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广大教师对作文教学做出诸多努力,但是,多年来的作文教学成绩仍然不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总是把学生封闭在“教室—教师—教材”的樊篱里,使学生在这无尽的循环里兜圈子,这样就堵塞了学生的自身体验,如观察自然、解读社会、感悟人生、认识自我,禁锢了学生语言表达、情感体验,限制了学生人格养成的自由空间。
我们的作文教学究竟该怎么克服这些问题呢?结合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只有给学生竞展风采的舞台,实现人本的自然回归,切实确立“求真”的教学理念,探索“求新”的作文思路,努力构建“求活”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格局,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写作的教学水平。
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是对生活真切感受的升华。作文教学中所谓“求真”,就是教育学生在作文时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畅所欲言,展露心声。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根源,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动人的乐声。”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真话,求真意,是激起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加强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求真”艺术的探索,重视“人本”的自然回归;努力疏通写作与体验式生活的渠道,开拓写作的广阔领域,还学生作文以原本生动活泼的可人面目,彻底砸碎“假、大、空”的确令人腻味的矫饰面具;鼓励他们敢于遣悲怀、抒壮志、寄深情,善于表心愿、陈己见、出判断,让真“我”走进作文,让作文表现真“我”。
“读书贵有心得,作文贵有新意”。“新”就是创新,是“真”的演绎和升华。“求新”是文章写作中的一项不落俗套的思维创意,也是学生作文成功的“秘诀”,它植根于作者长期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的沃土之中。没有不懈的求索,就无所谓创新。如果我们都拥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心灵和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用“心”去寻觅,去发现,去挖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创作中的“新”是无处不在的。
姑且就拿我们所熟知的一种鸟——杜鹃来说吧。千百年来,人们惯常认为杜鹃啼血,悲从中来。杜鹃是“天地间愁种子”,诸多文人墨客更习惯于把她塑造成“愁”的化身,凄凉哀怨的使者,这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在现代作家周瘦鹃的笔下,杜鹃的叫声却不再是“啼血悲”、“伤情切”、“要断肠”的心酸,而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善用自己的匠心解读杜鹃“重涕而道”的至诚至真,品出了那“啼血”背后的无穷韵味,将其演绎成善良美丽的化身。这就是对普通事物的“新”感悟,是独具慧眼的创新意识的表现。
我们要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善于冲出传统思想的禁锢,打破思维定式的“僵化”,关注学生多向思维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事物,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长于发现“美”、巧于捕捉“新”的灵感,从而写出具有真知灼见、鲜明个性的新意文章来。
体验式作文教学“求活”的要义在于巩固课堂,走下讲台,走出教室,面向生活。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条新思路,一种新理念。
“巩固课堂”就是重视范文阅读的学习与指导,系统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技法,得法于课内。“走下讲台”其内涵有二:一是改革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单极化作文指导格局,不再因循老师站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地说、点、圈、评,而应确立学生是作文主体的观念,根据具体情况,实施灵活多样的作文指导战略;二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内容,冲破现行教材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多经典的课外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充学生作文的素材。“走出教室、面向生活”,是针对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而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充满幻想,争强好胜,善于表现,是养成教育很重要的时期。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带领学生适时走出封闭的教室、刻板的教材,走进生机无限的大自然,去饱览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领略四季风光的如诗如画,品咂乡土人情的无穷韵味,聆听生活壮歌的粗朴典雅,感受宇宙万物的博大精深。让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取作文的灵感,撷取作文的素材,这样定能使昔日“木偶面孔”的学生作文“活”起来、“亮”起来,使我们枯燥单调的作文教学“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