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福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们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用法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多注意对学生成语应用、理解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有所帮助。
词类活用是为了语言交流的方便,改变了词语原来的语法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很多种类,如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等。在现下存在的成语当中保留了相当多的词类活用现象,接下来笔者将就各类用法进行举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名词活用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汗马功劳”的“汗”是“使……出汗”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什么的意思。如“不耻下问”的“耻”是“以……为耻”的意思。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将名词当做动词来使用,其意义产生关联性或不关联性的变化。如“名子”的“名”本是名词,在成语“莫名其妙”中则活用为了动词,意思是“说出”。
名词活用作状语,即将名词当做状语来使用,意义变为“在……”在。如“风餐露宿”是指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常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动词活用一般分为两种,分别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将动词当做名词来使用,其意义一般发生关联性变化。如“救死扶伤”的“死”是快要死的人,“伤”是受伤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其意义变为“使……”。如“劳民伤财”中“劳”与“伤”分别是“使……劳”,“使……伤”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一般分为四种,分别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取长补短”中“长”的意义变为“长处”。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集思广益”中“广”的意义变为“增广、扩大”;“敬而远之”的“远”变为“远离”;“穷兵黩武”的“穷”变为“竭尽”;“恃才傲物”的“傲”变为“傲视”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正本清源”的正变为“使……正”;“光宗耀祖”的“光”变为“使……光耀”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不耻下问”的“耻”变为“以……为耻”;“兵贵神速”的“贵”变为“以……为贵”等。
另外,还有数词的活用。如数词作名词,“杀一儆百”是杀一个人,警戒许多人;数词作动词,“一日千里”是一天奔驰千里路;数词作副词,“一无是处”“一无所有”的“一”均作“全、都”解。
总之,学生只要用心揣摩,就能在成语中体会到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词汇的发展,在实词上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这也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
如:“百读不厌”,“厌”为满足的意思,而今义为“讨厌、厌恶”;“奔走相告”,“走”与“奔”为同义,都为“跑”的意思;“不假思索”,“假”是“凭借、依靠”的意思;“不速之客”,“速”为“招致”的意思,引申为“邀请”,而今义为“迅速”;“因人成事”,“因”不是“因为”,而是“依靠”的意思,意为“依靠别人做成事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不是“水池、池塘”之意,而为“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赴汤蹈火”,“汤”为“沸开的水”,不是“带汁的水”;“形影相吊”,“吊”是“慰问”,不是“凭吊”,意思是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比喻孤单。
成语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存在很多文言现象,通假字也是其中之一。
例如,“捉襟见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语出《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含有通假字的成语很多,下面列举一些:信口开河(通合),秣马厉兵(通砺),一暴十寒(通曝),疾恶如仇(通嫉),拨乱反正(通返),受益匪浅(通非),图穷匕见(通现),等等。
总之,以成语中的文言现象为突破口,再加以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的用心揣摩,就一定能体会出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律,古文的学习也就得心应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