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琴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由此可见音乐的德育功能。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道:“音乐应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指出要把思想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中,而《新课程标准解读》则更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和道德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通过音乐教学这一载体在广大中学生中生根发芽,助推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顾名思义,所谓的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借助音乐来进行的教育活动,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音乐教育指的是借助音乐来进行的有针对性教育活动,它通常由家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三个部分构成;广义上的音乐教育则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社会生活活动而产生的。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就是专门指狭义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对于德育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学校对学生道德进行的专门教育;而广义的德育不仅指对道德的教育,同时还包含了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相比狭义的德育,其范围明显要宽得多。
在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上,德育成了在生命教育中能够帮助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的方法与途径。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情感教育。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还在于对人的心灵和心情的陶冶和净化。《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指出要把思想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中。而《新课程标准解读》则更进一步指出: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围绕生命这一主题,德育和音乐教育具有了进行整合的共同基础。作为生命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和整体两种生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个人认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阻碍音乐德育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总结来说,这些阻碍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学的音乐教育在与德育的结合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许多中学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深陷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模式中走不出来。音乐教育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注重知识化、理性化和老师的专业教学,忽视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重教学结果,轻视教学过程;强调音乐技能的理论阐释,忽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制约了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实现。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现象:几乎全部学生都喜欢音乐,但是又有许多学生害怕上音乐课。另一方面,中学音乐教育陷入单纯的审美体验误区。我们知道,音乐教育的核心虽然是审美教育,但是其同时具有对人的心灵和心情的陶冶和净化的德育功能。目前许多中学音乐教师受到音乐教育核心思想的影响,音乐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对学生审美体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灵和心情的陶冶和净化。例如: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把大大小小的各类世界优秀音乐作品都拿到课堂上,以致中学音乐课堂很大程度上成了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世界音乐大师的作品展。这种做法直接造成了学生陷入审美单一的误区。而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种音乐教学则是过分追求课堂气氛和学生兴趣的营造,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总是用尽一切娱乐活动来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课堂上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朗诵、一会儿又是学生自主发言。这种课堂从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但是走入了过度娱乐化、本末倒置的误区。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审美教育,而德育就更无从谈起。
目前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音乐基础素养薄弱,缺乏必要的音乐鉴赏和鉴别能力,这一状况的存在,为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中学的音乐课堂不是单纯的教学生唱歌,给学生听音乐,它还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以及基础的音乐鉴赏和鉴别能力。但是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往往又对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感到乏味,而这些理论知识恰恰又是构成学生音乐基础素养、必要的音乐鉴赏和鉴别能力的关键。于是,为了用更好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这些理论知识,老师们就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了游戏等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这些理论。但是,这种过于娱乐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最终往往造成课堂教学脱离了音乐的本体,反而加剧了学生“基础素养薄弱、缺乏必要的音乐鉴赏和鉴别能力”这一缺陷的存在。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由于中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不足,无论是专业美育,还是兼而有之的德育,都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来实现。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才能实现音乐教学中美育和德育双丰收的理想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音乐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等一系列的敬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热爱音乐、学习音乐的热忱;要以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对音乐作品社会功能和塑造个体生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用的深刻认识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和塑造;最后,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备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以高超的业务素质开展音乐教学,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当然不能脱离基础性的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用单纯的音乐基本技能教育代替学生审美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一些基本技能型的练习和音乐艺术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受音乐、参与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技能。通过音乐艺术美学思想和其具体表现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音乐艺术体验过程中感受真善美、甄别假丑恶,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人生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培育。
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音乐教育模式长期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了固定的圈子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创新能力受到极大抑制。《音乐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根据新课标的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组织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激情和情感需求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当作是接受者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看成是音乐的创造者、评价者,以及欣赏者和表现者,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构建和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放手去实践,敢问、敢做、敢想。在集体实践中学会尊重别人、团队合作。通过大胆的艺术实践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品德,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艺术,特别是音乐,德道内容是其灵魂。”任何学校教育都是要以德育为首,任何学科都包含着德育的因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改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等方法外,加强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充分注重对音乐艺术中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的利用。例如:在教学生学唱国歌时,老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歌词意义、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相关信息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不是一个静止的命题,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的新方法,创新我国音乐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我国未来音乐德育教育的一个新方向和途径。
[1]李玲玲.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2]杜风兰.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2).
[3]曾燕群.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化”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贺香沛.“三境”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和创设方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