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
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强调人文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打造有文化味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在文本中捕捉到语文味,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提升语文味的关键在于以丰富的文化意蕴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的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学的模式,发现文本之中的美,例如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要少点功利性而多点时间研究美学,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在教学中能否体现出人性美和人情味,为学生的课堂教学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这样的备课才能够保证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文本自由想象,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共鸣,学生才能掌握课堂主动权。
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因此,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记的过程,而应该体现出一种动态性和互动性。教师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应逐步被淡化。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味,更多的强调的是语文课堂上的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小学语文课改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而在课堂上很多一线教师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此很多非语文元素涌入语文课堂,造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错综复杂,而对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存在错误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训练却被淡化,因此,现代语文课堂形式过多,学生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广大教师必须根据课堂要求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瘦身,剔除非语文元素,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语文味。例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游戏来推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占用的游戏时间太长则物极必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粗暴的以自己的观念对作品内容进行分解,而应更为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
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前会进行科学的预设,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注重情景式教学,抓住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可照本宣科,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与生活对照,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生命生命》一文结束之后,教师再次回归到标题,让学生给标题加上标点符号,学生由于注重了此问题的积累,因此在加标点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独特的见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加标点的原因,就能够体现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学生一节课下来就能有较深的印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将所学内容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在预设教学目标和环节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创新,善于抓住某个话题进行习作训练,而训练的方式可以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教师一定要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训练让小学生转变动笔难的问题。能够抓住习作的某个点,让学生在模仿中合理地想象和借鉴,做到言之有物、述之有情。例如在学习《妈妈的账单》一课时,让学生利用课文资源练习对话,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够很好地渗透教育思想,从而实现课堂超越。
在语文课后,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目标进行对照,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是否剥夺了学生自由学习和分享的机会。是否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发言权。在反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通过情景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形式体现出语文课堂的民主平等,在交流互动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味,这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体现了语文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体现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语言品味等等。在文化味浓厚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泛,思维角度和深度会呈现出多层面,学生与作者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