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击问题之石 激发思维火花

2014-08-15 00:50荣雪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设计课堂教师

◎荣雪飞

荣雪飞,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责任编校:王 玲

那天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那一堂语文课让我颇感意外,兴奋良久。作为教者我体会到了教学乐趣与激情,作为学生,他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与精彩;而这一切决不是辉煌的成绩所能赋予的。当时我执教的是《魏公子列传》一课。因为临近期末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埋头拉车,盲目赶课:每堂课上下来走出教室我都长吁短叹,甚至感觉无比的羞愧和自责,是我亲手扼杀了语文的诗意,屏蔽了文学的美丽。而那天,走出教室我格外激动,甚至有点小自豪,有点飘飘然。

那一课上到侯生为信陵君出“窃符救赵”之计时,文本中侯生有言:“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读到这里,全班哗然,大家对此非常费解。的确如此,作为信陵君的上客,侯生给主人想出了万全之策,可以回报魏公子礼贤下士的知遇之恩了,为何还要以死相送呢?问题一经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一改往日的“忸怩”“淡定”,放声讨论。几分钟后,我叫了停。试探性地问道,有谁愿意说说看?这时,一只手自信而又坚定的举起来。我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他,他的回答也让我十分满意:“就像田光先生向燕太子丹推荐了荆轲之后要自刭一样,侯生自杀一是为了激励信陵君;从另一个角度想,侯生也是为了让公子放心,自己绝不会成为公子的后顾之忧,泄露秘密。”

就在我想要心满意足地在溢美之词中结束这个问题时,他的同桌已经迫不及待跃跃欲试了,我叫了他的名字。他在补充了答案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侯生不立刻自刭而要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才自刭?”在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心中一惊、一喜、又一叹。惊的是这个问题,我课下也想到了,但没有特别成熟的答案;喜的是同学们思考的潜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了;叹的是平常不动声色的孩子,还真有股钻研劲、机灵劲;看来是我们扼杀了原本生机勃勃的他们。这个问题一产生,那激起的可不是千层浪了,而是大海啸了。一阵激烈的争辩之后,一双双高举的手如同雨后春笋,同学们争先恐后、见仁见智,一阵急促的下课铃声不免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意犹未尽之憾。

这一堂意外的语文课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直在反思我们的教学,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何打造“本真”而不“肤浅”,“自由”而绝非“凌乱”的课堂。通过这一堂意外的语文课,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提问艺术是优化课堂的重要手段。学习本身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深思、揣摩、顿悟、激动、有得,是一位教师的根本任务。

施良芳教授认为,课堂提问是“是反映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是一条‘行为链’”。本人认为,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这条“行为链”的“链接点”主要有三个:设问——设计问题、施问——师生问答、解问——评价回答。下面本人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如何用这三个“链接点”优化课堂提问。

一.设问有度——投石激起千层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精心,方能生成精彩。课堂提问要想真正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问要有度,方能达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成为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1.精准度

所谓精准度,即课堂提问要做到准确、清晰。教师设计的问题首先要吃透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重难点,问点应设计在知识的重点处和关节处。一个好问题应该如同一个突破口,打开这个问题的闸门,知识的清泉便会汩汩而出,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同时,问题表述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回答的程度和水平。教师应尽量避免用复杂的、抽象的、笼统的、模糊的、概念化的语言表述问题,提问措辞要简洁而不失准确、精练而不失具体。

2.难易度

教师设计课堂问题更要注意难易结合,切忌肤浅空洞,索然无味;偏离重心,舍本逐末;高深晦涩,望而却步。力求让问题阶梯性、序列化。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室里不应该有“被教师遗忘的角落”。问题设计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资格。所以问题要关涉回答“是什么”的简单判断型,回答“为什么”的深度探究型,以及回答“还有什么”的拓展发散型,使之各有所思,各有所获。同时,问题设计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又要避免大而不当,艰深晦涩,让学生无处下口,造成启而不发的结果。所以问题设计还应有序,由浅入深,化大为小,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3.开放度

课堂上教师要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果问题答案过于简单化,或者局限于唯一性,久而久之将浇灭学生回答的热望,抹杀了讨论的激情。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设问:“如果刘兰芝和焦仲卿没有‘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的结局会如何?”这样创造性的问题一旦提出,定能引发学生的热议,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应该注意的是,问题设计既要追求开放度、创造性,又要扣准教学的重难点,偏离了目标的开放与创新无异于妄想和空谈。

二.施问有法——千岩万转路不定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表现,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要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做到施问有法,巧妙灵活地发问,适时地调整发问方向,积极主动捕捉提问反馈信息,带领学生在千岩万转的曲径中探寻知识的清幽处。

1.因人施问

《论语·为政》中有言:“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上的表现就是要“因人施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能力、知识积累、个性特点都有所不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摘得属于自己的“苹果”。因人施问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破除学生间的等级差异,培养有特长的学生,以打造平等、和谐、活力的课堂。

2.因时施问

问在“当问”时,选准时机,伺机发问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课始,学生尚未进入学习状态,气氛相对来说比较沉闷,此时所提的问题最好是相对容易的是非正误的“判断型”问题,同时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迅速地预热。课中,学生已经完全跟上了教学的节拍,思维进入了活跃状态,此时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题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另外,跳出单纯的一堂课,我们还要注意借助提问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我们可以针对几篇文章设计比较性提问,针对专题设计总结性提问。例如本人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在教授了《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等篇目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总结性问题:送别诗的结尾有哪几种类型?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提问,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瞻前顾后。

3.因势施问

在课堂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思维发生卡壳、思考出现偏差、思路出现障碍的时候,此时教师及时地因势利导分外重要,如果问题过大,可以变鲸吞为蚕食,分解问题,化大为小;如果问题过难,可以变追问为导问,转移问题,另辟蹊径。当然,如果学生反映积极,踊跃热情,教师还可以趁机提出发散性、辐射性题目,引导他们乘胜追击,拾级而上,领略峰顶的无限风光,获取新知。

总之,教师不能站在学生的旁边,冷眼静观;也不能站在学生的对面,针锋相对;而是应该站在学生中间,静心倾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三.解问有则——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积极解问,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呈现标准答案,而是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做准确、清晰、个性的评价。但是,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的过程到学生回答即可结束。所以对于学生的提问不置可否,置之不理;或者求全责备,讽刺挖苦;或盲目赞美,等量齐观。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利于激发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教师不应该盲目否定学生的回答,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机会,教师要以发现的眼光去肯定学生的优点,本着鼓励性的原则。但不能针对每一位同学的答案都用“好”“不错”“行”“真棒”来回答,这种模糊性的评价久而久之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认为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产生模糊感,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教师评价还要本着个性化的原则,应该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个性化点评,有理在何处,不足在哪里;让学生在经历了千回百转、山穷水尽之后感觉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扭转了认识的偏差。

学生是纯净、本色的,要想让问题之石敲击出思维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关键的“好风”还要靠教师,靠我们去发掘教材寻找激发学生热情的亮点。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设计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