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理在中国现代建筑意境 营造中的应用

2014-08-15 00:46崔千朋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画意境建筑设计

崔千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当我们不在质疑建筑是否是艺术的时候,“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等词汇却充斥着建筑行业,这时中国的建筑设计师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对建筑又说明了什么?种种的疑问都在向我们阐述中国的建筑设计该如何去做,中国的建筑要走向何方等问题。

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正是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一直在研究的方向,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也是中国现代设计师目标和任务。中国的现代建筑从全盘的西式抄袭,到后来建筑的复古,这都使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表面化、片面化。如何把握好现代建筑中传统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呢,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能低层次的拼接式模仿,也不能是仅限于表面上的复古,要做到神形具备,兼 收并蓄。建筑的生命在于体现感官世界的一个的 深层次的感受,而这个感受恰恰体现在建筑意境的营造,意境的营造才会让人们流连忘返于园林的深幽,让人们惊撼于建筑的威严。因此,研究中国国画的意境美是了解中国人审美观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研究如何做让中国人满意的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环节。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意象空间。也是欣赏者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所触发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但是追求意境,不能只看到“物”。建筑体现出的意境,就不单指一事一物,而在于整个建筑溶于环境,而这种适合诗人们吟 诗作对的环境,正体现了设计者对意境营造的匠心独运。由此可见,现代建筑的意境营造不能单单从设计师个人主观意愿出发,建筑针对的使用 者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设计过程中着重考虑使用者的活动,使人们在空间中舒适便利。建筑设计师在此基础上要为使用者展示的是一幅艺术作品,并在心理上为其营造出舒适的生活氛围,设计师通过意境的营造来诱发使用者内心的美好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可以说建筑意境

是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心境的统一,具体建筑空间与缅怀展望的统一,以具象表现抽象,以实像表现虚像,以有极再现无极。沿着情感的轨迹,提炼客观景物,还原文化内蕴。所以我们研究国画的意境美与中国现代建筑设计,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即共性)和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区别),而共性更能体现现代建筑设计的意境美。

一、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崇尚自然”。范仲淹:“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建筑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文人山水画,从建筑中观赏自然,从自然中欣赏建筑,从“看”到“观”,到“想”到“交流”,其实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大自然所表现的那种生命力是无法仿造和复制的。《腾王阁序》中“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讲的也是这种意境,崇尚自然才会有生命的延续感。国画的意境写意,强调自然中鬼斧神工的感觉,对写实的景观没有刻意去模仿,而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也应该在地形、环境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线性空间理念上有所体现,利用国画中写意的意境理念来创新设计,使建筑在不同角度欣赏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心境,达到的是一步一景的效果。建筑意境也可以采用国画中的“借景”之法,达到人在室内,心在景中。就如杜甫的诗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国画中的留白对建筑意境的影响

国画中的“计白当黑”,可以通用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中的留白,可以让人思维延伸、遐想无限。建筑设计中如非必要不用求全求满,一定要让空气在建筑里流动,楼与楼之间要给气留下空间,使空间疏密有致,不显局促。 “无,当有之用。”建筑的关键就是有空余的空间,而不是把整个空间填满。建筑追求的是“无”的东西,有了无,这个空间才有了生命。好的建筑会在空间的营造中注意“留白”, 留白是一处空间,给思想以徜徉的空间,给心灵以栖息的家园,给艺术以飞翔的天地。留白也是一种更为充盈的生活。可以无语邀清风,对语话夕阳,使生活添加无限想象。

苏州园林驰名已久,闲憩林荫,信步湖畔,只见吴越文化、江南建筑和山石、水泽融为一体,厅堂、楼阁、亭台、廊、旱船等与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和温静醇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以黛瓦粉墙为背景,亭台掩映下所形成的留白,使它的建筑空间虚实交织。花木扶疏中的“方寸天地”乍看起来平淡无奇,像是无所用途,但却使整个园林犹如一幅隽永的中国山水画,既有实用性又富观赏性。精心的留出空间让自己去琢磨去品味,让每个人去发现自己心中独有的见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空着它,却能体现建筑意境的美感。

单体建筑的留白要以环境为依托,所以建筑群对单体建筑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作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城市更需要留白。城市建筑的“留白”不仅体现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精神的一种体现,而且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屋子里留下的那一抹最后的阳光,就是留白。城市是一篇抒情的散文,建筑是大地上的立体诗行,建筑的疏密有致、跌宕起伏,就更讲究 “留白”。哪怕只是一缕阳光,一片草地。这都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环境的负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城市中的“留白”,留下了孩童嬉戏的欢乐,留下了阳光普照的温暖。

三、国画中光影的运用对建筑意境的影响

空间是建筑的实质,而光是建筑意境的灵魂。光在国画里不是为了塑造景象的形体,而是为观赏者创造思维延伸的空间。在纸墨的碰撞与交融中激荡起空气的律动感,这不仅显得画面生机跳动,还可以烘托出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境变化。更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气质。光与形的结合使画面产生延伸感,使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心境超越空间、时间融为一体,让有限的作品拥有无限的感知。而建筑空间中的“光”是经过建筑师精思细构,以建筑材料质感表情为手段,使用者的视觉规律为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民族文化内涵,融合自然光、人工光的实用、美学、精神等功能于一体,使建筑空间与光完美融合。人们身处其中感受到明亮、舒适、轻松的愉悦氛围。而光的韵律、层次、对比等艺术效果可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从而形成温馨、美好的建筑空间及意境空间。

如果说建筑是三维山水画,那么光影就是画中最跳跃的笔触。摇曳的光影在建筑的墙面、地面上交织,留下空气灵动、飘忽的印记,让我们感受到的流动,感受到生机。反之,建筑空间不但会呆板而缺乏活力,而且建筑材质的色泽与质感也无法充分表现。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要慎重考虑光的因素,我们充分考虑运用光影在建筑空间中的变化,可以使建筑的各部分空间产生强烈对比,在此同时又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并且使建筑空间产生韵律与层次的美感。中国在园林设计中常利用光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氛围,“曲径通幽”、“宁静致远”都是中国园林的主旋律。所以中国现代建筑更应该通过墙面、装饰、植物、窗门、台柱等来丰富光影变化,形成一种顺应自然、大巧若拙的意境之美。建筑墙面的砖石凹凸、金属精巧、玻璃晶莹、木质细腻等在光的映射下尽显自然的质感,就如国画中笔墨碰撞中所体现的生命的律动,使建筑完美演绎得以升华。

四、国画中水的表现对建筑的影响

鲁斋鲍氏曰:“物之初生,其形皆水。水者,万物只一源,原皆根于天一之造化。”在国画中,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画面构成元素,且说水生于一阳气,而凝于太阴之中,他可以是万壑从中一水口,也可以是波澜横阔、接天万顷的江湖。国画中可以通过寥寥数笔的勾画,使盈尺之余的画卷产生无限的延展性和想象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而建筑意境中的水更是不可或缺的,建筑意境中的水不仅要给人流动飘渺的感觉,更要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所以建筑意境之水分为自然之水和人工之水,自然之水不仅给人流动、明净之感,更要强化水的特性,使景物在不同的时间留下飘渺的倒影,引发使用者和观看者无限的遐想;建筑意境中的人工之水的形式很多,如喷泉、水池、水幕、室内鱼缸水等,它主要是以设计师的主观意愿来进行形态变化和声音变化来引发观者的想象。水的形态变化不仅拓展人们欣赏的想象空间,而且使静态建筑充满跳动的音符,所以建筑实体与水的结合构建了建筑的意境空间,完成建筑设计的文化底蕴。

国画、山水诗歌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积淀,‘画意’不仅能体现人们的内在修为意识,更能体现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那么这些画意在建筑中的体现就表现出建筑意境。这些美的变化,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思维感官上 独特的感觉。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画意之外的一种‘建筑意’的愉快。这也就促使建筑师应从传统文化内挖掘建筑意境美,提升现代建筑的生命力,以繁荣中国现代建筑创作。

[1] 王建华.论建筑光环境[J].装饰,2002(7).

[2] 高履泰.建筑物天然光的环境艺术[J].华中建筑,2000(4).

[3] 铺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勋祥.浅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J].工程与建设,2009,(3):324-326.

[5] 颜冬.自然光下建筑表皮的艺术体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105-106.

[6] 王晓,李百浩.论现代建筑“意境”之中国特色[J].华中建筑,2008(6):5-7.

[7]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国画意境建筑设计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国画欣赏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