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旸(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118)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何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成了许多高校体育教师思考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近年来针对高校体育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王宗平就曾说:“长期以来,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学术探讨多,付诸实践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从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转变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着手,不仅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要以全面加强学生的体育技术,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为己任,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课改革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综合人才。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这个标准中明确指出,大学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各运动项目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了解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与健身手段,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体育教学改革不仅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明确了体育改革的目标与意义,才能看出它反映出的问题,即大学生由于课业、就业压力增大,对于体育课的兴趣下降,体能素质指数下滑,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对于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采取措施来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新时期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是所有学科在教学改革中都使用的方法。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在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经验基础上,我们变传统体育教学为现代的体育教学,变单一体育教学为多元体育教学,变简单机械的体育教学为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丰富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兴趣。
首先是变传统体育教学为现代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所占教学环节少,比重低,单一的课堂模式,体育设备少,配套设施水平低,学生接触不到先进的体育技术,这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体育课的出勤率不高。但是采用现代化的体育教学之后,增大了体育课的课程比重,增加相关体育设施的采买与场馆的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游戏,引入一些多媒体教学和优秀体育电影的播放,多管齐下,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
其次是变单一体育教学为多元体育教学,传统体育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一学期要学会多种体育技术,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学生来说,困难很大,不免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改革之后,我们开设多种体育选修课程与体育相关活动,使所有学生在修读体育学分时,也都能在体育技术上有所收获,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最后,变简单机械的体育教学为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是指,不再简单机械的教学生基础的体育技能,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程度来调整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学校相关硬件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在达到大的教学目标下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
全面体育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经验,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条件,以优化体育教学为目的,争取使体育教学合理有序开展。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优化高校体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体育课局限比较大。随着教育对于体育的投入,高校的体育硬件设施较之以前有大的改善,这对于优化课程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变单一的课程为多元灵活的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体育课程内容如果符合了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激发,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到提高。例如我们开设了球类选修课程,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特色选修课,包括:游泳、滑冰、跆拳道、武术、健美操以及一些特色活动小组,如:双截棍、舞剑、太极拳等,一方面,丰富了课程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了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在选择课程时,可以兼及学分与兴趣,学生往往都会选择有一定基础的项目,不同以往的统一安排中的零基础,这对于优化培养也有重要意义。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地位,学生是附属地位。但是为了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转变师生地位,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转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育模式,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去探寻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奥妙,在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法。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力,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愉快的气氛与情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面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只有从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转变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才能不断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工作。
[1]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方向[J].体育与科学,1999,3.
[2]晓梅.新形势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