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修教学中探究意识的培养

2014-08-15 00:50:27胡志宝
语文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意识

○胡志宝

(杭州市瓶窑中学,浙江 杭州 311115)

《论语》是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也是我们高中语文学科中选修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论语》选修教学充分挖掘了《论语》中的探究资源,非常的适合有重点的探究式学习,而且《论语》选修教学的每一课后面都设置了探究性的问题,可以充分培养探究意识。所以,我们在《论语》选修教学中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学会论语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究意识,体会探究的乐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

(一)抛去译文,学生自由感悟解读,激发探究意识

对于论语的选修教学,我们不要去在乎单一的译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性解读,有目的性的将课文中的译文去掉,用课堂上的多媒体放映《论语》原文,让学生利用以前解读文言文的知识来原生态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中间碰到很多的困难,关于字词的困惑,句子的不理解等等。如果学生在阅读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那么就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如《诲人不倦》一课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一章学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例如①“女与回孰愈”怎样去解释?②如果将“吾与女”译成“我赞成你”的话,那孔子为什么能如此武断地说子贡不如颜回呢?③“闻一知十”说的是善思的意思还是解释为善迁?④“吾与女”中“与”译成“赞同”或者是“和”哪一个合适呢?问题的产生就会引导学生进行更深的探究,不断地对语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利用现代教学模式自由发挥提问,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在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上要做到开放性。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问题的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自主探究并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探究意识。如:在《论语》选修教学中,老师先不要进行讲解,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这个探究的问题产生兴趣,为获得新知识提供动力。“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仁”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0多次,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具体说的是哪一种境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再对“仁”进行整体的解读,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整体的探究,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探究的意识。

(三)教师带领学生还原生活场景语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没有探究兴趣的脑力活动就会给他们带来疲劳。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有没有探究的欲望,就取决于老师有没有设立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意境。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出发,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意境,引到学生养成“认识冲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他们课堂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不懂的知识。如在《论语》选修教学中,教师采用还原式诵读,把当时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场景最大限度做一个真实的还原。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就会想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模样。比如朗读“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时候老师讲解一些孔子周游列国的而处处受阻,当时作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的无奈,模拟当时的场景,说话的语气等等,从文中的语气助词“也”“矣”中感受到孔子对于年事已高的感慨,使学生能够与圣贤对话,学生能够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四)讲解论语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很多的学生感觉到乏味,上课听讲没有任何的兴趣,对《论语》没有任何的探究意识。《论语》选修中基本都是由一个个的小故事串联而成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在解读《论语》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故事不仅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中感悟里面的道理,增加对于论语更一步地探究意识。例如《论语》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这章的解读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历史长河中为了自己的信念杀身成仁的志士,让同学们举例说明?具体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意识。再如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让学生想想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并且想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说明。老师的问题,往往能够唤起学生自身求知的渴望,像故事这样的问题,更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动机,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

[1]韩国双,郑剑霞,方娟.选修课可以这样上——例谈《《论语》选读》中的问题探究设计[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3):1021 -1023.

[2]赵盛成.论述语体的故事性表达与故事视角下的拜访式阅读——《<论语>选读》的一种教[J].语文建设,2009(9):1471-1473.

[3]于丹.《论语》心得[M].中华书局,2007.

[4]王少弄.读《论语有心得》[M].海潮出版社,2007.

[5]周红阳.《〈论语〉选读》,究竟要求学生读些什么?——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构想[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9):248-251.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意识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