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莲
语文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阅读材料,建构语文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形成语文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在大力推进减负增效的教育环境下,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减负增效,学生必须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药》一文中写华小栓的咳嗽,先后有六次,这是容易忽视的细节,其实每次咳嗽都有作者的独具匠心,都是艺术构思的火花。认真领会这一细节对理解全文颇有益处。“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的时候,为什么华老栓一家人却通夜不能安睡?为什么华老栓准备起身赶夜路?华小栓的每一次咳嗽做了含蓄的回答。第二次咳嗽较之第一次有两点需要注意:时间间隔很短,由“一阵”变成“一通”。明显表现这第二次咳嗽既是华老栓毫不犹豫地在黑沉沉的夜里上路的催促令,又自然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第三次咳嗽时有一个特写镜头:华老栓夫妇分立在两边,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而换来的却是华小栓“按着胸膛,又一阵咳嗽”,残酷的现实与迫切的愿望形成强烈对比,衬托华老栓式的人们的愚昧和可怜,增强了悲剧的气氛。
随着剧情的发展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康大叔在连续胡诌着“包好”,众人“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脸上是堆上笑,而华小栓则是合伙咳嗽。这具有很强回击力和很深的讽刺性,因为它无情地撕下了刽子手康大叔的面纱。第五次咳嗽是在众茶客议“药”时,群众对革命不理解,对革命者的行为不理解,革命者的鲜血竟白白成为愚昧百姓的救命“药”,这种革命及革命者的可悲性则由这里“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表现了出来。应该明确的是,这个热闹的氛围是众茶客营造的,他们在争先恐后的表白中达成了对革命者夏瑜的“恍然大悟”的共识:他是讲“疯话”的“疯子”。“拼命咳嗽”为表现人民群众的悲哀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华小栓的第六次咳嗽是病态社会里不幸人们的一种特别的行为表现,它的反复出现有力地昭示着:“药”是怎样的“药”,人是怎样的人,革命是怎样的革命,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母亲》展现革命者的母亲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逐步觉醒、逐步坚定信心的过程,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那人和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路而被她骗过的那个乡警站在一起。”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描写人文环境的欧化长译句,首先可以变化成三个简单的单句。(1)那人和那个乡警站在一起。(2)那个乡警在雷宾逃走后向母亲问过路。(3)那个乡警被母亲骗过。这里的“那个”是一看便知的乡警;“那人”却是不易觉察的暗探、有诡秘踪迹的便衣。这一句充分展示了残暴黑暗的社会环境,母亲高大而丰满的形象正是植根于此。从对一个句子的领会而透视人物活动的环境,再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这样就辟开了一条把握全文的捷径。
《威尼斯》一文用了大量的口语,如“它哪儿都去”“378 座有的是”“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缂丝也不错”“出于名手的还有味”等,类似的文字随处可见。通过这些亲切的口语,可以想到,朱自清先生是在向故乡人娓娓讲述着他的见闻,故乡的亲人似乎正坐于他的面前,与他品茗闲聊。朱自清先生漫游欧洲,备尝了游子寂寞,心中积蓄了太多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他渴望向故乡人诉说,渴望与他们在心灵上交流,在精神上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他那强烈的乡思。在阅读中,仅仅感受到朱自清用文字表述出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念是不够的,在这些极富人情味的口语中,寄寓了作者深厚的怀念之情,深深的乡思溢在朴实的口语之外。
《一碗阳春面》情节并不复杂,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深厚的情感。母子三人在坑坑洼洼的人生路上,如何同心合力,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度过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可以从文中推导出几个数据:一是父亲死于交通事故后的负债数,可算得出的是,每月还5 万,需要39个月,即195 万。二是为了还债,母子三人非凡努力时的年龄。“母亲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工作”,大儿从10 岁每天送早报送晚报,淳儿从6 岁起每天买菜烧饭。“每天”的积累数该是30 ×39=1170 天,日夜轮回,春夏秋冬,风雨飘摇中的母子三人以“不能失败,要努力,好好活着”为信念,扬起生活的风帆,默默地谱写了一曲奋斗者的生命之歌。终于有了年三十夜吃阳春面从一到三的数量变化,从挫折到崛起,从失败到胜利,可以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每个人尤其是因挫折而困惑、心灰意冷的人完全可以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找到圆满正确的答案。
学会在阅读事物表象的同时,深刻地揭示其本质。如材料“有人问著名的组织学家聂弗梅瓦基,为什么一生都花在对蠕虫构造的研究上?他惊诧地说:‘你可知道,蠕虫这么长,人生却这么短。’”针对这个材料的阅读,可选角度是很多的,通过阅读可以有以下三种分析角度。A.说明科学家热爱自己的事业,他钻研科学入迷。B.聂弗梅瓦基感到自己年老了,决心用有生之年,钻研蠕虫到底。C.聂弗梅瓦基感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事业。
分析:这三个阅读后的分析角度可以讲都是准确的,但哪一个更深一层?A.抓住了每位科学家所共有的热爱事业这一特点,但很显然这是人们习惯用的思维定势,所以这样立论就有些浅。B.抓住了材料中所体现出的科学家的恒心与信心,但写聂弗梅瓦基感到自己年老才决心研究蠕虫,似乎有发奋已迟之感。C.从聂弗梅瓦基的话中看出了生命之短暂,科学道路之漫长,也看出了老科学家为了事业献身的精神,这样挖掘出的论点既全面,也使论题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所以C 的立论角度更恰当。
综上所述,教师要使学生树立阅读材料与审题立意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整体性意识,使学生带着审题意识阅读,由易到难,由狭到阔,从审题角度来思考阅读材料。想象扩充应在阅读基础上对材料加以改造、重组、再造,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对阅读所提供的内容逻辑思路进行扩充,为自己的审题立意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