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
一个努力帮自己和别人点亮心灯的人
不少教师曾经面对这样的困扰:越是上公开课了,越是有人来听课,越是该展示自己的教学功夫时,却偏偏在关键时刻把课讲砸了。你看,下面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识?
我是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说几年的教学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特别是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中考成绩很好。但是,没想到,前不久的一次公开课让我很受打击。
是这样的:学校组织了一次年轻教师优秀课评选。我知道,这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准备。在这之前,校长和年级主任都跟我专门谈过话,希望我在这次活动中好好展示一下,给年轻教师做个表率。领导一谈话,让我更不敢轻视了,加班加点,全力以赴,深入钻研,每天神经都绷得紧紧的。说实话,上公开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差不多一宿没睡,在家里反复地练习。我心里就是一个念头:一定抓住这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一定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一定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公开课却偏偏让我讲砸了。不仅开场不顺,而且在关键时候竟然卡了壳——一道习题解不下去了。虽然我故作镇静,最后由学生帮忙把题解完,但是我知道,这回前功尽弃,到底还是关键时刻掉链子了。
虽然大家还是给了我很多肯定,但是,优秀课的荣誉还是离我而去了。那阵子,失落、懊恼、困扰一齐包围了我。平时讲课本来好好的,怎么偏偏关键时刻讲砸了?
这是为什么?一句话,都是“目的颤抖”惹的祸。
什么叫目的颤抖?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被试者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事先激发他们不同强度的目的性,比如设置价值不同的奖品。结果发现,被试者的目的性越强,越全神贯注地努力,手越颤抖得厉害,线越不容易引入。由于手的颤抖是目的性过强造成的,所以,心理学家就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目的颤抖”。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的目的性越强,他便越不容易成功。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目的颤抖。太想写好字,你的手会颤抖!太想踢进球,你的脚会颤抖!太想做出创意,你的脑会颤抖!目的颤抖虽然表现不一,可说到底,都是心在颤抖,都是因为心量太小,对眼前的名利太在乎了,太看重了,乱了方寸。结果,渴盼消磨了自信,恐惧蛀蚀了勇敢,失败吞噬了成功。追寻成功的路上,不知道多少人就是这样毁在目的颤抖面前。
有些教师越是关键时刻越容易把课讲砸了也是这样,砸就砸在目的颤抖上。就是说,心里把公开课的“目的”看得太重了,太在乎公开课的所谓“重大意义”了:评比结果、众人评价、领导看法、奖金职称,所有的成败得失、毁誉荣辱,都在此一举了。于是,方寸大乱了,目的颤抖了,也就把课讲砸了。
那么,我们该怎样战胜目的颤抖?怎样在关键时刻展示好自己的教学实力?
人生岂能没有目的?我们的教学工作,总离不开这样那样的目的。然而,目的本是引领我们前进的,如果太看重那个目的,如果将目的变成赤裸裸的功名利禄,当作重压背负在身,每前进一步心里总计较着这个“目的”,那么,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会惊扰我们的心灵,羁绊我们的手脚。
有句话说得好:“大体则有,具体则无”。我们应该有人生的理想,有生活的目标,有行动的目的。但是,人生的智慧在于,在职场上,在商场上,在官场上,在每一个名利场上,都把“目的”看淡一些。这样,就会多一份勤奋少一份贪求,多一份踏实少一点颤抖。用佛家的话说,这叫“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说到公开课教学,更应该把羁绊心灵的那个“目的”扔得远远的——什么评比结果、什么众人评价、什么领导看法、什么奖金职称,诸如此类,在备课讲课的具体过程中,这些东西都该扔得远远的,越远越好。如此,你就远离了“外重者内拙”,就做到了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平心静气,气定神闲。
如此心境,哪里还会目的颤抖?哪里还会在关键时刻把课讲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