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粟 斌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董一菲曾说:“我理想中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与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因此,在董一菲的诗歌教学中,这种文学气息是贯穿一堂课的。比如,在《短歌行》的导入环节,她是这样设计的,“刘邦《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异曲同工,只是‘刘、项二人不读书’,只是‘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反观《短歌行》,曹操‘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1]通过把曹操的形象与刘邦、项羽二人的形象进行对比,更加反衬突出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真性情与真豪杰,使他更全面、立体化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他的豪气,他的才情,无一不使人折服,令人赞叹。作为一代雄主,他足以傲视千古,作为英雄诗人,古今又有谁可比?又比如在《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的课堂里,“师:我们回忆一下,南唐后主李煜在由君主沦为阶下囚的时候,曾经写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远离家乡的时候,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岳飞抒发感情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2]在讲于右任的《国殇》时,董一菲通过诗歌串讲的方式,旁征博引,把“乡愁”的感情线从南唐延伸到大金,使饱含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乡愁”穿越历史的风尘扑面而来,让学生们陶醉与沉浸在这挥之不去的愁雾中,从而使他们深深地品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于“乡愁”感情的理解与感悟。
语: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色彩。向日葵的金黄是凡·高生命的向往;莫奈用棕色表现伦敦漫天的迷雾,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缕寂寞和孤独;多瑙河流淌的是施特劳斯的湛蓝;四月的天空飘洒的是诗鬼李贺瑰丽的红雨。这种用诗意的语言创设的画面美与色彩美的情境,使学生们感受到了诗意般的熏陶与审美的洗礼,他们会不自觉地带动隐藏在自己内心的情感,跟随心灵徜徉在这多姿的色彩中。从而,深深地领悟到色彩与民族审美间的重要关联性。另外,在《一棵开花的树》的教学中,学生用诗般的语言这样解读:本诗富有真情美,读过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像繁复的花瓣一层一层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而又比如在教授《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时,她这样说:故乡是什么?故乡也许就是妈妈的一声呼唤;故乡是什么?故乡也许就是村头的袅袅炊烟;故乡是什么?也可能是那条日夜流淌的小河,也可能是一切的一切……这样亲切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同学们思念故乡的感情如流水般倾泻出来,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增添了对故乡的无限遐想,在她悠长而又平缓的语调中,让大家感受着故乡的柔情与妩媚。
诗意的语言是语文课堂的底色,它可以唤醒学生个性的思维。董一菲用诗意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学生也回报以诗意的语言。师生对话充满智慧,课程资源有机生成。[3]在校本课专题《诗的色彩与民族审美》的教学中,她设计了这样一段导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形势下,逐渐形成了以“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要做学习上的主人及用教材进行教学”三个观念为主体的新型教学价值理念。如今,在董一菲诗意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她更是依托教材,将“生命生活”引入课堂,带领他们在语文的天地里,平等对话,诗意融汇。例如在《迢迢牵牛星》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师:看来写织女的一双“纤纤素手”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刚才这组同学说“河汉女”很勤劳,我有不同看法,明明是“终日不成章”嘛。生:“终日不成章”不是因为织女不勤劳,而是因为她思念牛郎所致。在这里,教师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师生之间共同探究,追求民主对话,师与生教学互助互长,丰富了诗意化的生命。从而在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师与诗,生与诗,诗与诗网状型的传导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再比如,在教学《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中,“师:为什么开篇起笔要这么说,‘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为什么要写这草?草和人的离愁有怎样的不解之缘?你来说一说,草怎么承载离愁?生:我觉得作者满眼望去都是草,看着十分荒凉,看到草可能就想到家乡的繁盛,就产生思乡的感情”。[2]诗意课堂的建构,不仅要有师与生的动态生成与合作交流,更应该让学生树立生命的意识,有一颗“诗心”,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文本。在这堂课上,学生很好地走进了文本,体会到了一位老兵身处边关,有家不能回的强烈思乡之情,真正与文本进行了诗意的融汇,从而走进了人物的心灵,达到了生命的感悟与解读,完成了生命的对话。
诗意课堂的建构,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开始,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比如,董一菲的课堂总是以诗意唯美的语言导入,与学生共同创设充满诗意的课堂,采用仿写的训练,不但能为诗意的语文课堂增光添彩,还能让学生强化对诗意的领悟。比如在《迢迢牵牛星》的课堂教学中,董一菲用多媒体展示出了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师:请同学仿照这首诗,结合《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写一段文字。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牛郎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紧接着,老师又引用《鹊桥仙》句式,让同学们作一段仿句练习。多媒体展示例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西楚霸王与虞姬的生死相依的爱情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胜却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爱情”。[4]前面对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的仿写,主要是让学生表达对诗歌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审美感受,让他们更好地体味牛郎与织女的离愁别绪,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而后面的仿写《鹊桥仙》,主要是让学生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进行文化拓展。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在丰富学生的情感,打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在《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写席慕蓉的《乡愁》,“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生:故乡的画是一首清朗的诗,总要有曙光的黎明起始。故乡的印象却是一段朦胧的惆怅,仿佛雨中的徜徉、消逝”。在此次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们对《乡愁》诗歌的仿写,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了乡愁的情感,在生与文本的不断交融中,升华了诗意的空间,使得同学们都具有诗一般的心灵与诗一般的情怀。
总而言之,通过对董一菲的诗意语文课堂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启示,比如深厚的文学素养、诗意唯美的教学语言及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更应该让这种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成长,灌溉彼此的心田。
[1]董一菲.仰望语文的星空[M].长春出版社,2011.
[2]《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课堂实录[J].江苏教育研究,2011(18)
[3]许书明.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J].中学语文,2013(7).
[4]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