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J.D.塞林格的成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给世界各地的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人们对霍尔顿这一人物形象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是这个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世界中唯一的清醒者,是勇于对抗社会时弊的英雄;一些人通过分析他异于常人的举止得出了他是个神经症患者的结论;还有人认为霍尔顿正在经历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他表现出的痛苦和不适都是暂时的。霍尔顿到底是英雄,正常人还是非正常人呢?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揭示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是19世纪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他关于人类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结的论述使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阿德勒明确区分了广泛存在于人类身上的正常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他认为自卑感产生于人类在大自然和其他生物面前的渺小感或是弱小感,这种自卑感是人类寻求合作以及采取各种努力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由此带来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无所适从的表现”。根据阿德勒的描述,具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回避或是遮掩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默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在困难面前犹豫退缩,不再去追求成功。具有自卑情结的人放弃了对生活的努力转而不惜代价地追求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优越感,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进行自我陶醉和自我麻木,但“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成为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1]。
阿德勒认为具有自卑情结的人有着如下特点:默认自己的软弱和无能,认为自己无法通过正常方式像他人一样获取成功;对现实生活采取回避和退缩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失败因而将自己限制在自认为安全不易受伤害的范围;不惜代价追求优越感,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表示自己比他人优秀,借以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无能感和对自己的鄙夷;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兴趣,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总是在追求个人优越感,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因此他们极少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他们的兴趣只是局限于自身或是一个极小的个人圈子里。
阿德勒博士指出在生命开始的第5年儿童就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固定的个人行为模式,即使这种模式存在某种错误,他的未来生活仍然在这错误的基础上形成应付问题和工作等的模式。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都是由(其成长)家庭中的敌意和缺乏合作精神所引起的”。下面是阿德勒总结出的家庭中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情结的原因:一是家庭中被忽视的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十分重要,“如果母亲未能和孩子建立起感情,兴趣和合作,那么这个孩子很难发展出对社会的兴趣”;二是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存在,如果权威人士是父母中的一方,那么父亲和母亲就不能在家庭事务中平等合作,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没有学习和效仿合作精神的机会;另外,阿德勒还特别强调了父母偏爱的危险性,他认为偏爱家庭中的某个孩子会给其他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极大困扰,“孩子们的丧气,几乎都是因为他觉得另一个孩子较受偏爱所引起的”[1]。
根据阿德勒对自卑情结的论述,下面将分析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自卑情结及其形成原因。《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犹太籍作家塞林格的成名作,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和行为十分符合阿德勒对自卑情结的描述。
霍尔顿几乎对所有人都没有好感,在他提到的人当中,除了火车上碰到的一位同学的母亲,车站的两个修女,以及他死去的弟弟艾里和他引为知己的妹妹,其他人在霍尔顿的眼中都有令人厌恶的缺点和习惯。他的同学和朋友都有让人恶心的毛病,要么头脑空空却自诩不凡,要么毫无教养惹人讨厌。霍尔顿在街上、酒吧和电影院等场合遇到的人们,则是沉湎物欲的群体,总之,在霍尔顿眼中周围的人让人避之犹恐不及。
故事中霍尔顿多次试图接近他人,阿德勒博士认为尽管一个人由于童年生活的影响而对社会和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但“他残存的社会感觉仍然会迫使他和同伴发生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鄙视,他对这种尝试的害怕,却和他的社会感觉互相冲突,结果他在言词中便显得犹豫不决”[1]。这番话可以解释霍尔顿为何屡次接近他人的尝试都失败了,他残存的社会感觉迫使他与人交往,但他心中无法产生对他人真正的兴趣,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他在和他人交往时总是犹豫不决,他到了旅馆头一个念头就是给什么人打个电话,但他在电话亭里呆了20分钟结果一个电话也没打;他在电话里主动约见别人,别人提议第二天见面时他却撒谎说他没空;他决定到老师那去住宿,不久因为怀疑老师对他有不当举动惊慌地跑了出来。霍尔顿与人接触时的矛盾心理在很多场合都有表现,他残存的社会感觉迫使他和他人交往,但他却在接近他人时转身逃走。
阿德勒认为具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他们只在自己认为安全的领域内活动,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人际交往和现实事务。人际方面他们只关注自己或者数量十分有限的他人。在事务方面则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因为他们是如此害怕失败因此要不顾一切地避开可能会带来失败的情境,这种态度导致他们远离生活的很多方面。霍尔顿远离了现实世界,罗世平认为霍尔顿所到之处,对那里的人事都好像隔着一道墙[2]。阮倩发现霍尔顿对接触过的地方、人和事都缺乏情感上的真正投入[3]。霍尔顿在讲诉的过程中反复在表达自己逃避现实的愿望,他想住到美国西部的森林边上不和他人接触或者在悬崖边守护玩游戏的儿童,事实上这两个愿望都不具备现实可能性,他在利用自己的想象逃避现实世界。
阿德勒认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情结的困扰,因此困于自卑感的人会不惜代价地去寻求心理上的补偿。他们在内心深处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无能和软弱,不相信可以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因此他们转而寻求以某种方式凌驾于他人之上,通过贬低和凌辱他人获得一种虚幻的强大感受。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丝毫不能减少他们深层次的自卑感,反而会让自卑感越积越多,凌驾于他人之上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霍尔顿讲述故事时通过揭露周围人的世俗和堕落证明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洁身自好者。霍尔顿运用自己精细的观察能力写出了上至校长下至同学的令人生厌的一面,他想让读者和他一样产生对这些人的鄙夷心理,甚至对整个社会和时代表示鄙夷。事实上他一直在用十分高明的方式贬低他人,目的在于表现自己的优越性,他人不过是霍尔顿用来抬升自己获得优越感的工具。霍尔顿一直表示自己具备他人缺乏的道德感和艺术感,但是这样费尽心思得到的优越感其实是对深层自卑心理的一种毫无意义的补偿。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成长时期的所有问题都能在其早年的家庭生活中找到原因。分析霍尔顿的童年生活,我们发现他表面上体面的家庭具备阿德勒总结出的引发儿童自卑情结的一些特点。霍尔顿童年显然没有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关爱,他对家庭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不愿提到自己的童年,极少提及父母,曹顺荣认为这些证明了霍尔顿和父母之间缺乏温情,他的父母对他必然也是冷漠的[4]。霍尔顿的父亲是一位主观性很强、威权式的人物,在阿德勒看来,一个家庭出现一个权威人物是很难产生合作精神的,如果权威人物是父母当中的一个,那么这对夫妻不会平等合作,而孩子在家庭中学习和他人合作互助是人生的重要课程,没有学到这一课会让孩子产生与他人合作上的困难。阿德勒特别强调孩子和母亲之间建立合作和信任,而霍尔顿的母亲比较神经质,她性格软弱,没有主见,长时期陷于丧子之痛(霍尔顿的弟弟艾里11岁时患病死去),母亲因为自身的软弱无法给霍尔顿提供依赖,阿德勒认为母子缺乏信赖通常导致孩子长大以后对社会和他人持冷漠态度。
阿德勒谈到家庭中另一破坏性因素是父母对某个孩子的偏爱,他认为这样对其他孩子的危害性极大。霍尔顿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存在偏爱的家庭。霍尔顿的父母十分偏爱家中的另外两个孩子,在父亲的主导下,家中用一套固定标准来衡量孩子们,妹妹和弟弟成了父母眼中的模范孩子,而霍尔顿却未能达到标准而成为一个父母眼中类似次品一样的孩子。从霍尔顿谈起弟弟妹妹的口气可以看出霍尔顿在家中是没有地位的,他说“艾里比我聪明五十倍”“我是家中唯一的笨蛋”,他的妹妹被母亲精心打扮“穿得令人咂舌”[5],霍尔顿的语气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自卑心理和被孤立于家庭之外的痛苦。
阿德勒提到的家庭中的这几个特点在霍尔顿的成长家庭中同时存在,一是家中权威的存在,二是孩子未能和母亲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三是父母对某个孩子的偏爱。从霍尔顿的家庭看来,主观性极强的父亲成为了家庭中的权威角色,而权威型的人极不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或是换一种方式来看问题,因而父亲看不见霍尔顿的优点和独特个性。霍尔顿的母亲本来可以起到补偿性的作用,但她性格软弱依赖性很强,她的天性让她屈从权威人物,因此她总是和丈夫站在一起。母亲无法在情感上给予霍尔顿补偿,当然她和霍尔顿之间也无法建立起信赖和合作。母亲的软弱依赖与父亲的权威个性相互强化,互为因果,最后整个家庭完全依照权威型父亲的意志来运作,这种家庭容易产生极端的情形,而且长时期得不到改变,霍尔顿的家中出现的是比较严重的偏爱情形。霍尔顿的家庭具备了阿德勒提到的3个特点:权威人物的存在,母亲的不可依赖性,偏爱的情形,这一切促成了霍尔顿的自卑情结。
[1] 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让生命超越平凡[M].李心明,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
[2] 罗世平.情结透视——论杰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61(3):26-32.
[3] 阮倩.论病童艾里对霍尔顿性格塑造的导向作用[J].当代外国文学,2011(1):143-148.
[4] 曹顺荣.爱的缺失与寄托——塞林格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探析[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79.
[5] J.D.塞林格.麦田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