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凡
目前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灵动有余,而静思不足的现象。这里所说的“动”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追求的那种图文并茂的课件、不绝于耳的诵读、热烈活跃的探究、你来我往的对话等。这里所说的“静”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给学生自主建构、自我支配、凝神静思的过程。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有学生活泼热烈的“动感”过程,同时又要有学生自我支配、潜心静思的“静态”空间。处理好语文课堂“动”与“静”的和谐关系,做到张弛有致,是每位语文教师对应该追求的课堂至高境界。
语文课堂上的“静”是指静思、静读(默读)、静写的过程,整个过程应该是属于学生自我支配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角度、认识程度以及价值取向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笔者认为,“静态”的课堂正是实现学生个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合理安排课堂上的“静态”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探寻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大有裨益。潜心默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静心写文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构思,获取自己的个性体验。凝神静思则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和融通。当然,我们所强调的课堂上的“静态”过程是指教师科学合理地留给学生自主支配、自主体验的过程,绝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刻意追求。
在教学《“番茄太阳”》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潜心默读文本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番茄太阳”就是主人公明明那灿烂的笑脸。
生2:我觉得“番茄太阳”分明就是指明明那颗善良而淳朴的心灵。
生3:我认为文中所说的“番茄太阳”寓含着明明的快乐和希望。
生4:我觉得“番茄太阳”是指明明带给人们的一种温暖和幸福的感受!
学生情感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了,这是学生在静思后智慧的迸发,是学生感情的真实告白,是亲近文本后的个性体验。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引导和雕琢,完全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至此,快乐的笑容、善良的心灵以及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在这平静如水的状态下流淌出来了,没有任何强加与修饰。留在每个学生心中的那份静谧之美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溢满了整个课堂,真正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绝佳意境。
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有学生潜心会文后迸发出的智慧之美,当然也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后的热烈之妙。课堂上,无论是琅琅的诵读声,热烈的讨论声,还是面红耳赤的争辩声,高潮迭起的发言声,只要这些过程是在真实的状态下进行的,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都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在的内驱力。我们所指的“动感”课堂,绝不是那种浮在表面、一味追求热闹的课堂,而是一种灵动的、易于引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的科学预设和自然生成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充分空间。同一个问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当然,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并不是说全盘给予肯定,而是将问题置于学生的探究之中,然后在这“不同的声音”中自然生发出精彩。教师给学生讨论、倾诉的空间,学生就会觉得有自主感、成功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自觉表达的欲望,进而才会有课堂上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和谐氛围。这样的动态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在自然而然、毫无痕迹的状态下进行的。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有效激活,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充分发掘。
我执教《第八次》(苏教版)一课,当品读到布鲁斯王子因看到蜘蛛第八次织网成功,自己也决定再干第八次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蜘蛛正好是第七次织网成功的话,王子还会再去干第八次吗?”学生沉思片刻后,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王子可能不会再干了,因为他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了信心。可能他会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就是个失败者。
生2:我认为王子还会去干第八次,因为文中说布鲁斯是个勇敢地王子,他还没有完全失去信心。
此时,我觉得学生并没有体会到“第八次”的真正内涵。我要求学生再读文本,然后讨论“王子究竟是被什么所感动,才萌发了要再干第八次的念头?”(学生激烈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蜘蛛织网是一个十分执着而又艰辛的过程,布鲁斯王子正是被蜘蛛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且深受启发,才打算再干第八次的。”接着另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补充道:“我觉得如果布鲁斯王子第八次还不能够取胜的话,我相信他一定还会再去干第九次,第十次……直到胜利为止!”我惊喜至极,心中暗叹“精彩!”
显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片段。正是由于教师的精心引导,才营造出了课堂上的“满堂彩”。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是活跃的,热情始终是高涨的,这样的课堂当然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显然,课堂效果也是行之有效的。
任何一堂课,其实都是一个“动态”和“静态”的水乳交融的过程,这个交融的过程是没有丝毫痕迹的。我们既不能步入片面求“动”,一味追求“热闹”的误区,也不能迈入刻意求“静”,让课堂变成一潭死水的怪圈。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有学生静读、静思和静写的过程,又要有学生合作、争辩和探究的过程。
我执教《草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静读文本,遐想大草原是个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静观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蒙古包。同学们立刻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内心激情四射,学习兴趣立马高涨,由一开始的静读、静观、静思变得热烈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说出读后观后的感受。这时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由静变动了。
生1:我真想到蒙古大草原去做客,蒙古小朋友一定会热情招待我们汉族小朋友的,让我们喝奶茶,吃手抓羊肉,吃奶豆腐。
生2:进入到这样美妙的境界,我们真想放声歌唱,真想吟诵小诗。
生3: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使我想起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
热闹过后,接下来再还给学生一个“静态”的空间,我讲到“蒙汉情深话斜阳”这一段文本时,让学生潜心静思,展开想象的翅膀,静悟“蒙汉情深话斜阳”这一段的情景,感受蒙汉民族情深谊长,从而取得了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这种在老师的引导下,由静自然产生动,动静结合的课堂,才会营造出“动则激情四射,生趣盎然;静则神思飞扬,睿智满腹”的和谐意境,才能在“动感”与“静默”中彰显出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