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海军,刘乔乔,孙瑞者
(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重庆 402514;2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短缺现象日益明显,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些高校中,民办高校由于起步较晚、经济投入方式不同,基础建设、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更是令人担扰[1]。尤其是当前民办高校正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急需要提高教育质量。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质量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2]。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就必须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因此,认真梳理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对促进民办高校在新时期顺利转型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身素质等“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设备设施等“物”的原因;既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又有教学激励机制;既有学科专业建设,又有教学制度执行等各种情况。通过对西南地区民办高校的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在不断扩大自主权的形势下,加强学校内部自我约束,加强对教学过程、教学相关要素的质量监督,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民办高校参照公办高校的做法,基本上建立起校长负责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按照有关要求建立了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目标、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信息反馈改进等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兴起时间不长,而且对于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民办高校作用不太明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并没能真正引起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民办高校普遍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投入不多,建设不够,基本上只是照抄照搬,移植公办院校做法,处于解决有无的应付状态。离真正以教学为中心,结合学校实际,创新性地研究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尚有很大差距。
教师是教学过程具体的执行者,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民办高校无论是师资质量,还是年龄、学历结构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差距都很大。据调查,民办高校的教师来源主要有3种,即高校毕业生、公办高校退休返聘人员、民办高校内部和外部兼职人员。这三类人员中,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以35岁以下硕士和本科为主,仅以重庆地区为例,3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达51%,教学经验和学历水平整体偏弱。加上待遇整体上不如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流动性较大,87%的在学校工作时间不超过5年,而往往教学和科研能力较为突出的教师走得越快、走得越多,对学校正常教学造成较大影响。如某民办高校仅2014年夏天,就有一个分管教学的年轻副院长和两个年轻教研室主任离职到公办高校工作,对学校建设造成较大损失。其次,教师比例较大的还有公办高校退休返聘人员,例如,重庆地区民办高校中56岁及以上教师比例为32%[3]。虽然返聘人员基本上都是教授或副教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在精力投入和知识更新上却存在不足,且在志趣、爱好等方面与朝气蓬勃的年轻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利于教学沟通。民办高校教师年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学科带头人老龄化(多数是公办高校退休的老教授);专职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在教学表现上远远没有公办高校教师年龄“橄榄型”结构科学、合理[4]。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学历上以硕士、本科为主,博士较少;职称上以助教、讲师为主,副教授、教授较少,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大都是退休返聘人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教学研究的深入和开展。此外,兼职教师中有行业背景的老师虽然能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但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上却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师生比例偏大,也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民办高等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是民办高校出资人也可以取得国家规定条件下的合理回报。作为民办高校投资人,既有教育家的一面,更有企业家的一面。作为教育家,要为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作为企业家,降低办学成本,追逐合理收益是天性使然。因此,民办高校出资人在遵守国家相关法规的情况下,会尽量节约成本,包括减少师资数量,以赚取更大利润。这就造成了民办高校教师相比同规模公办高校人数偏少,师生比例偏大,教学任务偏重的情况。如上海地区,民办高校学生和老师的比例约为22.13∶1,公办高校为 11.58∶1,即民办高校“生均教师数”几乎只有公办高校的一半[5]。许多民办高校教师一周上30多节课都较为普遍,无暇科研和思考,上课质量自然也很难得到保证。
教学质量关系到两个关键因素,即“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各自的能力素养和努力程度。越优良的师资,越优秀的学生,以及越认真的教与学的态度,越能保证优良的教学质量。而我国民办高校在这两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教师情况上一节已经作出分析,这里仅对生源情况进行剖析。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是按照学校类别以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民办高校的本科生大都是在公办高校一本、二本招生完成后进行的三本招生,而民办专科学校大都处于二专招生。民办高校与同层次公办高校相比,学生录取成绩要少几十分,甚至一百分以上。这种招生方式导致我国民办高校所招收学生的素质基础和学习能力普遍比同层次公办高校学生差,对顺利完成教学课程、教学任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专业是高等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良好的专业建设就不能有较好的教学质量。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非常重视专业建设,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大多脱胎于公办高校,往往跟随公办高校设置和选择专业,很多专业因为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而显得较为薄弱,在同质化竞争中处于下风。同时,民办高校因为办学机制比公办高校更为灵活,在利益驱使下,容易出现专业建设的投机性,往往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设置什么专业,全然不顾自己是否有相应的基础积淀和能力支撑,结果不到几年,该专业就容易出现招生困难,难以为继的局面。
《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民办高校办学硬件条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教学用房与运动场地等有相应的标准。这对规范办学以及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与政策保障。大都数民办高校基本上都能按要求执行,但由于资金短缺或者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只能达到最低的标准。如某民办高校新购了一批投影仪,但由于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广大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需要,大部分课堂教学还只得完全依靠黑板、粉笔,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又比如,某民办高校建立了物流实训室,虽然电脑、货架、托盘、条码等硬件设备都一应俱全,但是这些硬件所需要各种配套软件或操作系统,却并没有相应配套购买或只是购买了简单的试用版,与物流企业实际情况相差太远,根本无法起到对学生培训的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实际专业应用技能,许多民办高校通过依托企业事业单位或与其共建形式,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很多校外实习基地却只是“协议”上的基地,学校根本没有组织学生去实习,或只是选择部分学生去实习,大部分学生要求自己找单位实习。许多学生在实习这一环节,处于“放鸭子状态”,往往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敷衍了事,无法真正达到通过实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和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基本上都建立起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督导、领导干部听课、学生信息员、监考巡视、考试试卷质量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抽查等旨在提高教风、学风、考风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由于民办高校属于私营性质,因担心师资和学生流失等原因,往往不敢较真逗硬,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对于教师擅自调课、迟到等教学违规和教学事故,往往只是简单批评,不敢处罚;对于教学过程,只是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到位、课堂纪律是否良好,是否照本宣科无心去管。教学只“督”不“导”现象较为普遍;对于学生考试作弊往往睁只眼、闭只眼或者抓住了也不执行相关处罚规定,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解决;对于学生成绩不符合毕业证、学位证授予情况,想方设法通过给予补考、降分处理等多种方式通融,注水文凭现象较为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享有进修和培训的权利,但是民办高校很少有针对教师专门的进修和培训规划,与公办高校相比,能够进修和培训的教师寥寥无几。同时,民办高校科在科研上一般有比较具体明确的奖励办法,但是在教学方面却很少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很少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奖励措施,教好教差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差别,降低了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比公办院校大,但在工资和待遇方面却比公办院校低,民办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热情难于提高和维持,教学质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有些是主观认识上的问题,有些是客观条件的问题;有些是外部环境的问题,有些是学校自身的问题;有些是主管部门监管的问题,有些是学校内部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能够立即整改解决,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应该立足长远,从实际出发,分类别、分阶段逐步加以解决,最终达到提升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标。
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短缺是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办学条件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国家从两个方面给予民办高校一定的扶持。一方面,给予民办高校适当的专项扶持资金,或出台相应政策支持民办高校通过股票形式向学校内部职工和社会进行融资,并加大融资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用于改善、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和学校办学软硬件建设;另一方面,基于民办高校具有公益性,民办高校教师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一特点,把民办高校教师纳入同公办高校教师一样的财政补贴范围,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安心民办教育。
同时,要提高民办高校办学门槛,参照同类型同级别公办高校办学平均水平,对民办高校制度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要求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加大监督、检查和考评力度,防止弄虚作假、损害教师和学生利益行为的发生,促进民办高校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根据民办高校特点,结合公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经验和做法,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管理办法》,规范民办高校由学校、院系、学生和社会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监控的内容、监控的时机、监控的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及反馈控制措施。同时,参照国家质量体系建设的方法,建立第三方民办高校质量监控体系评估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民办高校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检查、考评,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并加强自身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通过民办高校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教学相关制度,加大教学奖惩力度,加强校风、学风、考风建设,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5]。因此,民办高校应针对自身特点和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摒弃以往完全依赖或参照公布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社会和市场需求出发,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错位发展,着力培养民办高校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
为防止民办高校教师因工资待遇方面的原因流失,造成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损害学生权益,教学主管部门应以同地区同类公办高校,同类别教师平均工资待遇为基础,允许适当小福度地进行修正调整,确定民办高校教师平均工资待遇标准,让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样的权益,促进民办高校教师安心本职,搞好教学工作。同时,参照公办高校师生平均比例,规定民办高校师生比,促使民办高校教师规模趋于合理化水平,减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降低工作强度,让民办高校教师能够有时间思考,备课,回归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中。此外,学校应适当拿出部分经费,在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假日组织一些文化沙龙、体育比赛、户外垂钓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文体活动,为教师营造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熟悉的良好文化氛围,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对学校、对院系的归宿感。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方式,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充满活力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
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两大支柱。现阶段,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教学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中心工作,其地位和作用远远高于科研工作。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激励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对于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要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评优、外出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给予适当的物资与精神奖励。同时,制定并完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积极努力上进、优秀的教师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通过教学激励机制产生的巨大磁力和推动力,吸引广大优秀的教师,帮助教师成长进步,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民办高校发展到今天,正从过去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教学质量作为民办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在内涵式发展中得到大力提升。为此,要尽快改变因资金短缺、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偏弱、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等影响教学质量的状况。政府主管部门要给予民办高校资金扶持和一定的融资政策,加大监管力度;民办高校要改善教师待遇、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完善教学激励机制;民办高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材施教;社会各界要关心支持民办高校发展建设。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着力解决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必然能又好又快地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
[1]别敦荣,孟凡.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导向及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2]毛娟娟.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魅力中国,2010(3).
[3]方晓田.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以重庆市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3(1).
[4]魏海青,林栓宝,张红梅.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
[5]佚名.上海民办高校生均教师数仅为公立学校一半[N].文汇报,201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