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学的礼貌问题语境化分析

2014-08-15 00:45:05梁蔚菁罗迪江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听话者礼貌言语

梁蔚菁,罗迪江

一、前言

自Brown和Levinson于1978年首次提出礼貌模式以来,被称为是有关礼貌的最经典、最具有影响力、也最具可操作性的理论,大多数理论都以此模式为参照点,对礼貌进行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考察与探究。目前,研究礼貌问题成为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语用学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于礼貌问题的论争莫过于如何界定礼貌,礼貌是什么?礼貌的本质是什么?礼貌究竟是属于社会文化问题,还是属于语用问题?其实,语言学领域从来就没有严格定义过礼貌,论者很难达成共识,对于礼貌的研究众说纷纭,如礼貌面子说、礼貌真诚说(林大津、谢朝群,2004)、礼貌规范说(林大津、谢朝群,2005)、礼貌得体说、礼貌策略说(谢朝群、何自然,2005)等等。以上不同观点都是从礼貌本身内部的某一层面进行阐述,都是源于论者在认知作用下对礼貌认识的偏差与争论上的偏颇。笔者认为这些不同的礼貌观都属于语言范畴,礼貌本质上是表征性的,是在语境化基础上人对礼貌问题的一种认知图式。

二、礼貌问题的语境观

长期以来,人们把礼貌问题分割成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使得礼貌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某种程度或潜在的混乱。诚然,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对礼貌问题进行考察都无法对它进行全方位、穷尽性揭示,但我们谋求一种更合理性的、全息的解释,使这种混乱现象得到抑制。Gumperz&Cook-Gumperz于1976提出,在语境研究过程中发现语境并不是由语言交际的参与者事先给定的,而是由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的,并把这种共同构建的过程叫作“语境化”。他们认为语境化的过程是由一套使各种语境化提示与参与者的背景知识相联系的步骤构成的。Lyons则把语境化定义为一种 “使话语与语境相衔接、连贯的过程”。我们根据Gumperz&Cook-Gumperz、Lyons对语境化的阐释,把语境化礼貌视为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的、使礼貌语言与语境相衔接与连贯的、带有交际的主体意向的、信念的过程。实际上,礼貌语言始终在语境的调变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也就是说,礼貌语言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不断更新、不断丰富的过程,这就是语境化礼貌。因此,我们需要撇开礼貌具体层面看似错综复杂的现象,把礼貌视为语境化的认知,视为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共同构建的、使礼貌语言与语境相衔接与连贯的、带有交际主体的意向的、信念的过程。

(一)语境中的礼貌现象

一切语言使用都离不开语境。语言是体验与认知世界的方式,语言使用则既要以语境的存在为根据,又内在于语境的存在过程,以此为视角,语言使用的内在生命在于语境,它的必然趋势是语言使用的语境化。语境化是人类长期使用语言与生存环境互动与互存的结果,也是语言使用适应环境与环境适应语言的结果,这个过程渗入了规则对语言的规定。它规定了在此语境下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在彼语境下不能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因此,要对礼貌进行理解与把握,必须理解与把握语言。知言是知人的前提,作为人的实际交往方式,语言是表征性的。我们以语言为中介进行交往,使彼此走得更近,并形成与建立某种现实的社会联系,因此,礼貌也是表征性的,它表征了人类对社会文化活动与交往的客观认识,是人类社交构建所凭借的言语经沉淀、固化之后而形成的符号系统。在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过程中,交往的参与者既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又借助能够彼此理解的同一语言系统而对这些现象获得共识。对于礼貌而言,是借助彼此理解的礼貌语言而对这些言语行为获得共识。因此,礼貌语言具有规约性,即所谓的约定俗成,这是礼貌语言相对稳定性的一面。正如Escandell-Vidal(1998)认为,礼貌是一种社交条件下言语行为的恰当性,在语言使用中礼貌体现为和一定的文化规范相一致的言语行为,这应该是它的核心意义。孔子也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论语·子路》)。作为人类把握社会交往活动的方式,礼貌既要以交往主体的存在与交往客体的存在为根据,又内在于人的交往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回答这样的问题:礼貌是否因语境或情景的不同而不同呢?我们会认为,礼貌可能会因语境或情景而有所变化,但礼貌语言还是同一种语言,而且是同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不同的只是人的感知或认知。这就说明礼貌语言具有二律背反的悖论属性,这就是礼貌在具体层面的表现。也就是说,礼貌从来不在真空中产生,也从来不是在真空中接受的,而是在语境中产生与被我们所接受的。因此,礼貌是带有交往主体意向目的的、认知经验的、文化特色的、框定而成的社会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境中的礼貌语言是相对的,带有交往主体意向目的性、认知经验与文化特色的。换言之,“礼貌的本质特征是其相对性,它要求言语行为在特定的场合中具有切适性:凡是具有切适性的言语行为,一般说来就是礼貌的、得体的;反之则是不礼貌、不够礼貌或甚至是很不礼貌的”(王建华,1998)。礼貌的相对性使具有相同语言之外的礼貌语言具有层级性,其层级性可分为:“肯定性礼貌—否定性礼貌。从肯定性礼貌到否定性礼貌又可分为:很有礼貌→有礼貌→基本礼貌→不礼貌→很不礼貌”(黄振定、李清娇 2005)。礼貌的相对性与层级性使礼貌语言成为语境中一个处于不断变异之中的连续性。例如:

a.把你的单车借给我!

b.我想借你的单车。

c.可以把你的单车借给我吗?

d.你介不介意把单车借给我?

e.你可不可以把单车借给我?

在“借单车”的这个语境中,每一个礼貌语言形式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功能,发挥不同的作用,以供在交际过程中顺应不同交际语境的需求而产生最优的交际效果。交际者从不同的语境中选择什么样的话语,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据交际的需求。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是陌生人,他就不会使用a与b的语言来表达“借单车”的交际意图,而更多地选择c、d、或e来实现交际意图,因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语用距离”远或不亲密;相反,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是好朋友,更多地选择a与b来表达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虽然说话者是用a与b但语言却是礼貌的,因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语用距离”是亲密的。因此,是否礼貌不是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语境来决定的。

(二)认知上的礼貌现象

当我们将礼貌与其实际运用过程联系起来时,它所蕴涵的语境化便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对礼貌建构要求再现创造性,而且交际参与者所建构的礼貌阐释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语境化礼貌也体现了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例如,在自己缺钱、而希望对方借一百块钱给你的场合,你既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借一百块钱给我”的要求,也可以用“我现在身上没有带钱”等陈述来含蓄地表达同一意思,无论哪一种情况,“借钱”这一言语行为都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个人来说,直接了当地提出要求是恰当的,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不恰当的。但感觉礼貌或不礼貌不是说话者所决定的,而是由听话者来感知的,此时语言何来礼貌或不礼貌呢?对此,冉永平也指出,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礼貌是与最佳关联效果有关的一种期待,是理解的结果,而不是语言形式直接传递的,也即语言形式本身不存在礼貌问题(冉永平,2002)。或者说,礼貌现象是语言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积淀于人们头脑之中的程式性模因,是程式性规约、程式性策略与程式性认知互动的结果(罗迪江、郭小锋,2010)。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比如权力、权势、地位、身份等关系,听话者在内心深处感觉是不礼貌的言语,但外表流露出来的却是给说话者礼貌言语的印象,或者说对于同一句言语,听话者此时心里觉得是有礼貌的,而彼时又觉得是不礼貌的。这种现象与下列事实相关。其一,人类大脑本身始终进行着游离不定的活动,如选择与忽略、语境化与非语境化等等;其二,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是无限延续着的,始终处于流变之中,其结果我们只能为了交际意图做出感觉上的礼貌或不礼貌的认定。从这一个角度来看,语言形式何来礼貌或不礼貌的说法呢?语境化过程离不开人的认知,它基于人们的认知能力,也与人的主观性相关。语境与认知的融合,意味着语境内化于人的认知之中,并由此提升语境化的认知性。

(三)礼貌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语言形式本身不存在礼貌问题,礼貌问题存在于语境之中,存在于人的认知语境之中。因此,所谓的礼貌语言,是语境调变的结果,是说话者与听话者双方认知语境互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礼貌语言其实就是一个语境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语境化礼貌是指礼貌从抽象层面的语言系统进入人的认知经验视域后具有语境化倾向的现象,即具有交往主体意向目的的、意识形态的、认知经验的、文化特色的、框定而成的语境现象。礼貌一旦附有人的认知经验,就会成为语境化礼貌。可以说,“礼貌是通过说话者与听话者会利用他们的已有的经验结构与认知方式去构建有关礼貌话语的在心理表征上的相似性,这应该是它的核心意义”(罗迪江,2008)。因此,礼貌问题的相关观点,如面子说、真诚说、得体说、规范说、策略说之间不再横亘壁垒与界限,而是在语境化的过程中呈现互融互渗之势。因此,语境化观点下礼貌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扬弃礼貌面子说、真诚说、得体说、规范说、策略说之间的分离,达到彼此之间的统一。

三、结语

礼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礼貌问题也成为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语用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对礼貌问题的研究,其实是人类对自身生存问题的考虑。从这个角度来看,礼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当礼貌回归到作为主体存在的世界时而成为语境化礼貌,是一种是带有交往主体意向目的的、意识形态的、认知经验的、框定而成的社会产品。从语境化的角度来理解礼貌问题,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礼貌问题本身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真正意义上把握礼貌问题的本质内涵。

[1]Escandell-Vidal,V.Politeness:A relevant issue for relevance theory?[J].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ses,1998 (11):45-57.

[2]黄振定,李清娇.礼貌语言的层级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6-18.

[3]林大津,谢朝群.礼貌与真诚[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6):16-20.

[4]林大津,谢朝群.论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争议与意义[J].外语与教学与研究,2005(6):419-424.

[5]罗迪江.礼貌的心理表征象似性[J].沈阳大学学报,2008(2):107-110.

[6]罗迪江,郭小锋.论礼貌话语的各式性模因[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133-135.

[7]冉永平,礼貌的关联论初探[J].现代外语,2002(4):387-395.

[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9]谢朝群,何自然.质疑“礼貌策略说”和“礼貌规范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3):43-47.

猜你喜欢
听话者礼貌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对日语终助词「ね」、「よ」功能的比较和简析
大众文艺(2019年15期)2019-07-12 09:56:25
有些话
杂文选刊(2019年4期)2019-04-15 03:07:42
当诚实遇上礼貌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48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小猴买礼貌
暗恋是一种礼貌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04
让学生“听话”
卷宗(2014年5期)2014-07-15 07:47:08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