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及旅游开发

2014-08-15 00:43郭二艳
关键词:古都中原河南

郭二艳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如何发挥中原文化优势,将河南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是河南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构成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生产、创造、遗留下来的有形遗迹和无形文化的综合,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包括具有历史价值、考古价值及艺术欣赏价值的遗迹、遗址及文物等。河南简称“豫”,有“中州”、“中原”之称,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摇篮。

(一)黄帝文化

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使中国历史出现了第一个大统一、大融合、大变革、大发展的文明时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也从此开始。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及沉淀,在中原大地上逐渐形成了“和”与“忍”具有鲜明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核的黄帝文化,即以黄帝代表的众多先祖们,为了中华民族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先河,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根基,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源头,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标志,并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世代相传、永无止境。此外,在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上,河南与很多帝王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曹魏中原称雄等事件,留下了众多的帝王名胜古迹,如太昊陵、黄帝故里、北宋皇陵及价比天子的潞王陵等。

(二)黄河文化

首先,黄河造就了悠久的中原历史。黄河流域诞生了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了中华民族的鼻祖轩辕黄帝,河南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间长达三千年,孕育了堪称华夏第一城的古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

其次,黄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在这里,有了仓颉造字,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创办了“中华第一古军校”,诞生了中国四大发明,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地动仪和浑天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等。在世界文明古国的发展中,只有发源于黄河中下游的黄河文化连绵有致,其强大的生命力、同化力以及他的根源性、厚重性等,充分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伟大。

第三,黄河造就了一大批中原圣贤与名人。道圣老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军事奇才司马懿、巾帼英雄花木兰、程颢等古圣先贤们为黄河文化增添了奇异光彩。吉鸿昌、吴焕光、杨靖宇、彭雪枫等民主革命时期涌出的一大批民族英雄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县委书记焦裕禄、公安局长任长霞、农民工李学生等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树立了普通、踏实、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形象。正是这些中原圣贤、中原名人,为中原大地抒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历史诗篇。

(三)姓氏文化

寻根是人类的天性,祭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首先,河南拥有众多的人文始祖遗迹。河南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三皇五帝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现今的新郑黄帝故里、始祖山、五谷台,沁阳神农祭天坛,柘城朱襄陵等遗址遗迹都向世人昭示着河南人文始祖遗迹可谓是中华之最。其次,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被称为人文始祖的伏羲开创了父系社会时代,他“制嫁娶,正姓氏”,开创了中华远古文明。河南被称为“万姓之源”,据考证,在古今上万个中华姓氏中,有1500多个姓起源于河南。其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四)古都文化

古都文化指先人在古都留给后人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种产物和遗存,是历史上乃至当今特定区域的特色文化中心,是一个或多个王朝文化的浓缩。中华民族拥有约五千年的文明史,经历了约二十四个朝代,拥有的古都数量之多、特色之鲜明是举世闻名的。其中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郑州、安阳成为其著名的八大古都,而河南就拥有其中之四。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建都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开封古称东京、汴京(亦有大梁、汴梁之称),简称汴,是名副其实的“八朝古都”。据文献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开封就是人文始祖带领部族生存活动的主要地区。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后,至第七位夏王杼时,将国都设在位居中原腹地的老丘(开封),历时200余年之久。此后,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及以后的北宋和金,均在开封定都。郑州为河南省会、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及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所领的有熊国及夏朝、商朝、管国、郑国和韩国都在此建都。安阳古称邺城,简称殷、邺,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汉末以后,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的都城。

(五)武术文化

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形式,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武术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主要以“儒家中和养气之说”、“释家禅定参悟”、“道家守静致柔”为核心,以内外兼修、刚健雄美、文雅深邃为特点,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形成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体育运动,成为世界的“武文化”。

河南武术历史非常悠久,是中原儿女在长期生活中积累创造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据统计,全国流行的100多个武术拳种中,河南就多达40余种,著名的有少林拳、太极拳、苌家拳、六合拳等。作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主体形态,具备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河南武术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河南武术文化形式多样。在原国家体委研究编撰的《中国武术》中,其中源自河南的著述有《苌式武技书》、《少林棍法禅宗》等。此外,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为代表的少林武术竞技,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代表的少林武术创意表演,以《武林风》为代表的少林创意影视等都反映了河南武术文化的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中原武术人才辈出。北宋时期,在257位武臣当中,河南为152人,占总人数的59.1%,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当代,据统计,河南境内有武校600多所,在校学生十万多人,尤以登封为胜,形成了塔沟、鹅坡、少龙和武僧四大武术馆校的集团化经营;各级各类训练点不计其数,每年的传统节日期间,中原大地都会呈现多彩纷呈的武术节目,不仅展示了河南武术的文化风貌,也反映了中原地域延续千年浓厚的尚武风俗。

(六)戏曲文化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豫剧、曲剧、越调是河南戏曲的三大剧种,是河南戏曲的代表。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以唱见长,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其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曲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曲剧,又称“高台曲”、“曲子戏”,是在河南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在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后,发展成为戏曲剧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衍变,已经成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曲剧的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歌词易学,表演接近生活,其代表人物有张新芳、胡希华、海连池、马琪、王秀玲等,代表曲目有《陈三两》、《屠夫状元》、《卷席筒》等。越调,也称“四股弦”或“月调”,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东部和北部。越调的主奏乐器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现代越调剧中的唱词多、道白少,通俗易懂。其代表人物是申凤梅,代表作有《诸葛亮吊孝》、《收姜维》等。此外,河南戏曲还有大平调、宛梆、怀梆、京剧、二夹弦等。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价值

(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源泉和血脉。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河南人民与全球华人血脉相连。这里诞生了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是民族之根;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科技之根;占据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半壁江山,是城市之根;创造了古老而优美的汉字,是文字之根。因此,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根文化的发源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所在。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河南境内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被誉为“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已经明确的各类文物点有2816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单位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14处。除了上述六大类文化资源之外,还有以《诗经》、《周易》为代表的元典文化;以殷墟甲骨文、篆书、隶书为代表的汉字文化;以老子、庄子、张衡、杜甫、岳飞等为代表的圣贤文化;以钧瓷、汝瓷和宋代官窑为代表的瓷器文化;以濮阳杂技和周口杂技为代表的杂技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原特色、中原风貌,属于典型的中原特色文化。

(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品位高,优势明显

河南是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壤,是华夏文明之源,源文化是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最为突出、不可替代的特色所在。在历史文化中,河南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全国密度最大的古都群。河南的根祖文化是最具明显优势的资源品种,陕西、河北、湖南等地虽然也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和遗迹,但伏羲为三皇五帝之首,“万姓之源”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其他的名士文化资源作为一个群体,其品位高、优势明显也是不可比拟的。大量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国际和国内都有广泛影响,如老子、庄子、墨子、玄奘、张衡、张仲景等形成的圣人系列或名人系列产品成为最具优势、最有特色的资源品种。

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思路

(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原则

首先,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原则。保护是基础,开发是目的。合理地开发有利于保护,而绝对的保护实际会窒息文化的生命力,关键是开发与保护都要适度。其次,内涵式开发与外延式扩展相结合的原则。内涵式开发是对历史文化资源包含的各种文化因子和积淀的丰富文化底蕴进行发掘。外延式扩展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相关的各因子进行类别上的放大,从整体上开发其他相关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的一种方法。第三,发挥优势与突出特色的原则。发挥优势能事半功倍,特色鲜明是旅游产品的生命。要根据市场需求,在河南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要点

首先,开发祖根文化寻迹游。针对河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对祖根文化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注重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要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并重。除了姓氏之根和民族之根外,重点开发老子文化、名人文化、汉字文化,彰显它们的独特魅力。其次,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和文物古迹游。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旅游开发要进行科学的城镇规划,把旅游文化纳入到城镇规划中去,进行保护式开发;要注意与名城、名镇的历史文脉相一致。河南的古都年代久远,要表现远古文化,加强高素质导游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运用现代技术、利用人物表演,让历史文化动起来。第三,开发华夏文化探源游。华夏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主体,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部分,开发该产品具有极大的品牌意义。因此,要推动华夏文化起源时期的研究,确立和宣传河南在华夏文化起源时期的历史地位。该产品还要突出早期华夏文化的原始性与神秘性,对华夏源文化进行整合,开发文化表演项目,将“探”作为该产品的主要特色,以此带动华夏文化探源游的大发展。第四,开发武术文化游。武术文化是河南重要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要树立“武文化之都”的形象,继续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提高中原武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此外,还要注重武学内涵的挖掘,加强武术学校的管理,培养武学人才;将武术和全民健身运动相结合,做好武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并利用各种机会加以推广和宣传。

[1]鲍洪杰,王生鹏.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治涛.试论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与开发[J].许昌学院学报,2006,(4).

[3]岳贤锋.河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古都中原河南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沁园春·赞中原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出彩河南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