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异化——“快餐文化”现象的文化社会学解读

2014-08-15 00:43唐惠敏
关键词:快餐异化文化

唐惠敏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思维模式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传统的纸质文明传承方式受到现代化媒体的重大冲击。在文化市场中,充斥着大量以电视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作品。这类作品像快餐那样有着广阔的消费市场,因而得名“快餐文化”。

一、快餐文化及其异化

社会现代化的一大重要特征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时刻改变着传统文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工作效率,强调时间观念,尽可能快速地吸收一切可获得的知识和技术。这推动了“快餐文化”的快速延伸,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咋舌。诚然,“快餐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以其特有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但这种满足多是不全面的、短暂的、表象化的,甚至有些“快餐文化”背离了文化的宗旨,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索取,忽视了内涵建设。“快餐文化”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诸如通俗小说、噱头新闻、流行音乐、低俗电影之类的文化商品。这类作品所关注的不是文化的本质,不是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而是文化消费背后的经济利益。比如,在我国,电视文化同消遣娱乐、广告宣传混为一体,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电视作品的同时必需收看商业广告。由此,文化和市场之间就具有某种“亲和性”。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文化创造者开始了标准化生产。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忽略了人们的差异性需求,也因此扼杀了个性。作为消费者只能选择顺从,购买整齐划一的文化成品,结果使得文化创造走上歧途。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表现出无个性化,必然限制会文化的进步,束缚人们的价值观念,扼杀个人的创造能力。因此,人们从标准化生产的文化作品中所得到的身心愉悦大大减少,我们日益成为由我们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的“附属品”。人们对于文化的崇拜逐渐异化为对文化作品的市场价值的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文化悲剧”。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异化理论

尽管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异化”的概念,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本著作中挖掘出文化异化的理论基石。文化是人类智力劳动的产物,因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所以,人的异化也体现出文化的异化。[1](P25-36)“文化异化”作为一个批判性的概念,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自身的社会劳动创造出文化,作为客体的文化一经产生就具有某种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但没有成为促进主体进步的推动力,反而成为与主体对立的一面,成为束缚主体发展的力量。马克思极力反对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限制,主张人类应该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科学地利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造福人类。同时人类也应摒弃“文化拜物教”的观念,在思想上解放自己,做生命的主宰者。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齐美尔的名字不能不提。特别在文化领域,齐美尔沿袭了马克思对于劳动异化的批判精神。齐美尔在分析资本主义文化危机时就提出过“文化悲剧”这一概念。他认为,文化悲剧的实质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反过来束缚和制约着人类自身的发展。他指出,那些外在于个体的客体文化似乎具有超越个人能力的力量,使得人们对于客体文化了解得越少,对它的依赖却早加深。[2](P15-25)在这之后,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阿多诺展开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他认为,“快餐文化”具有大众文化的典型特征,比如通俗性、商品化、标准化等。因而,“快餐文化”是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的核心。阿多诺指出,大众文化的普遍做法是“模式化复制”、“标准化生产”、“商品化经营”,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给他们的东西”。这就使得我们的文化消费具有了某种强制力,剥夺了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由于缺少选择,人们只能被动接受已经批量生产好的文化成品。文化工业决定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和内容,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支配人们思想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异化”。因此,阿多诺强烈反对文化创造像发展工业那样只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注重文化的内涵建设。[3](P246-250)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当代工业社会以其新的形式压制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否定因素。科学技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强了社会控制。[4](P98-115)在文化艺术领域,马尔库塞斥责将艺术商品化,认为文化艺术的商品化使艺术从与现实对立的高阁下降到庸俗的现实世界。文化失去了超越理想的动力,难以掩饰世俗的丑恶。作为人们精神层面“幸福意识”的来源,文化的底气越发不足。人们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看不到幸福,所得到的只是世俗化的文化“空壳”。它使得个体被掏空,整个社会培养出来的是单一的、“瘦弱”的人。[5](P253-255)

三、对“快餐文化”现象解读后的启示

“快餐文化”的异化已然给人本身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机。因而,我们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快餐文化”的负面影响,不能任其肆意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也不能盲目自信于文化的自我修复。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因素,我们能得出以下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找准“快餐文化”的定位

很多人都认为,“快餐文化”是一种蓄意炒作、恶意膨化的文化。“快餐文化”的流行必然导致文化的沙漠化。不可否认,“快餐文化”的确存在着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现象,但是也要看到“快餐文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针对快餐文化的影响,我们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又要强化制度规范。“快餐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因而,对“快餐文化”的态度应该是辩证的,不能一味否定快餐文化,因为它有存在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在快节奏时代生活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笔者认为,对于“快餐文化”我们既不能贬低它,也不能回避它。正确的态度是对快餐文化加以引导。“快餐文化”不应该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同时也不能希冀它能高质量地陶冶人的精神境界。我们要弘扬“快餐文化”里的积极因素,比如它更贴近人的现实生活,能以通俗化的形式覆盖更多的受众。而那些消极的方面,比如忽视文化的内涵,过分追求速度化,应不断修正和改善。社会主义文化应肩负起育人的使命,用先进文化武装人的思想。[6]

(二)树立人的主体意识

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文化作为人社会活动的产物。无论文化的价值有多大,它始终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因此,人类不能将自身的创造物当作终极理想,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具有批判性精神。人的创造之物应该体现人的精神。对待“快餐文化”,我们要持有辩证否定的观念。人类实践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扬弃,不断按照人的主体意识去重塑我们的文化生活环境,从而实现人的本性的回归。要树立人的主体意识就要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应当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这就涉及获得需要物的途径问题。文化是人类生产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培养人主体意识的内核。因而,“快餐文化”作为当代人获取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我们不可否认。但在汲取文化营养的同时人类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它体现在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快餐文化”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更具理性精神,更注重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文化市场的供给,而是要学会选择那些真正深入人们内在世界的文化作品。要在文化上引导人民建设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建设不能在与人民的脱离中取得真正的存在价值,而是在与人民的结合中发挥着自身的实践效力。牢固树立人民的主体意识,应在实践中积极引导人民建设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而发挥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人民意识,必须牢牢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勇于学习,自觉学习,在不断学习中走进人民,在体验人民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与人民大众一道共同建设好精神家园。

(三)弘扬“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文化领域,“以人为本”意味着文化必须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文化作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构成人的本体成分。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于人的生存至关重要。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生存基础之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但是在异化的文化世界中,人类的自由发展受到制约,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对异化的文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反思的根本原则就是做到“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本体需要,实现人的根本属性。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式微状态无疑给人们价值目标的选择和确立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人民大众的心理特点,有所取舍地选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缩短文化内涵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才能使他们更多地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必须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工作不断推陈出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7]

(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文化的异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它的商品化。商品化背后体现的是人类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不能简单、草率地通过工业化模式生产单一化、低俗化、空洞化的文化作品。这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找准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点,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文化精品。社会效益的好与坏,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基本准则。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坚持两种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首先,经营化文化产业要着力于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积极谋求应有的经济效益,用经济效益来支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社会文化建设才能彰显出更大的活力。

(五)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文化快餐”已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一部分,尽管“快餐文化”存在诸多的弊端。因此,文化部门应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净化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引导文化创造者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己任。鼓励文化工作者制作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通俗文化。要用主流文化引导快餐文化,用经典文化提升快餐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文化,表达的是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各级文化工作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则,走进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化精品。其次,文化执法部门要严格执行文化市场的准入制度,防止有害的、腐朽的文化糟粕入侵文化市场,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鼓励文化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法制、法规的宣传,加强社会教化的力量,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市场监督,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环境。

四、结语

“快餐文化”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的复杂性。作为文化大观园中的一员,“快餐文化”以其特有的生命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我们要重视它的正面影响。但社会主义文化肩负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快餐文化”不能担此重任。中国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结合转型期我国生动的社会现实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面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改造“快餐文化”的不合理因素,使文化大观园中的这朵野花以崭新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中。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郑杭生,刘少杰.马克思社会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6]胡洁.文化异化及对现代性的反思[J].黑河学刊,2012,(1).

[7]张丹丹.“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猜你喜欢
快餐异化文化
一只鸡的IPO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餐式读后感被打败了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智慧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