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琴,王珍燕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重庆 40152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人才培养过程,也是为培养更多人才所做的必要准备。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教师道德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增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谙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结合,不仅传授专业理论,而且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和健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这样的教师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明显增强。“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是以各个独立法人或个人自主发展自己经济为前提的。个人利润从来未像这样被强调,个人权利意识也从来未像现在这样的增强。”[1]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个人主义过强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个人权利意识熏心,将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等法则抛到九霄云外。而一些人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患得患失”,“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较丰富,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很多人形成了只计较分数,不知道关心别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心态,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2]。因此,有必要对个人主义加以引导,使之合理健康发展。这就要大力倡导正确的道德取向并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而从人的本质上讲,个人也无法脱离集体。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可见,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尤为迫切。承担这一使命的课程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蕴含丰富的道德培养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如出自《增广贤文》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如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以及墨子所说“言不信者,行不果”等,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强调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儒家思想中的“仁”,就是从大处着眼,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强调的是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谋而合。所以,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成就,涌现出大量德才兼备者。如为搜救被困群众而浴火青春的田思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捍卫PX低毒属性的清华化工系学生等。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而影响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是教育方法。“灌输这一方法一直是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早在中国古代就开始流传。”[4]既然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的方法是灌输法,那么,问题出现在哪里呢?
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网络。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5]。大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人们的自主性更强,更善于表达自己。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灌输法。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我说,你听”。时代的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得灌输法面临严峻挑战。学生不再对教师的“灌输”而“买单”,而更倾向于自主选择信息,更希望表达自我。网络给了他们很好的平台。同时,网络世界异彩纷呈,而传统的灌输法却略显单调与枯燥。因此,灌输法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学就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6]271。这种平等关系主要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活动不同于人——物的生产活动,亦不同于一般的人——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它是在教育者引导、帮助、促进下,受教育者能动地改造自身主观世界,使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获得发展的活动。”[6]279可见,教育者还是要教,问题就在于怎么教和教什么。
首先,怎么教。也就是方法,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实现教的过程。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尊重彼此人格尊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双向互动的思想交流。平等对话,能够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有益于教育者“对症下药”,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也有益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当然,这要求教育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一,教育者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其二,教育者要有“诲人不倦”甚至是“不耻下问”的精神。“对话教学在知识传授之外,较传统教学更为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生成和提升。”[7]而这一过程往往是漫长的。网络时代,教育者已不再是受教育者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必要时,教育者还应“不耻下问”,了解学生所知、所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借助学生熟知的话题解读知识,并用知识分析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相结合。
其次,教什么。也就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8]那么,教育者如何把握对话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主内容要素的系统。”[6]265
第一,政治教育。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9]现在,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因为,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的成绩而自满,也不能被改革开放中的困难所吓倒。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这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思想文化选择上的一些。甚至有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络直接或间接地诋毁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朝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勇往直前。
第二,道德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素质普遍较好。但像考试作弊、撒谎等一些道德思想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不能排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网络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和谐[10]。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诸如“宽则得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民无信而不立”等。而像《中庸》中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道德修炼方法。因此,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思想教育。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是历史的沉淀,已经教育了一代代中国人。因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心理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好,加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较多。因此,有些学生吃不了苦,甚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不得不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我国传统文化,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内容,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自强、进取、健康的心理素质。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无疑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有利于把握并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一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可或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过硬的理论功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首先,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功底,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确保正确引导学生。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学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一方面,必须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典原著,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及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关注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动态,不断解放思想,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具亲和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学生头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1]可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另一方面,阅读中国历资料,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发展过程,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线索,探究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从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以过硬的理论功底为教学打好基础。
教师教育培训,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从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首先,对不同教师队伍进行分类教育培训。就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队伍而言,通过相应培训,使其认识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并能在领导决策时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而言,通过相应培训,使其有效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就理论课教师而言,通过相应培训,使其深化专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总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培训,使不同教师队伍各司其职,从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合力作用。
其次,将中国传统文化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培训中。岗前培训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师德方面的教育培训。岗位培训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准入环节,在培训结束之后,进行相应考核。
第三,通过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考察、国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培养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领军人才,努力发展中青年教师。
第四,在培训中,将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或研讨班,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会、座谈会等,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探索“双师型”教师转变的实践途径。第五,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教师的行动,从而提升教师的师德和综合素质。如参观国内外各种历史文化古迹,借助中国传统节日举行各种活动,如九九重阳节,发起爱老敬老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动。
与其他课程一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知识教授,但不同之处,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道德养成、思想教育等方面的使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或者“照本宣科”,不仅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大大削弱教学效果。相反,“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得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如何才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呢?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广泛搜集信息,对理论做深入研究。“一般说来,达到‘深入’是科研的功劳,而做到‘浅出’则是教学能力的体现。但是,科研的功能不只在求深入,它也在求浅出。因为研究越深越透,就越容易实现通俗易懂。……特别是就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的科研而言,目的在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思想上更加透彻。”[12]因此,教学上的“深入”离不开科研。而科研上的“深入”,则是教学亦或科研“浅出”的基础[12]。同时,教学过程本身也有助于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教师的科学研究,不仅能为教学不断输入新鲜的血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的科学态度。可见,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而言,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教育者做好教学工作。教学工作是教育者的本职工作,教育者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去上课。教育者应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了解学生,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心学生所思所想,把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结合。同时,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探所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之道。其次,教育者不能忽视科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下功夫做深入研究,而且对教学不断反思总结,探索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当然,教育者还应及时关注学术发展动态,努力汲取新的科研成果。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选拔用人机制及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从哲学层面讲,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因,而教师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因。依据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本文主要从内因的角度,试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此来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师型”教师还应全面发展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斗。
[1]周恩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取向[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7.
[2]刘秀伦.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274.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4]于倩.从灌输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工会论坛,2009(5):37.
[5]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 -01 -25].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教学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4.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10]罗玉华,全洪兵,鲜继清.诚实守信: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
[1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12]刘建军.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怎样做科研[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