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效能为基点,重构高师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2014-08-15 00:50王冰冰陈小妹单百灵
语文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效能课程体系学科

○王冰冰 陈小妹 单百灵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 海口 571127)

“效能”多指活动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时下“行政效能”、“管理效能”、“自我效能感”等热词频出,多将“效能”作为衡量结果的尺度。本文将“效能”引入教育领域,“培养效能”作为教育培养结果的呈现,体现着人才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办学业绩的根本标准。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从培养效能出发,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走访等调研,了解和分析近两届琼台师专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情况,工作后对所学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使用情况及就业单位的评价情况等,认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效能总体较好,培养目标基本实现,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岗位适应能力较差,工作后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与在学校所到学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专业能力有欠缺,往往遇到人际关系的“瓶颈”。这说明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没有实现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课程体系与相关的职业岗位标准仍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重构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语文教育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

1.课程设置本科化,学科知识单一。从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来看,普遍认为在学校所学知识“基本够用”,但就业后最缺乏最需要的知识是“教育教学知识”;“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和“古代文学”三门主要学科课程分列“对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多少帮助的课程”的前三位。用人单位也反映学生们学科知识较单一,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不够,教学研究能力薄弱,专业性不强。通过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只开设有语文学科的课程,课程数量为8门,且几乎每门课程都是开设一年;而涉及教育教学知识的课程只有“教师教育必修课”中的5门课程以及少量专业限选课,这些课程几乎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有些课程内容重复,且大多为理论课程,唯一一门与实践联系较为密切的是“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但学生们也是蜻蜓点水般了解一些教学案例,授课内容仍以理论为主。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过于本科化,学科单一且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偏高,未能突出教育教学的职业特性。

2.专业能力不够用,实践技能课程比例较低。在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中,认为刚工作的师范生最缺乏的是组织管理能力,主要是班级管理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前者尤为突出。另外在听课评课、教学设计和教材分析等方面都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专业能力不够是用人单位反馈的最主要意见。而这与语文教育专业原有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课程比例偏低、见习实习内容空洞直接相关。一方面,学科专业知识不指向教学实践,教育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操作没有落实,直接导致理论无基础技能未实践;另一方面,见习实习多流于一般的观摩和听课等形式,学生缺少参与教学实践的经历,教育教学技能远不熟练。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比重太低,理论实践课程缺少有效衔接。

3.人格素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不够,课程设置存在漏洞。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敬业的职业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有些毕业生适应快晋升快就得益于良好的素养。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参加过很多社团活动,参与组织学校大型活动,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工作后很容易融入新的团队并受到好评。但也有不少学生反映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遇到人际关系的“瓶颈”;用人单位也认为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升,有些毕业生既没有班级管理经验,又没有爱心和责任心,会引发非常危险的后果。纵观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虽然在课程目标中不断提出要深化素质养成,但除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学科课程以外,只有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稀有且内容空洞、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更是无迹可寻,这是原有课程体系中的开课缺漏。

二、重新建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6号)中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要求“重视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小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因此课题组协同语文教育专业团队,遵循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坚持“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统一,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统一,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统一,理论掌握与实践提升统一,专业研究与职业情感、理想、态度培养统一,教学基本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统一”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兼顾融合性、实践性、案例性、专题性和灵活性,针对培养效能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构。新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充实了实践内容,并更加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将学科内容与专业知识挂钩,使学科渗透于专业。

一方面,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中新增了1门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二)》进一步明确为《小学语文项目教学》,并且将语文学科的必修课程内容与教师教育知识相挂钩,如《文学理论》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文学理论(一)》为基础理论的学习,《文学理论(二)——文本解读方法》则侧重读写实践和教材分析的学习。另一方面,减少原有的语文学科限选课数量,由原来24门缩减为6门经典人文课程,又将其他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相融合,开设了如《教师教学文体与写作》、《美文朗诵与小学朗读教学》等5门较为实用的教师教育选修课。这样,学科课程不再等同于师范类本科院校中的同类课程,而是更关注岗位工作内容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辅相成,凸显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

2.有效安排课内外实践,使技能训练融入课外活动。

新课程体系中不仅新增《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这门技能课,调整增加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践比例,还特意针对毕业生欠缺的主要专业能力,强化了《小学语文课例评析》、《教师教学文体与写作》和《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三门课程的实践内容,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课评课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但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光靠课堂上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在新课程体系中按照课程模块提出了具体的课外实践项目,并明确内容、时间安排和考核要求等,“以赛促展、以展促学”,鼓励学生通过比赛、展演等方式利用课外时间练习三笔字、简笔画、朗读、演讲和试讲等,强化教师基本功技能。同时,把学生教学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读书报告演示大赛等的成绩纳入学分制管理,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级大赛,可以按级别和比赛成绩折合成相应的等级或学分,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们技能训练的热情。

3.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使素养提升贯通培养过程。

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更注重职业道德情感教育,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穿插讲座,请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或者有成就的一线教师,现身说法,谈教师职业的甘苦、教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我的老师”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写自己的老师,写在成长的道路上影响自己的老师。另外,对通识类课程进行重新确定,开设涉及中国文化、礼仪文化、教师礼仪、成功励志、美育教育等人文类、艺术类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还需继续的改革之路

虽然重构后的语文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更富科学性、专业性和实践性,更符合小学教育的课程标准,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和解决。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会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但因为课时问题新课程体系中还是主要开设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增加另一门学科的教法课程,距离“熟悉”掌握两门学科的要求还有距离;关于提升学生教学研究能力的设想,初步想通过学生做教育小课题来进行推进;还有素养教育如何评估等问题。这些都还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断根据新的培养效能情况继续完善、改进,使之朝向更加合理的方向。

[1]田笑霞.语文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2).

[2]周利萍,李金波.专科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对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3]李淑芬.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3(32).

猜你喜欢
效能课程体系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