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互动式教学范式在 生物课堂上的应用

2014-08-15 00:46李晓霞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物探究教学模式

李晓霞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这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本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高中生物的课堂应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都应得到最充分的肯定和体现。而这种双主体的教学形式不仅要实践在课堂内,更要延伸至课堂外,包括课前和课后。那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该如何将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落实到位呢?现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针对不同课型和课时内容选择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模式

高中学生面对理科科目,往往都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学习理科的方式就是做题,通过做题去掌握相关知识原理。事实上这种学习方式在生物学科上丝毫行不通,平时在教学中虽也总强调该问题,但收效不大。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产生一种想法:平时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不是太单一了呢?能不能让生物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更多样化呢?怎么能让学生在有限的40 分钟内最高效地 掌握当堂内容,从而省去课后靠习题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程序,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则是选择最有效地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内容时,面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高一学生,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比较有效地一个选择。因为高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解读较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同时学生在自主、系统的探究合作式学习方面还欠缺必要的指导和引领。针对上述学情,探究式教学模式则能较好地突破这些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既重视学生的独立及合作活动,又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在探究“氧气浓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尝试设计简易实验方案,让学生的生物思维火花在课堂上激烈碰撞,通过学生之间纠错、补充、完善的合作学习,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交流——合作,课堂上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设置,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得到发挥,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探究“水分和温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时,课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外实验,如“探究水分含量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或水分对水果保鲜时间的影响”,并定期记录实验数据。学生对这样的课外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实践操作中会发现很多新问题,如:如何控制实验的自变量(温度或水分)?如何检测实验的因变量(种子发芽率或水果腐烂的程度)?如何体现“单一变量原则”?其实实验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做到控制变量,故学生呈现出的实验结果可能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失误,但这种探究性的尝试活动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和端正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并能深刻体会遵循实验原则的重要性,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积极引领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模型建构提升认知程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对模型建构逐步重视起来。高中生物教学可采用的模型方式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

1.物理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就是物理模型。高中阶段学生直观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是“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如果条件和课时允许,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课外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建构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课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而深刻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理念,即“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并巩固课内的生物知识体系。

建构物理模型是学生结合生物学原理进行实践的过程,这期间会暴露出学生在知识认知方面的诸多错误或误解,从而有效帮助教师的课内教学。例如:考虑到各细胞结构的大小或颜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下的显微结构包括哪些?建立细胞膜—内质网膜——核膜三者间的直接模型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膜系统的作用;制作有丝分裂模型时,后期如何体现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物理状态,进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多是分子水平上的,既微观又抽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使微观变宏观、抽象变形象,但多媒体也有它教学的弊端。当你关上电脑,一切随之消失,课后还需要学生把细胞结构进行放大化的想象,这只能让当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而不是长久之计。而学生通过亲手制作物理模型,既能让生物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在“玩”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到生物学的学习乐趣,还能让学生全面思考细胞基本结构与功能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数学模型

利用数学公式或坐标图等数学形式描述认识对象的特征,这就是数学模型。高中生物知识中,有很多内容通过数学规律呈现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影响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种群数量变化等。我省第一年实行新课标高考是在2010 年,至今已有4 年了,从这4 年的课标卷生物高考试卷来看,试题给予生物信息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其中以图表形式的题目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普遍是一个难点,这种题目对考生阅读、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在2011、2012年的高考中体现得特别明显。而如何解答图表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进行数学模型的教学再现,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数学规律在生物学问题上的应用。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时,教师必然会对影响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因素进行补充、说明,而这时采用构建数学坐标曲线的形式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课内,教师可提出具体学习任务,如“你认为光照是如何影响光合速率的呢?你能用曲线形式反映出这种影响关系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上一般能将准确的讨论结果呈现出来;为了使课堂上的内容能在课后学习中得到延续,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如“你知道哪些生活、生产实例是运用了光照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原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将所学原理学以致用,还能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进行主体性地互动学习,从而真正落实“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

3.概念模型

建立概念模型的基本形式是画概念图,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将生物学中分散的概念、专有名词、原理等进行集合,使知识体系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概念模型的利用方式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例如:在学习“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教材是以资料分析为背景,以此实例来说明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而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内小作业,如“你能用必要文字、箭头等方式表示出分泌蛋白从合成、运输直至排到细胞外的完整过程么?像这样的学习任务由于耗时短,难度不大,多数学生当堂即可完成;继而教师可以将较好地概念图展示到黑板上,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期望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在学习完每一章内容后,教师都可以布置一个课外的互动作业,即将本章重点名词及其相互关系,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由于涉及一章的诸多概念,耗时较长,宜在课后完成。要想完成这项作业,需要学生熟悉本章知识内容,同时具备较清晰的逻辑思路;最初学生完成的初次作业,可能是不完善的,甚至知识间的联系性是有偏颇的,这时需要教师在章末复习课上对此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适时的点评,并提出再次修正的指导建议,为再教学、再学习提供空间和契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种理念能否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不仅影响到学生当前的高考成绩,更要紧的是它能长远地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虽然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做法有很多,但有一个宗旨是不能变的,即“以学生为本”,期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一定能为有效地培养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出积极的贡献。

[1] 管新芳.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建构[J].文理导航(上旬),2012, (9).

[2] 焦柳.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 (6).

猜你喜欢
生物探究教学模式
生物多样性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生物多样性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上上生物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第12话 完美生物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