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扬州大学,江苏扬州 225002)
在电影中,“桥段”指比较经典或流行的电影叙事模式与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以至部分情节、片段及其衔接手段等。目前,“桥段”尚未成为严谨的专业术语,但由于近年来其频频见诸大众传媒,也日益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相关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整体的、系统的研究成果。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桥段”展开较为综合的研究,首先界定桥段的涵义,其次根据表现特点及表现意图将其进行分类,最后阐发桥段具有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经典流行的电影叙事模式与表现手法何以名之为“桥段”,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桥段”一词属于外来词,译自英语中的“Bridge Plot”,表示被借用或化用的经典电影叙事模式与表现手法。如余双人在《“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中就认为:“Bridge”本意是“桥”,引申义指“起桥梁作用的东西”和“过渡”;plot则有“情节”“策划”等义项。这两个单词合起来,表示被借用的或化用的情节或创意。具体来说,每一部新电影采用了老电影中曾出现过的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台词或情节时,这种在两部作品之间起“桥梁”作用的元素就可以称为“桥段”。[1]唐永宝在《似曾相识的“桥段”》一文中也采用了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桥段”这一概念来源于粤语,表示衔接两段故事的安排与方法。如许丽在《试析新词语“桥段”》中指出:粤语里的“桥”有“点子、方法”的意思,电影里安排的伏笔或包袱等,香港人称之为“桥段”。电影的故事情节要有转折、发展,就要有“桥”将两段故事贯串。“桥段”应该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是两段故事之间的一条桥、一个办法。[2]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不用追究到底孰是孰非,只要有道理都可以借鉴,并且可以看作是对这一问题探讨的丰富与深入。结合以上两种关于桥段来源的看法,参之以目前一些相关文章对桥段的阐释,笔者这样界定桥段的概念:桥段指比较经典或流行的电影表现手法,包括动作、表情、场景、台词、情节、片段及其衔接手段等,具有经典特性、流行特性和技法特性。世界电影诞生于1895年,一百多年来,催生出的桥段可谓数不胜数,一部新电影要想完全不触及桥段几乎是不可能的。好莱坞著名导演昆廷·塔伦蒂诺曾说:“其实我每部戏都是这儿抄点,那儿抄点,然后把它们混在一起。如果不喜欢的话,观众大可不看,我就是到处抄袭桥段的。伟大的艺术家总要偷桥段。”[3]话虽直白,却道出了电影桥段的借用或化用在影视艺术创作中存在的普泛性与合理性。
对桥段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桥段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由于桥段本身的繁多与复杂,因此,桥段类型的划分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在此,笔者拟通过定性分析,从桥段的自身性质切入,将桥段主要分为叙事类桥段、抒情类桥段、教育性桥段、心理型桥段和情理内桥段五大类型。
叙事类桥段是具有叙事功能的作为电影整体情节发展部分的桥段,其表现形态多样,但都具有以下共性特征:首先是具有发展性、流动性的情节片段,其次是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功用,最后是经典的镜头叙事情节,无论这种经典是来自传统还是出自创新。例如:电影中表现时光飞逝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借助幕加以说明;二是主人公做一个动作(如骑马、跑步、练剑等),做着做着就突然长大了。在字幕或动作中时间就跨越了,相应的影片会继续叙述,影片的情节结构继续发展。场景的变化也能使电影叙述继续推进,而且可以渲染场面的气氛。例如,地平线尽头逐渐出现部队,这是战争片中常见的场面。这样的场面一出现,人们就会期待宏大而激烈的战争场面,电影也在这样一个经典的叙述桥段中完成了情节的过渡。细微的表情也能推动情节叙述,如两人交谈完毕,一人离去,总要拍摄一下另一人此时的表情,而这一特写一般会是接下来要发生事情的征兆。
抒情类桥段指具有抒情性和诗意表现特征的桥段。蕴涵丰富情感的电影桥段非常之多,它们的特点也很明显,其中,抒情性、诗意化、感染力是较为重要的特征。景、动作、表情,也可以是部分经典情节和片段。例如:很多电影中,当夫妻一齐死去时,总要把手握在一起。表面看来,这在电影中也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节,但这些细微的动作却给人以深深的触动。面对死亡,互相搀扶、互以藉慰,体现“人”字的相依相偎,令人震撼。台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台词,不但给电影总体效果增光添彩,而且可以凸显人物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抒发深情。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中的一段经典台词: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台词虽然喜剧化,却带给人们美好与感动,游戏式的话语透递着挚爱、热烈与真诚。有时场景的变化会与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场景也能将人物的情感间接地表达。如电影中的人物若遭遇突变、伤心难过时冲到外面,天气一定是打雷下暴雨。此外,一些经典的片段与情节也具有抒情特性。例如,人物一旦得了绝症,就故意把自己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气跑。而通常,被气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最后会发现真相,仍执意陪伴左右,给以鼓励,不弃不离。没有直接抒情的这一片段,让观众觉得温暖。
教育性桥段是指具有启发性、引导性,能给人们以启发,引导人们思考,并使人们有所收获的桥段。这类桥段不是通过说教而是依靠独特的技法来间接地向人们传达的。例如,大陆和港产警匪片往往在电影结束时是这样的:代表正义的主角与匪徒经过殊死搏斗,终于将对方制服,数辆警车鸣着警笛就赶到了现场。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决斗中,总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再如,坏人将好人压倒在身下,一般都会双手举刀高举过头来作致命一击,不过一般此时都是黄雀在后,最后死的还是坏人。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命题:坏人终究遭坏运,恶人终将受恶报。人们在看到这些片段情节的过程中或之后,也会有意无意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守正义的好人。
语言能够潜入人心,台词也能作为教育性桥段。例如,电影中劝说人的理由几乎都是:“你要是为他(她)好,就(以下略)。”“为他(她)好”,明显要人带着体谅的心,掏出奉献的心来,教我们多舍己为人。当敌众我寡时,总会有人自愿殿后,最后壮烈战死。阻止敌人的最后一招是抱腿,而抱腿的结果一般都是壮烈牺牲。这些动作、场景、台词、情节与片段都无不给人以启发性、引导性。当然,这种启发与引导是潜移默化的。它促使人们继续深入思考下去,思考人的本质、真善美的本质、活着的价值、人生的意义,这些才是教育性桥段深层意义的根本所在。
心理型桥段指的是侧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或能引起观者心理活动变化的桥段。这类桥段通常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可以反映或引起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同时能够带给观众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人们在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变换中感受无穷趣味。例如,比武时两人对峙,一般都要按照目光→表情→姿态的顺序仔细描述一番。这一番描绘,不仅仅将人物的表情、动作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一番细致的流线型描述将人物的心理间接地传达出来。人物的目光、表情、姿态折射着他们各自的内心状态。与此同时,这一细致描绘也引发了观者的心理活动。与片中人相应,观众也有了一种或紧张、或自信、或惧怕的心理,带着期待的心情继续观看。
当然,除了表情、动作,台词、场景甚而一些经典的情节片段也可算作此类。如:一旦放别人走,就说:“你走,走得远远的,我以后不想再看见你。”这句狠话通常是在挽留不住别人的时候才放出。顺着句子理解,因为挽留不住放别人走,那就如此说,的确是情理中的回应。而透过表面,我们在心理上会意识到这句话其实是与发狠话的人物真实心理相悖的。“以后再也不想看见”其实想说“以后还会想看到你”。这一狠话通常会给我们带来误觉,而当我们理解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情感也相应地发生改变,进而感受到这类桥段的真正深意与浓浓的趣味。心理型桥段也有一些经典的场景,例如:定时炸弹总在最后一秒中止。这一场景让人们在心理上产生的紧张感,从炸弹在倒计时的开始一直到在最后一秒钟终止的过程中渐趋最高点,而在炸弹终止的那一刻才突然放松。此外,一些情节片段也是心理型桥段,比如:通常在电影中,人物会说:“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而接下来听的人总会说:“讲。”同时观者也同片中听者一样会对这些“话”充满期待,听了之后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总之,具有心理型桥段一般特点的都可归属此类,虽不明显,但可细辨。
情理内桥段指的是真实而在情理中的桥段。根据定义,情理型桥段的最大特点是真实而合情理。这里的“真实”侧重于生活的真实,合情理即桥段所涉符合生活的常规,与生活中的现象相一致。比如:女人突然感到恶心最大的可能——怀孕。根据常识,一般情况下女人突然感到恶心,并配以用手掩嘴的动作,最能让人联想到的就是怀孕了。再如,要描写人物非常害怕,就给他一个裤子湿了的特写。这场景片段看似夸张,但当人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小便失禁便是非常正常的。诸如这样一些桥段都属于情理型桥段。
还有些桥段情节虽在意料之外,但仔细品味,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弗洛伊德说过,“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4]简言之,即作家将实现不了的梦想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去实现。那么电影可以说是“导演的白日梦。”罗伯特·麦基说过:“故事艺术并不区分现实和各种非现实,如幻想、梦想和理想,作者的创作才智能将这一切融合为一个独一无二而又令人信服的虚构世界。”[5]情理型桥段的世界就是罗伯特·麦基所说的“虚构世界”,它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来源于情理型桥段侧重的生活真实而又高于生活真实,可以说这类桥段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例如:电影世界中总有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与现实生活相违背的,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相同的两个人。但正是这种出人意料的艺术化桥段,使得我们以一种新的思维思考自己,思考他人。这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只是相貌一模一样,而个性却相异。他们的合成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面性,而这样两面性才构成了完整的个体。看似荒谬的片段、场景却满含着合理性,给人以新的体验与启悟。综合上述,情理内桥段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意料外而又合情理的桥段,给人带来独特艺术化的审美体验。
电影诞生百年以来,催生的桥段不计其数,一部新电影要想绕开旧电影的“桥段”,几乎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新电影如何有效“借用”或“化用”这些老电影中的桥段,桥段在使人们重温经典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带去惊喜,这些就是电影桥段价值意义的核心所在。具体而言,电影桥段的价值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述:
首先,从影视艺术研究的角度看,电影桥段有着成为专业术语的趋势。一方面,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段之一,桥段早已成为电影从业者耳熟能详并使用的专业领域惯用词语。电影桥段也渐渐吸引了学术界从事影视艺术研究的学者的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评论是很好的证明。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桥段”一词出现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上的频率的不断增高,电影桥段也在一些流行元素的伴随下迅速走进了普通大众的视野和生活。通过对桥段在普通大众中的接受情况的具体调查分析可得出:电影桥段这一概念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时尚名词,它其实并不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要突破专业领域为一般大众理解接受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在某种意义上正说明了电影桥段具有的专业性特质。因此,尽管还未算上电影学的正式术语,但桥段本身已经具备了成为专业术语的极大潜能,显示了成为影视艺术界专业术语的强烈趋向。
其次,从影视艺术的生产角度看,电影桥段势必用以指导电影艺术的创作。“向经典桥段致敬”的口号赞成者不在少数,可见电影桥段的价值意义。任何一部新电影都绕不开桥段,可以说桥段是新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是多少之别。特别是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形态,即所谓的类型片。它们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的产物,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本来就是建构在桥段基础上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桥段的使用效果,真正彰显着一部商业片的价值。周星驰的《长江7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证明了这部具有商业电影的价值,其中,桥段的运用不可忽视,“《长江7号》的创作出发点是一个个桥段,是每一个桥段孤立的精彩,每一个桥段都有每一个桥段的独特看点。”[6]
桥段具有可复制的特性,一部新的电影总会或多或少地“复制”老电影中的桥段。但不应照搬照抄,而是灵活化用,这样才能创新、出彩。王家卫甚至深知自己最为流行的形式因素是什么,他不惜在电影《2046》里一再重复地提醒观众自己那些经典桥段和典型技巧。大多数评论都在抱怨王家卫的自我重复,尽管人们曾经激赏过类似的对白或画面,但在这部电影中多少显得有点滑稽,就好像是王家卫通过《2046》在向过去的自己致敬一样。大多数评论之所以抱怨,是因为王家卫这部电影中的桥段一味地追求自我重复,没有创新,这里的“致敬”显然带有了讽刺的意味。由此,一部影片若能有效地运用桥段进行穿插则好,电影作品的价值魅力也会得以彰显;若只是一味地堆叠,则收效不会尽如人意。
最后,从影视艺术的接受角度看,电影桥段能带给观众重温经典时的喜悦和惊喜。电影作品由创造者产出,成为艺术产物,再由大众接受与批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兼具艺术性、商业性等多重属性。那么,电影就是要在观众观看影片的时候为其提供一个与电影发展相一致的“兴奋过程”。这一“兴奋过程”则是由一个个“兴奋点”相连而成的。[6]这一个个“兴奋点”其实就是一个个精彩的电影桥段,它们成为“片刻的永恒”或“瞬间的永恒”,带给人们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们重温经典时的喜悦和震撼。
[1]余双人.“桥段”:来自电影圈的新词[J].咬文嚼字,2008(5):19-20.
[2]许丽.试析新词语“桥段”[J].语文学刊,2009(10):157.
[3]郝建.叙事狂欢和怪笑的黑色:好莱坞怪才昆廷·塔伦蒂诺创作论[J].当代电影,2002(1):59-68.
[4]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6]付宇.桥段就是硬道理——《长江七号》导演技术的商业特性[J].电影艺术,2008(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