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婷
(宜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随着中法两国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法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对法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法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内开设法语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都采取较为统一的模式,尽管各高校在师资力量、课程开设等方面有着各自的差异和优势,但在课程教授、教学改革等方面却面临同样的问题。
法国文学课是我国高校法语专业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集语言表达、文本研究、艺术欣赏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但在实用教学思想受到追捧的今天,法语文学课程的境况却并非如此。目前法国文学课程地位每况愈下,处境十分尴尬:
与法语其他课程相比,法国文学课缺乏适用的文学教材。目前各大高校使用的文学课教程有三类,一类是市面上出版的文学史教程,第二类主要是文学作品选读,这两类教材要不就是全面但不够详细透彻,要不就是片段章节不能以点带面,都不能较为完整地呈现文学史与作品的融合;第三类为自编教材,教师根据课程讲授的需要和课时安排,自行搜集的有关文学史及作品的相关资料,以讲义的形式在课堂上讲授或分发给学生,但此类教材仅限于各自所在高校,并未进行推广或出版。
在教材缺乏的同时,师资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文学课程的讲授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对文学发展历史、流派、作家作品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和研究。除了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较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是年轻教师。
大多数的文学课程都是采用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由于文学课上需要讲授的内容繁多,然而学时却十分有限,课堂上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文学发展脉络讲述清楚,把作家作品一一尽数。由于不能有效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准确把握空洞的理论和繁杂的信息,无法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领略不到文学课程的魅力所在,难以走近文学作品。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在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越来越受到青睐。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为了增加将来就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多学生热衷于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经贸法语、商务法语等,对于文学课程缺乏兴趣,认为人文类的课程毫无实用性,可有可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明确报考法国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的同学之外,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日常的学习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指导、协助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教师、任务和环境四大因素处于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与构建者,所有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来开展,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师作为课堂的搭建者和引导者,主要任务就是为学习主体提供情景、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2]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通过相互协作来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知识构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法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因素与文学课程的特点,根据课堂推进的四个阶段的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把这四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文学课程过程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结构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彻底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教学过程第一步——任务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教学要围绕学生展开,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构建新的知识;在文学课程教学的第一阶段,预习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步骤,而任务教学法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文学课内容的繁杂与教材的缺乏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或预留一些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和文献的查阅,对即将讲授的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知识构架。如在讲授法国19世纪象征主义诗歌部分,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对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作家波多莱尔、马拉美、魏尔伦进行初步了解,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同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阅读和背诵,如波多莱尔的《恶之花》、魏尔伦的《月光曲》等。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诵读和作家创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可先行建立对象征主义诗歌的初步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归纳阐述,对象征主义的产生、特点、影响、主题、定义进行讲解,使学生构建完整、深层次的理论构建。
2.教学过程第二步——情境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先关联的。学习者只有置身于一定真实的情境中,才能把自身已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进行组合,重新构建新的认识。[3]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的诱导,为学生创建与学习相关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背景材料,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的资源和多媒体授课环境,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真实生动地展现讲授内容。对巴洛克风格的理解,用再多的语言和定义都不如一张张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和画作图片来得有效;在讲到艺大家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作品时,电影《悲惨世界》、《高老头》、《红与黑》电影片段就是很好的素材。在优美画面、凄美音乐和精彩情节的吸引下,学生能很快就进入角色。之后,教师可以把作品的文本与电影某一情节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作家描述的精妙与细腻,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与享受。
3.教学过程第三步——协作学习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知识的重新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协作”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之间的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手段之间的多元性合作。教师组织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完成对教学资料的收集、讨论与分析,共同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这样的协作式学习突破了单向性的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又使得教学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共享。如讲授某一阶段文学史与作家介绍时就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的方式。文学史的讲授注重史实与理论,由教师讲授效果较好;作家介绍偏重于生平、作品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部分的介绍。如就二十世纪女作家女性意识确立这一主题开展讨论,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选定的二十世纪女性作家,如柯莱特、萨冈、波伏娃、杜拉斯等,各小组通过对任务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资料的收集归纳与分析后,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作家分析报告,并开展讨论与对比,发现各位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发展与异同,让课堂成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
在协作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应给与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学生学习成绩有优劣、学习能力有大小,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承受能力,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在进行小组分工的时候,可以把难度较高,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任务交给成绩基础较好的同学,把较为简单的资料收集整理交给基础较差的同学,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增加他们各自的参与度与成就感。
4.教学过程第四步——实践学习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重新构建与深化要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把通过情境和协作学习得到的经验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与原有的经验不断结合、不断修正,最终形成成熟、稳定的知识体系。[4]这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检验和升华阶段,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或课后组织一些如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比赛、戏剧表演、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如在学习了文艺复兴时期“七星诗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诵读会;在学习了十七世纪高乃依、拉辛、莫里哀作品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剧本改编,通过角色分配、戏剧排演,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深刻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鉴赏分析能力,达到文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取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教师、环境、任务四大因素而设计的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协作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四种教学法分别对应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但又相互结合、相互穿插,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改变了文学课一直以来教师“个人主义”的状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法国文学课程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外语类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法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四种教学方法实践与运用对教师教学的把控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扎实的文学知识、充分完备的课前准备、精心细致的课堂设计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效果都对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心,进一步完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朝着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法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努力。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建构主义视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9).
[3]潘小燕.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探讨[J]. 社会科学教学,2011,(3)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