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彬和办《众生》半月刊等活动审视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2014-08-15 00:43
关键词:众生抗战

冯 方

(东北师范大学 图书馆特藏部,吉林 长春130024)

一、供职国际宣传处

马彬和(J.A.M.Cavsl and or Mac Ca Ms Land)是1936年前后来到中国的英国人,他喜欢中国文化并加入了中国籍。在华期间,马彬和隶属于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由董显光所领导的成立于1937年的国际宣传处。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夫妇直接指挥着国际宣传处。其领导者董显光是抗战前后才步入政界,先后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行政院新闻局局长等职。董氏非常注重这支外宣队伍,认为从事国际宣传的人员必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与中外文的写作能力及新闻采编能力。为此他挑选的皆是文化新闻界中的精英,亦非常重视聘请支持中国抗战的外国人来充当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喉舌。在上海聘请了英国《曼彻斯特日报》的澳籍记者丁丕莱为国际宣传处的顾问,在武汉聘请澳籍记者范默担任编辑顾问,在重庆聘请了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来华的白修德参加工作。而在国际宣传处工作最久的顾问,正是其在密苏里大学的同学,出身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汉学家马彬和。马彬和能被董光显选中并合作多年,一是因其能力之强,二是因其本人乐于为抗战服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主要利用外国人作为代言人进行新闻宣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宣传工作才开始表面化,各驻外办事处负责人才多改为华人。但在技术方面,仍借助同盟国的专家推行着宣传工作。

二、马彬和从事的抗战活动

(一)翻译工作

1940年初,音乐家李抱忱先生受国宣处的委托编译了《中国抗战歌曲集》,为的是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抗战歌曲,其中的麦新、孟波词曲的《牺牲已到最关头》就由马彬和翻译推向世界的。[1]

中国历史档案馆曾虚白《工作日记》1941年5月5日有“核对总裁言论马彬和译稿二十七篇完竣,今日交Praatt复核后,即可寄港付印第三集”的字样,可知马彬和的工作是翻译了蒋介石的演说和政府文告,其中英文功底应是相当了得,他能领悟蒋介石的中文演说与文告的真谛,才可准确地译成英文,正是他把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的抗战宣言传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二)英语广播工作

马彬和除翻译外,每晚还在广播电台向英美作英语广播。据载,他虽为英人,可平时却不说英语,做英语广播时又谢绝超出生活所需的更多薪水,让人看来似乎有点苦行僧的味道,笔者以为大概是以此求得消除与中国民众之隔阂。《胡风回忆录》在记述1939年7月时曾提及其收到过马彬和的信——甚赞其《七月》,还告知特地为介绍《七月》作了一次英语的广播。

胡风主编的《七月》是三十年代的文艺期刊。此刊注意发表反映现实的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剧本、文艺专论、译著、绘画、木刻等。曾提出过“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胡风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部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有其一定的进步性。故马彬和的宣传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可想而知了。

(三)在“孤岛”上海办刊物

用马彬和等人的话讲,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上海,可说“是杂志的厄运年”。外界暴力的压迫,邮运的阻碍,外稿来源的限制,说话之不能如愿,更加以外埠经售处无法如期结账,种种痛苦与困难,无不备尝的时期。

据资料显示,马彬和是1938年8月接手《众生》(Humanity)半月刊的。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的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的《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的增订本第565页是这样记录的:上海众生编辑部1-2:1938.5-1939.2(本刊每卷出6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的曹正文、张国瀛著《旧上海报刊史话》附录四“上海解放前的期刊杂志目录”中是这样记录的:众生半月〔英〕马彬和1938.5-1938.2。

据笔者考察两卷本《众生》半月刊,实为上卷vol.1no.1(1938.5)-no.6(1938.8),下卷vol.2no.1(1938.10)-no.6(1939.2)。且一二卷全为6号,中间有间断。书目文献及华东师大这两书之所以出现此纰漏,是没有仔细核查刊号及其发行时间,亦未详细研读《众生》半月刊两卷各号上所载的编者按之故。

1938年5月第1卷第1号上有马彬和献词:“彬和出生英国,平素仰慕中华文化,到今已数年。不久以前,来华居留,先后接触各方中国人士,深感中国文化前途光明,因此愿为努力。乘此期零落之时,不揣浅陋,编印本刊,希望对于读众能有些微贡献……”。[2]

1938年10月第2卷第1号马彬和献词:“彬和来华三年,对于中国之认识与钦慕,即与时俱增。彬和深信今日中国之英勇抗战,实为维护人类正义之斗争;中华儿女之肉长城,足为世界和平之前卫。以中华文化之灿烂,民族力量之坚靱,更使彬和决心献身于中国,为保卫人类文明而努力。本年五月,发刊《众生》,冀尽棉薄,期对中国正义之奋斗,有所贡献。‘众生’刊行六期,深蒙中国读者热烈爱护,得以畅销海内;彬和以一孤单之英人,得与中国千万忠诚之青年缔结精神上之友谊,欢慰实过平生。八月彬和远奔武汉,《众生》卒告延期,对于热诚之读者,抱有无限之歉忱。此次蒙各方友人之敦促与襄助,得于万难之中,重复出版,今后‘众生’之内容,当更求充实与革新,并集合中外作家,经常撰稿,贡献读者以大时代所需要之精神食粮。至于时间性的文章与非时间性的文字,并筹兼顾,务期《众生》可为读者最亲切之友伴。兹当复刊伊始,深望读者以《众生》为大众之园地,有待大众之扶植,而使之灿烂光明:此不独彬和个人之幸,抑亦中华民族文化前途之光也。”[3]

由其献词可知他是1936年前后来到中国的,他热爱世界和平,支持中国抗战,希对中国正义之奋斗有所贡献。也再次让我们看到其中文功底的坚厚。亦可知《众生》半月刊一、二卷之间在1938年8月以后开始间断,1938年10月又开始第二卷一事。

据载在1938至1940年间,马彬和还作为林语堂及黄嘉德兄弟的《西风》挂名“发行人”,以对付日寇的新闻检查与破坏。

从马彬和在孤岛上海所作的工作看,他为了世界和平、为了中国人民正义之战,做出了他所能做出的努力,他确实是位值得我们深深缅怀的一位国际友人。

(四)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左翼活动

据重庆出版社1991版黄俊英著《二次大战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协”于1938年7月10日“在武汉东湖公园举行了游园茶话会,招待主办英文杂志《众生》的英国人马彬和等人。……可以看出,‘文协’举办诸如此类的招待会,其目的显然不是一般性质的礼貌社交往来,它是以这种聚会一方面让中国人民了解中国抗战赢得的国际舆论的支持,以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另一方面,它又沟通着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运动的信息交流。”“‘文协’有组织的集中了一批翻译家,开始有计划地译介外国反法西斯文学作品。……由于这批翻译家的辛勤笔耕,使大量战时各国文学作品及时与中国读者见了面,让中国人民迅速了解着世界反法西斯运动动态。”[3](P75)

从上文马彬和献词与黄俊英所述在时间上看有点出入,但我们先放下不管,总之马彬和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下主办的武汉茶话会后,《众生》半月刊中翻译外国反法西斯文学作品的大增,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次“文协”对马彬和办刊的影响。身为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特聘的外国人,在国共作合期间以他本人的抗战行动赢得了共产党人对他的尊敬,愿与他一道为了世界和平,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共同奋斗,使每个有热血的中国人投身到抗战的队伍中来。

三、由其撰文、取文审视其价值取向

马彬和曾留下“长袍是没有差别的,平等的,一律的遮掩了贫富贤愚”[4](P196)这样的名言。梁实秋的散文《衣裳》中亦曾提到过此名言,能讲出让梁实秋在内的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名言也让我们见识到马彬和语言及思想精髓中闪光的东西。

所有令人关注的事件《众生》杂志亦在关注着。《众生》所载文章皆为当时的名流所撰。纵观一、二卷所有文章,除少量是各行业的顶尖人物所撰的专业文章,多为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各体裁及表现形式的作品,处处体现它的办刊宗旨。《众生》曾言明:“众生原来是属于大众的,牠除了在中国神圣的战斗期间,为作家传达一些意见、使读者加强‘必胜’的信念之外,绝无丝毫自私自利的成见。”[2]

曾主编《谈风》的周黎庵先生发表的《中国要建设海军》,与飞塵根据各方材料写成《红星武士怎样炸沉“陆奥”舰》参照着读,无论结论如何,对《陆奥》舰之炸沉这样一件中日战争中的耸人听闻的事件会有所了解,绝对是对中国民众的鼓舞。

对于《北平新禁书目录》编者按是这样陈述的:所谓《北京禁书目录》我们完全依照原来刊出,不增一字,不减一字,所有矛盾,重复,错误,零乱各种现象全盘保存,以供参考。此文即是《北京市政府警察局检扣书籍等刊物一览表》,下注“中国对外抗战史料之二(李氏珍藏)”。《众生》对此如实地反映着当时的情况。

漫画有华君武的《战时十里洋场》、《占领区域》、《上海之夏》、《上海大雨记》、《我们要烧死那些游击队》,李绚的《江南春光好》等。看后让人热血直涌。

有美国赛珍珠《多谢日本》,郭佐藤富子的《怀外子郭沫若先生》,许广平的《鲁迅先生二周年祭》,孙夫人宋庆龄的《中国的再生》。《众生》以孙夫人的话:“和平是苏联的外交政策的基石。苏联对于每一个国家,都伸出他的友好的手来。”“苏联在短短二十一年内所能够成就的,如果我们有这种眼光和决心,我们也一样能够成就”[2]来激励中国人起来共同为自由而奋斗。

有黄嘉德、黄素封、巴金、周作人的作品或是书评及夏丐尊的《怀晚晴老人》等。巴金《重磅炸弹给我们的教训》,号召读者建立“中华儿女的血肉长城,足为世界和平的前卫”。

有对我海外华侨积极抗战的介绍,黄警顽《抗战中中国海外侨胞之贡献》、顔文初《菲律宾华侨献金购机记》等,以此再次验证了孙中山先生曾说过的:华侨是中国的革命之母这句名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史料。转载了新加坡吴逸生先生主编的《青年半月刊》上的《新加坡中华女学校全体师生致祖国前线将士书》以告《众生》之读者。

有李竹溪的《我们要发动自卫经济战》提倡国货,王季深译的《中国胜利的时侯》来激励中国人坚持抗战胜利。吴直由写的为中国灾民救济奔走呼吁的荷兰人《中国之友伯王梭先生》,让国人看到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也在支持着中国的抗战。

发表了堪称从事救亡工作者指南的文章——章乃器的《救亡工作的实践》。曾撰文《中国民族问题及新民族政策》的浮叶先生对中国民族问题有深邃地研究,《众生》转告他的言论给读者:现在的“抗敌是整个的”,假使中国亡了,每一个中国人都逃不出侵略者铁蹄下的奴隶圈;即使做了汉奸,也不能改动他们子子孙孙的命运。

有雪楼译的H.Thomas著的《马克思的一生》,编者按:“不研究他的学说的人,切莫忘了看牠一遍,因为我们是生在他的时代。”[2]有关于周恩来夫妇的介绍——川琦《国共合作的桥粱——周恩来》。有关于游击队战士的文章——张景涛《血染苕溪记》等。在抗战时期以马彬和的身份为中国共产党的学说及实践活动扩大了其在有产阶级中的影响,效果怎么样是不言自明的。

有关于苏联方面及其他各国战事介绍的文章,俄国工科大学工程师吴佚民先生的《中日战争与英国》、《未来欧战之预测》、《莫斯科之今昔》(附有苏联领袖史太林像——即为斯大林)、《悼苏联大飞行家契喀罗夫》等及其翻译Hemo Nevus原著的《苏联革命的二十一周年》等,朱滨生译的《苏联每个航空员的胸怀》,戴敦復译《假如西班牙人民再有二百架飞机》等。

在《众生》第二卷六号也就是最后一期的编话中有这样对国民政府最高长官蒋介石的恭维:“编者始终认为中国的战争是维护人类文化而牺牲,中国的最高领袖蒋委员长,也是维护人类文化的最努力的领袖。我的母校牛津大学当局、最近拍呈蒋委员长夫妇一封电报,很可代表世界上头脑清醒的学者的意见。他们说‘中华人民现奋勇抵抗侵略,贵国与蹂躏彼等自由者,钧座躬自领导,身列前锋,吾人对此,不胜景仰。钧座与国民咸能自强不息,以果敢坚忍之精神建树令人莫信之功业,此堪为彪炳史册人类,永不能忘之大业。吾侪一方面受崇拜狭小民族主义者所抱野蛮恶念之教训,一方面受中华人民抗拒日本精神所呈高尚自制力之熏陶,对于文明火炬,握于谁手一点,毫无疑虑,吾人盼望将来终必有一日,世界之民治者咸将毅然立于君等方面。贵国人民之刚勇,甚至将由敌方博得应有之承认。……此日果临,则钧座将为一团结的民族之领袖,而能证明贵国国民本能之生气’。中国有句古话,说‘德不孤,必有隣’。我们的力量是薄弱,郤很愿做这个文化古国的小小隣人。”[2]虽如此推崇蒋介石,但仍能看出其旨在希望蒋大总统能在团结抗战的路上走下去。

由《众生》作者成份及所选文章题目及内容来看,马彬和尽了他所能尽最大力量来办《众生》,也让我们看到他是怎么以此激励中国人奋起,增强国人抗战信心,来共同为自由而奋斗,又怎么样让每一个支持中国正义战争的人投身到为世界和平而奋斗的行列中来。

从他在中国的活动来看,他确是位进步的国际友人,为着世界的和平,为着中国民众的自由、和平、民主不遗余力地贡献着他的才智,让我们看到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重大贡献。

[1]李抱忱.编辑英文版中国抗战歌曲集的经过[J].新音乐,1940,(4).

[2]众生(半月刊)[J].民国27-28年(1938-1939).

[3]黄俊英.二次大战的中外文化交流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4]徐钟佩.一个洋中国人——记青衫怪客马彬和[A].楼肇明.旧时的河床(散文卷)[C].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猜你喜欢
众生抗战
山西恩予 恩泽众生 予惠斯民
写在六合金光寺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油服回暖下的众生象
拜佛
慈怀众生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风骨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