财政投入为什么比国外的少?我国在校车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们正在加强哪些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努力,尽管结果还不令人如意。
再次,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把时事热点、重点问题在教学中渗透。由于课时有限,所以有些教师只讲书本内容,唯恐穿插时事后,完不成教学进度。殊不知,教师对书本内容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自觉把时事热点、重点问题的背景材料补充到教材中去,利用多种手段,特别是通过多媒体加以展示,增强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精讲、引导、点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出书本。教师还要精心设计与渗透教学相适应的检测题目,及时了解渗透教学的效果,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便于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采取必要的辅助手段,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例如课堂5分钟新闻广播时间;开展学生新闻摘抄活动;学生分小组收集时事资料展示、比赛;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开展课堂研究或辩论;课堂角色扮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撰写时事分析小论文;开设专题讲座;举办时事知识竞赛等形式,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和时事热点的结合,大大加强了中职德育教学的实效性[3]。通过时事的渗透,把课堂活动变为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习、发现、接受的过程。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程度比过去明显提高,也增强了对德育课的喜爱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收集和分析时事材料,不仅能提高阅读、写作、演讲等方面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查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在活动中积极配合,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总之,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个永恒的话题。而不断探索,找寻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田曼琦,白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学[M].人民出版社,1989.
[3]陈万柏,李东升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