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红
(延吉市第一高级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学校固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当作一种礼物领受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为语文教学增彩添色,使其五彩纷呈。这样,才能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独具魅力,充满馨香。
语文,通常指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总称,而文学性,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文学是什么呢?它正如空寂的山谷婉转的一声莺啼,给人的不仅是清灵的视听娱悦,更营造一份旅途中劳顿的慰藉;亦如划过长空的一颗星斗,照亮的不仅是跋涉者前进的方向,更照彻了黑夜中迷茫者的心灵。文学,永远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是人精神的祭坛。它就象永远流在我们心灵的一泓清泉,澄澈着我们蒙尘的心,使之历久弥新,经久不涸。但目前,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语文教学的原生性目的,语文课堂更多地演化成习题讲析,许多教师把教材中那些情境优美、彰显着作者人格魅力的文本异化成了传授阅读答题技巧的范例。让语文教学回归原位,给语文课堂添入“文学色”,重现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是中学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语文课堂添入“文学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营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添入“文学色”,可以引导学生在优秀的文化作品中体味或飘逸或沉郁、或豪迈或幽雅、或幽默或讽刺的风格,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给语文课堂添入“文学色”,可以引领学生步入文学的伊甸园,品读经典,感受人生,让学生的生活在学习中绽放更多的精彩;给语文课堂添入“文学色”,语文教学也必将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语文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沃土。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可以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化为人的气质、品格、修养。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就是要用教材中体现的美与精神,帮助学生净化心灵,提高境界,健全人格。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入“人文色”,引领学生感受《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道士塔》中的爱国与激愤、《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从而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豪情,树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坚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高尚人格……给语文教学增入“人文色”,让语文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句话强调了教学活动应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满足,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也绝非无情物,它们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思想和人格。“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无不激发学生炽烈的爱国之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孟子、“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又让学生体会到深深的忧民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披文入情”、“缘情入理”,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情动于衷,让语文教学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最佳境界。
给语文课堂融入“情感色”, 教师便可指点学生赏析经典,品读作品中的情愫,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可以实现育人的目标;给语文课堂融入“情感色”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陈情表》、《边城》中认识祖孙之情、从《触龙说赵太后》、《我与地坛》中领会母子之情,从《药》、《背影》中感受父子之情,从《一剪梅》、《荷花淀》中品读夫妻之情,从《祭妹文》中揣摩兄妹之情……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演绎各种悲欢离合故事的过程,可谓情深意切,怎是一个“情”字能说尽道明的!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联系社会与人生,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语文教学更应当如此,教师可以创设独特新颖的教学情境,适时地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
给语文课堂引入“新闻色”,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关心社会民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重要途径;给语文课堂引入“新闻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给语文课堂引入“新闻色”,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在新闻点评中知晓世间万象、剖析众生百态、探寻人情冷暖……给语文课堂引入“新闻色”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精神快餐。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进生活,是优化课堂、激活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如潮水,每时每刻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激荡着我们的灵魂,刷新着我们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对生活中的感动仔细咀嚼,反复玩味,语文课堂就会与生活相伴,充满智慧与灵性。
给语文课堂导入“生活色”,教师要学会将学生的身边事引入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给语文课堂导入“生活色”,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如校园里的墙报,街上的招牌,旅游景点里的楹联,报纸上的广告,庙宇里的碑文等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生活处处皆语文。
总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课堂五彩缤呈,营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学生也必将陶醉在这样的课堂中而乐不思蜀,乐而忘忧,这样的课堂也必会散发出迷人的馨香。
[1]詹建军.让语文课堂教学点滴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5).
[2]王东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精神培养的殿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7).
[3]张翠平.语文高效课堂初探[J].学苑教育,2013,(11)
[4]张笑波.浅谈语文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3,(21).