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之辨

2014-08-15 00:50沈中尧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题意审题命题

◎沈中尧

沈中尧,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左晓光

自话题作文淡出语文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并根据要求作文”的考查方式闪亮登场,至2013年,此种作文考查的方式已在分省命题中一统天下,即所谓的新材料作文。

命题、写作、评阅,是语文高考作文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而命题对于写作和评阅的规范和规定,既显主导地位,更具指导作用。讲求作文命题的科学性、公正性、可测性就愈发重要。基于此,很有必要思辨一下语文高考的新材料作文。

单就“新材料作文”一说,就有点不伦不类。如果意为“新材料·作文”,就意味着用来命题的材料都是“新”的。事实上,许多作文命题所用的材料都是传统与经典的。因此,恰切地说,应当叫“新·材料作文”。那么,又该如何界定新与旧呢?假如只是从时段上来划分,显然是说不清新旧之别的。新旧之不同,必须也只能按作文的要求及标准来衡定区分。

依照命题的呈现,新材料作文的总体要求是:自主选择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从中不难看出,单就作文评价第一要旨的审题立意而言,新材料作文只是笼统的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言下之意就是,只要立意确实来自材料就可算作符合题意,无须考虑角度或层次的当否。由此,是凡与材料中的任一方面能有所瓜葛的说法,不管是一个简单的提法或概念,还是一句明确的判断或论断,都可视之没有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余下就基本上是看行文的语言表达了。

从给定话题让考生阐释,到由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出话题后加以阐释,新材料作文的设题方式与评价标准,完全是曾经的话题作文的改版。当年的话题作文,先用一则材料作为导语,而后引出一个明确的话题,同时规定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除却没了明确的话题,其它与话题作文几无区别,只不过将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改成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具体到有关作文立意高下的评价尺度,前者是只要表达在话题的氛围内或与话题有关即算符合题意,后者是只要提法或说法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即算符合题意。相比之下,新材料作文只是把话题作文原有的“话题”略去,改由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自主罗列出话题而后作文。即使如此,在作文命题所提供的那些材料中,总是或明或暗地显露出情同“话题”的提示或解说。

如此一来,意欲改变话题作文副作用(可参见本刊2012第4期拙文《后话题作文的前瞻》)的新材料作文,事实上成了新瓶装老酒。看一看采用新材料作文题之后各地所推出的高考优秀作文,差不多都是没给话题的话题作文,再对这些高分作文做进一步的思路分析或推断,就会发现,话题作文对学生作文文风所造成的影响,在新材料作文题面前并未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新材料作文之“新”,“新”的指向不明确,“新”的要求不彻底,归根结底还是评价标准没能完全“出新”。

严格地说,既然是为了规避之前话题或标题作文的某些不当,新材料作文就应当建构起一套完全契合命题目的和要求的检测评价标准。尤其是围绕审题立意的评价,现在只把“立意是否来自材料”或“立意有无材料依据”作为评阅的标准,实际上与此前话题作文的评价标准几无差异。因此,新材料作文理应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明细化、梯度化。具体地说,就是可以依照“判断、分析、推论”来逐层渐进式地给出评价。

明确规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作文的立意就只能也必须以所提供的材料为立足点或出发点,即无论从哪一方面或任一角度提出概念、摆出看法、显示见解,都要以材料为依据,按材料来定夺,在材料中要有确凿的依据或针对。讲求的是说法或表达与材料内蕴的吻合度,尤其是不能与材料中的表述形成悖论,哪怕一句话甚至一个词。

像2013年江苏卷的作文,面对“探险者与蝴蝶”的那则材料,大量的作文都是先依材料提出看法列出话题,然后再对其展开议论或者以叙述的方式来加以显现。仅以“细节”为中心的,就有“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小细节,大影响”等多种说法,看似大同小异,实则不少提法或者说法,与材料中的人物及事件都没能很好地匹配,差之毫厘偏之千里,甚至是无中生有。审题立意的第一步就脱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显然有悖新材料作文的要求。

强调概念、判断的精准,并不是要以它们为话题来做发散型的行文,而是为了更为准确深入地剖解材料的内蕴。这对于改变当下新材料作文较为普遍的“先由材料推出一个话题,而后再通过堆砌素材完成作文”的现象,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核心点,就是要讲求有的放矢,即实实在在地针对材料做回归式的分析与表达。无论叙述还是论说,都要充分关照材料的存现实际。能否对材料多做一些如此的追问:这是一个问题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中间还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吗?再积极地做相应的回归分析,应当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高下比较的基本原则,守住这一条,叙述和论述才能算是有实际意义和思考价值。

譬如2013年新课标卷Ⅰ关于切割钻石的“经验与勇气”的新材料作文,那些只把“勇气”作为话题来谈价值意义的作文,就很浮泛也难显自我的思考;即使将“经验与勇气”作为一对关系加以表述,如果完全不涉及材料中的其它方面,诸如心态、追求、动因、方略等,也不能算是真正契合材料,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没有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当然,这样的契合,既需要有敏锐的眼光来透析材料,还需要有一定的理念功底来解析材料。

采用新材料作文的方式来考查,为的是更为严谨地防宿构防套作,以增强作文水平测量的可信度,新材料作文中“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的要求可见一斑。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那种直接肯定或否定材料的某一方面再就此发挥,或者采用随意枚举或类比列举的方式来敷演成文的,都不能进入优秀作文之列。从另一方面看,讲求鞭辟入里,按思辨做道理推论才是正道。能够分层剖解材料,并能立足其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发现其中的人、事、物、情所蕴含着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历史观、文化观、环境观等等诸多值得思辨与推论的方面,才能算作高水平的作文。

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无论是事实性材料还是道理性材料,解读的难度都不大。而越是明确的人事或说法,其内里或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多的可以确定又并不确定的因素或成分。譬如2013年新课标卷Ⅱ以“同学关系”为中心的新材料作文,其材料中有关高中同学之间关系的回忆性表述,精确的数据与明晰的分析都颇有说服力。但这仍然只是材料的表象,作文要能从“同学关系”的存现实际里发掘出或联想到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亲疏关系的价值观、建构关系的着力点,以理性的分析思辨代替感性的列举演绎。

当下的作文指导和训练,特别是作文的“备考”已形成一个怪圈:一面是大量的素材和技法的准备,一面是大量的空泛和虚假的写作。其结果,面对新材料作文,满足于对事实性材料作由甲到乙到丙的“对列式”的叙述,或对道理性材料作可A可B可C的“例说式”的论述,即使甲乙丙或ABC对上了材料的内涵,至多也只能算是基本符合题意。其实,叙述性材料的具象性和论述性材料的概括性,都对作文提出了更富哲理思辨的高要求。新材料作文的评阅也就要确确实实以此为基准线,对高于简单列举,且能做出明确判断、分析、推论的,方认定为切合题意,对低于一般列举,即判断失当列举不符的,应视作为偏离题意。如此,对于实实在在优化作文的复习指导,扎扎实实提高写作的思维能力,定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题意审题命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一道中考题的五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