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之美解读及教学设想

2014-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4年35期
关键词:散步景物风景

叶 梅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选编了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文章散发着散文特有的韵味之美,风景美、语言美、人情美。

一、风景美

《散步》的景物描写不多,但是角度巧妙,意境清新淡雅,色彩明丽简洁,如果让学生把它画下来,那么它将成为人物活动的鲜活背景。实在不能画的,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在想象时,景物还可以是文中没有写到但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如泥土和绿叶的的芳香,草儿生长的声音,鸟儿飞过的影子……只要不破坏画面、声色和远近构成的特有意境,能为人物“出场”服务就行。

让学生画出文中的景致,不仅训练了学生结合文中景物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到本文简洁的语言所描画的风景美,感受这种简洁的美所蕴涵的哲理——生活的常态就是简简单单,而这简简单单正似人物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心中常存,行动中常继。景为情作了铺垫,景美的欣赏为情美的体悟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美

《散步》的语言美体现在写景的语言、人物的语言及叙事的语言三个方面。

在写景语言的赏析方面,如果风景美的分析十分透彻,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体会写景语言的美。

在人物语言的欣赏方面,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多学生在理解课文和分析现实生活时都会采用两套思维,他们往往把书本中的人物、景物和情感平面化、模式化、高大化,在理解时脱离实际,所以在阅读题的答题方面,他们的思维往往受到约束,语言苍白。因此,要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欣赏,就应该让学生直接联系生活中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情形,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朗读和思考一些句子,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揣摩这些语言在表达时的情态,这样,对于文章中所展示的个性化的美,他们的理解就会更具真实感,而“母亲”的慈祥以及依赖儿子的理所当然的神态也会真切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在叙述语言方面,作者体现出了简洁、柔和、舒缓而又饱含深情的风格,这种风格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虽然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训练又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因此,在讲析时,教师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现实生活回放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品味开头,“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两个“我的”是不是重复?学生如果结合生活中自己骄傲地给别人介绍亲人时的情形,很多学生就是喜欢带上“我的”一词,以表现那种亲昵和自豪感,那么课文中的两个“我的”就可以说通了,其中表达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母亲的尊敬。

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和“我和妻子都又慢又稳又仔细地走”这类常用句式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辨析,感受其在表达上的差异。这样的对比对于学生理解“我”、“妻子”对“母亲”及“儿子”的深情,以及对肩负的责任的重视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人情美

对于《散步》的人情美,也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结合生活经验去感受。

在现实社会中,孩子得到长辈的关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所以对文中“爱幼”之美无需多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文本中的“我”、“妻子”对“母亲”的爱,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对“奶奶”的爱,进而思考“我”在遇到分歧时选择顺从母亲以及“妻子”选择背起儿子的原因。这样的分析会使那些总是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的学生们更感兴趣,并获得更深的感受。

如果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这一问题,那么对文本的人情美的分析就不抽象了。“我”背起了母亲展现了孝情之美,“妻子”背起了儿子既展现了爱子之情,也体现了孝情之美,这些正是当今孩子们应该理解的为爱牺牲自我的善良品性。文中谈到了不能将一家人拆为两家,这也能让孩子建立起家庭观念,不分开的家才有家的温馨。“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作为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能懂得家长的艰辛了,通过老师对“熬”字的分析,学生一定会懂得陪伴老人的日子不会太长,从而从心底里激发培养学生孝的情感。这样的讲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在学生心里就不再会只是一个老师教给的干瘪的词语,他们个性化的理解,会使它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至善方能至美”。因为善,本文的风景和语言才会那么美,人性才会那么美。通过教学引导,那似水的柔情和似血的浓情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学生。学生会永生难忘,进而在行动中践行这些美德。

猜你喜欢
散步景物风景
四时景物皆成趣
散步的收获
写写冬天的景物
散步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散步畅想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一起去散步吧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